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31日,青海之旅的第十三天,也是环青海湖骑行的最后一天。
金银滩草原,本来就是一片纯粹的草原,在青海湖边被祁连山和日月山相连接的山峦所包围,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天然草场。当藏族的达玉部落落脚在这里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片天赐之地,以为可以祖祖辈辈、永生永世,生息繁衍在这个地方。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为了祖国的强大,他们有一天会整体再次迁徙,最远迁徙到可可西里,不带走一片云彩。据说他们离开的时候,没有半点怨言,6000多人赶着15万只牛羊,仅用10天时间就搬离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草原。他们一步三回头的身影,留下了他们对于这片土地无尽的思念。
(王洛宾雕像)
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一九三九年,王洛宾在这里采风,遇见了一位叫卓玛的姑娘,深深陷入恋情而不能自拔,就像一匹马陷入了草原上温柔的泥潭,于是迷人的旋律响起,后来流行祖国大地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横空出世,跨越时空,经久不息。王洛宾的草原恋曲,就像一首预言一样,预示着成千上万的人将来到这片土地上,和自己的爱情和家庭进行告别,进入这与世隔绝的时空,在美丽的草原上建造足以毁灭一切,又足以保家卫国的596(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原子城,从1958年起,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一代英雄们,也就此诞生。他们中,不乏大家熟知的名字:邓稼先、王淦昌、程开甲等,他们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共和国的丰碑上面。
1958年,在那个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年代,在草原上拔地而起一座城市,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一砖一瓦、钢筋水泥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为了运输的方便,还要同时修建铁路,到这里的人们,要克服海拔的高差和气候的剧变。对于这些不少从小在城市环境中长大的知识分子来说,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最难以忍受的还不是环境,而是他们和家人的隔绝,他们写信给家人,不能提及任何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更不能提及他们工作的地点,也不能回去探亲。
“还记得你答应过我,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爱像风筝断了线,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这是很多在家乡守候英雄们的家人真实的心声吧。这里的代号是“二二一”,他们与世隔绝、与亲情隔绝,为了祖国能够挺起腰来,他们弯腰弓背,日复一日,把绝望的努力变成了希望的光芒,要是内心没有强大的使命感支撑,绝大部分人都会轰然倒塌。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尽管罗布泊的水干涸了,但在它的上空,成功升起了蘑菇云。从此以后,原子城的伟业,永远铭刻在了祖国的历史上,也铭记在了人民的心里。
(原子城二二一书局)
随着祖国形势的发展,1987年,二二一厂撤销,我们主动放弃了这里的核武器研发。1993年这里更名为西海镇,为了防止原子城进一步荒废,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搬迁到了这里,让这个小城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充满活力。为了纪念那段光辉的岁月,这里已经建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在原子城里骑行)
