得胜堡是明代“九边重镇”大同的北门户,位于大同城北40公里处的新荣区堡子湾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晋蒙两地在此分界,京包铁路与长城在此交汇。
长城古堡虽多,得胜却是唯一。一听这个名字,就血脉膨张,肃然起敬。得胜堡作为明代嘉靖年间为抗击当时南侵的蒙古、瓦剌而建。“得胜”二字自然告诉世人,当年抗击入侵者的多少男儿血染征袍,从这里得胜凯旋。
得胜堡历史悠久,史载建于汉代,明代开始大规模建设。得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得胜口月城以及专供到此交易的商贾居住的“南、北致远店”组成。成为一组庞大的具有边墙关隘、守关城堡、屯兵镇城及边塞马市的连环堡群。
细雨蒙蒙,远处望去,方方正正的城堡,黄褐色的墙体把城堡内的民居围裹起来。现存遗物多为土夯,古朴厚重。登上门楼,放眼望去,四边堡墙轮廓完整,墙体规整,墙外田野辽阔。进入城门,堡内建筑一览无余。
方方正正的城堡,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旧展现出雄浑的气势。巨大的墙体,是曾经瓮城的遗迹,城门虽已不见,但与内城相连的两堵厚实墙体,在阳光下散发着沧桑的气息。墙体的城砖已剥落殆尽,露出的黄土仿佛在诉说着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周边开阔的原野,更衬托出它的非凡与孤独。走进城门,上方精美的砖雕吸引了我的目光。“保障”二字镌刻其上,字体苍劲有力。对应门楼背面雕刻“得胜”二字,历经几百年斑驳的匾额,尘封了怎样的一段段历史。穿过门洞,连接南北城门的大道是村子最宽阔的道路,两旁的民居大多是土房,与城墙的颜色相互映衬,显得古朴而协调。除了这条主街,两边还有六条巷子,整个城中建筑分布,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大体格局。
保存最为完整的是玉皇阁,方方正正的城楼四通八达,过道内深深的车辙见证了多少车马人流,货物贸易。东“护国”,西保民,南“雄藩”,北镇朔依旧保存。如今虽经岁月磨损,却依然清晰可辨。这些题字,承载着当年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如今,虽已没有了当年边塞重镇的繁华,只剩下宁静与祥和。但从村民的讲述中,我仍能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明朝隆庆时期,这里是蒙汉互市贸易的重要场所,市场繁荣,商号林立。中原的丝绸、茶叶与蒙古草原的牛、羊、马、皮货在这里大量交易,一片人声鼎沸的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戈铁马与日进斗金的时代逐渐远去,得胜堡也渐渐归于平静,成为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雨中得胜堡,萋萋满别情。古堡早已褪去了往日的辉煌,围城的残垣断壁尘封了当年金戈铁马的悲壮,只剩下落寞的黄土墙依然伫立在塞外。虽然黄土无言,站在那里,却仿佛依然能听到历史在耳旁呼啸……当年诸堡相望、烽堠延绵、长城蜿蜒起伏……得胜堡这座全国保存较为完整、面积最大的边塞古堡群,它不仅是明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更是长城文明、晋商文化的历史见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