我们在清晨的阳光中醒来,眼前是一座干净明媚的小城,在城里,你完全感觉不到周围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这个城市的建筑,依然整体呈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特征,砖混结构为多,朴素低调,一如那个年代的人们,肩扛手提能够造出原子弹。百货商店、电影院、大会堂、宿舍楼、办公楼,穿行其间,你恍惚回到了从前的岁月。人最多的时候,这里接近十万人居住和工作,现在作为海北州首府,只有接近2万人在这里。那些英雄的人们,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奋斗后,终于有机会回归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相聚,而有一些则永远留在了青海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原子城纪念碑)
我们在纪念碑前,为英雄们敬献了哈达,并三鞠躬。在纪念碑前,我们听讲解员讲述了这片土地的故事,那么生动和厚重,令人动容,潸然泪下并肃然起敬。我的心里升起连绵不绝的旋律,那旋律注入了每个英雄的灵魂,越过山丘湖海,那旋律里有海的妩媚,有山的不屈,有英雄们对于祖国的无尽热爱,也有我们绵绵不绝的深情缅怀。
参观完原子城,我们骑行到了王洛宾纪念馆。在王洛宾的雕像下,我戴上毡帽留影,居然觉得自己和王洛宾有几分相像,可惜我半点音乐细胞都没有。纪念馆的正面墙上,刻写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谱,我们齐声唱完,进入馆内参观王洛宾的平生。王洛宾的一生,可以说是发掘民间音乐并升华民间音乐的一生,他用画龙点睛的方式让很多不同民族的曲调大放光彩。他坎坷而浪漫的一生,阐释了一个不羁灵魂的挣扎,也证明了只要内心有光,即使黑暗也拿他无可奈何。
(西海镇达玉环青海湖骑行活动)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骑行到了达玉部落景点。这个景点的创始人叫洛桑尖措,是达玉部落的后人,回迁到了金银滩草原,在这里建立了集游玩、体验、历史、活动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尤其是他一年一度搞的达玉草原音乐节,持续了十几年,成为了青海宣传的一张名片。同时,骑自行车环湖,他也是首创者之一,在他的宣传下,现在不少人都从达玉部落出发骑行,再回到达玉部落,这里成为了骑行者的起点和终点。在这里,我和洛桑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并探讨后续可能的合作。
(骑行路上遇到骑警)
离开达玉部落,我们坐车穿越金银滩草原,回到了同宝山露营基地,我们从这里接上昨天骑行的终点,开始今天的骑行。今天的目的地是我们的出发地二郎剑景区,有八十公里左右的路程。这段路程比前三天都要短一些,大家心理上轻松了一点。而且今天是个好天气,青海湖上空,白云飘舞,一路上两边都是泛出绿色的草原,牛羊在其中徜徉。道路有上坡下坡,但并没有遇到传说中的“好汉坡”。一个小时不到,我们就骑行了20公里,来到了金沙滩景点。这里可以俯瞰青海湖,沙山连绵,是一处已经开发出来的沿湖景点。我们在这里吃了午餐,喝了咖啡,然后迅速上路,我们希望下午4点前到达终点。翻过几道山坡,越过一段穿越沙山的公路,骑行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前方109国道车来车往和S207相连接,我知道拐上109,离二郎剑就还有最后的20公里了。
(骑行临近终点前的休整)
在拐弯处的补给点,稍事休息,我看了一眼大家兴奋而疲惫的脸,眼光中已经充满了希望。在奋战了300多公里之后,我知道这最后的20公里,没有一个人会再放弃。再次上路,大家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这里已经翻修好的新公路,靠湖的一边有非常好的红色自行车道,沿着车道前行,依然一边是湖,一边是山,只不过后面多了很多跟着骑行的人。我一鼓作气,在微微上坡的路上,一口气骑行了十公里,几乎把所有人都甩在了后面。在路边休整了十几分钟,等大家喘过气来,我以匀速的姿态,和大家一起骑行到了离开终点一公里的地方。所有骑行的人都集中了起来,孟磊等已经骑行到了脸色苍白的地步,但内心的喜悦也洋溢在脸上。我们一起发起最后一公里冲刺,一直骑行到了景区内的青海湖边上。朋友们拿着哈达和美酒在等待我们,很多游客参与了欢迎的队伍。
(在青海湖边做骑行总结)
我们在湖边做了骑行总结,孟磊几乎热泪盈眶,我自己内心也感慨万千,感动于朋友们的一路陪伴,感慨我还能够挑战自己的极限,在受伤的情况下,完成了接近400公里的骑行,再一次证明了坚持的力量。湖面清澈,波光滟潋,群鸥飞翔,白云飘舞,似乎都在为我们祝福。我们凭栏远眺,收拾心情,启程走向下一个目的地。只要你心中有远方,脚步就不可能停下来。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维景酒店,新东方和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开发环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而努力!随后,我们把自行车收拾好,坐上汽车继续出发。前方的目的地是祁连山中的祁连县。在过去的旅程中,我绕着祁连山走过几圈,但从来没有进入过祁连山,去探寻山里面的秘密。
(西海郡故城遗址)
去祁连的途中,我们要求车队拐到王莽所建的西海郡故城遗址去看一看。尽管王莽篡权后并没有什么建树,反而弄得朝政混乱,只有十几年就被推翻,但在这里设立西海郡,是他的一大功劳,是在国家建制上把青海湖及周边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原王朝管辖。其中出土的虎符石匮,由两块巨大的花岗岩雕成,上为石盖,雕有俯卧石虎;下为石座,又称石匮,中空,估计是为了放置重要文件。上面刻有 “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的篆字铭文。文物馆现在展览的是原件,绕着看一圈令人震撼,也体现了当时即使西汉已经是强弩之末,但依然气势恢弘。
(虎符石匮)
黄昏中,我们沿着G213一路进入祁连山。这条路是穿越祁连山通往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道路,在古代也是横穿祁连山的古道之一。我原来对祁连山的想象,进入祁连山就进入了崇山峻岭,没想到山中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辽阔而苍凉。在幽暗的大地上,我们看到大通河如飘舞的哈达,在大地上蜿蜒流过,一路向东,最终和湟水汇流,成为黄河水源的一部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霍去病夺取了祁连山后,匈奴会悲伤地歌唱:“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么水草丰茂的祁连山,如果失去了,确实就失去了家园和生存的依托啊。
随着道路进入更高的山峦垭口,我们在黑暗中,一路遇到了风雪交加,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坡上,还留有连片的残雪,似乎冬天还没有过去。晚上11点,我们终于到了祁连县阿咪东索景区的露营基地,当地朋友在淅淅沥沥的雨中一直等着我们,给我们献上哈达和美酒。我们一起走进温暖的蒙古包,品尝热乎的奶茶和喷香的牛羊肉。在半夜雨中的长途跋涉后,有灯光、美食和朋友等着你,这是人间难得的幸福。
明天,我们将带大家一起欣赏祁连山中的大美景色,并一起探寻历史的踪迹。今天,我在祁连山的夜雨中,在比祁连山的连绵还要更加连绵的思绪中,和你说晚安!
今天是6月1日,青海之旅的第十四天。今天也是六一儿童节,祝所有的孩子快乐成长,祝所有的朋友永葆童心。
我进入祁连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走一下当初法显和隋炀帝走过的从西宁横穿祁连山的扁都口古道,也叫大斗拔谷古道。这条道就是今天从西宁到甘肃张掖的G227国道。公元609年,隋炀帝在带领军队打败吐谷浑之后,横穿祁连山到达北面的张掖焉支山,在那里大会西域各国首脑,展示中原帝王的气度,进一步打通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在到达大斗拔谷的时候,六月遇到天气剧变,“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据说他的几个妃子和姐姐也冻死在了大斗拔谷里,因此在今天的扁都口,有一处小小的遗址娘娘坟。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一直是特别有争议的一位帝王,他开凿了南北运河,把中国连为一体。大运河像一条纽带,通过南北物资交流和文化融合,把整个中国像粽子一样紧紧绑在了一起。自从有了大运河,中国再也没有过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宋特殊情况例外)。同时,他打败吐谷浑,西巡河西走廊,客观上为唐朝开辟西域疆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脾气暴躁,急于求成,一意孤行,不惜民力,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惨遭缢杀。隋炀帝的故事,给任何一位后来的统治者,都提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问题上,怎样做才能达到两者均衡的状态,才能使得社稷长治久安。
(祁连县)
早上起来,拉开窗帘,阿咪东索神山赫然眼前。祁连县城处于黑河河谷之中,整个县几乎都是沿着黑河大峡谷为核心,号称是中国的小瑞士。峡谷延伸一百多公里,两岸雪山对峙,森林茂密,飞湍瀑流,草原宽阔,农牧相间,屋舍俨然,是一片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黑河发源于祁连山西边的陶勒山,和疏勒河隔山相守,最终流出祁连山,浇灌了河西走廊富饶的土地,并形成了有名的居延海,在古代,那是一片望不到边的大湖。王维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诗句,就是在经过居延海的时候写的,到今天读来,依然意气顿生,脍炙人口。
(卓尔山风景区)
阿咪东索,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民心里的神山,被认为是祁连众山之王,意为一千个士兵守卫着这里的安宁。早餐后,我们登上县城北边的卓尔山风景区,四望周围群山,俯瞰峡谷风光。卓尔山是极佳的天然观景点,是耸立在河谷中的高山草甸山包,山顶还建有西夏的瞭望塔,站在绿草茵茵的山顶,四面雪山合围而来,如威武的战士环伺四周,其中对面的阿咪东索,尤其峻峭独立。卓尔山周围的丹霞地貌,错落奇特,形成了雪山下如火焰一般的存在,山脊上一排排的云杉,如队列整齐的士兵,等待着一声令下。山上有经幡和宝塔,供大家在饱览风景的同时敬天畏地,表达自己的虔诚。
从卓尔山下来,我们沿着S302一路东行,到达了路边的阿柔大寺,大寺处于八宝河谷,面对宽阔的河谷草地。这是祁连山区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庙,最初始于明万历年间,是阿柔部落北迁祁连山建的寺庙,到了上世纪 40 年代,发展迅速,成为祁连县境内最大的寺院。后来几毁几建,现在的建筑风格已经是汉藏蒙结合,其中的一个佛殿,干脆以蒙古包的形式出现,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包容性。我并不信仰佛教,但抱着尊敬的心情,进入寺庙为祖国和人民祈福,也是我内心所愿。国泰民安,谁不希望呢。
(牧民骑马为我们送行)
离开阿柔大寺,一大群牧民骑着骏马在河谷奔驰,为我们送行,马蹄声响彻大地,这是几千年历史的回响,从霍去病和匈奴的搏击开始,一直响到今天,无穷无尽的寒光照铁衣,终于迎来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我们驱车直奔大斗拔谷,翻越3600多米的俄博岭垭口,从青海进入了甘肃地界。这里山峦险峻,峡谷纵深,是穿越祁连山的核心地带,山南是祁连大草原,山北就到了山丹军马场,这十几公里的狭长地带就是大斗拔谷,大概就是当初隋炀帝遇险的地方。我们找到了峡谷北边的娘娘坟,一个小小的碑,一个小小的土堆,里面有没有埋隋炀帝的姐姐或者妃子,没有考古,只有传说。我们来了,见了,算是和一段历史相遇。
随后我们掉头往南,再次沿着峡谷进入青海境内,到了G227和S302相交的峨堡镇。峨堡是蒙古语“祭神的堆子”,实际就是玛尼堆或者敖包的意思。这里位于祁连山的核心地带,周围都是连绵起伏的河谷草原,远处的岗什卡雪峰闪耀着孤高的光芒。自从汉武帝开辟河西走廊后,峨堡就成为中原与西域商贸往来的枢纽。盛唐时期,这里商贾云集,是当时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之一,元朝在这里设立的城池,遗址一直保留到今天,依然清晰可见。我们登上新建设的城楼,居高临下环顾四周:群山欲奔,万壑来朝,气势雄伟,气象万千。
(黑帐篷里的牧民)
看完开城仪式后,我们走到古城废墟里面的草地上,进入了上千平米的巨大黑帐篷,体会牧民在黑帐篷里的生活,观看陈列的农副产品,然后在牛粪燃烧的袅袅炊烟里坐下来吃午饭。饭后,和祁连的朋友们告别,继续上路。
下一个目的地是回到西宁。本来这次行程看完祁连山,就准备收官了。但西宁的朋友和我说,老俞,你从西宁出发,回到西宁,不多看西宁一眼,合适吗?其实西宁我来过几次,还专门去塔尔寺待过半天。既然朋友盛情邀请,我只能重新调整计划,在西宁多安排了一天,帮助宣传一些新兴的文旅项目。
(在中国最大的铜火锅前和小演员们合影)
从祁连山出来,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湟中区的阳坡银铜器小镇。这里的银铜器手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家家户户都有独到的技艺,做出来的银铜器美轮美奂,完美阐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匠人精神,产品已经远销印度等地。我们在这里参观了银铜器博物馆,走访了几家银铜器作坊,并观看了广场上的踩高跷表演,那些演员踩在几米高的高跷上,身轻如燕,令人仰视。我们在中国最大的铜火锅下面,结束一天的直播,这个火锅能够供一千多人同时吃饭,形象地展示了不同的民族,可以在一个锅里吃饭的美好场景。
结束直播后,我们向群加藏族乡的金陵山水露营基地出发,这是一处隐藏在拉脊山深处的世外桃源,离西宁市区接近一个小时。当地朋友安排我们住宿在这里,也是意在让我们帮助宣传一下。我们在黄昏中翻山越岭,一路看高山草甸和雪山连绵,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里被秀美的山川所包围,满眼都是绿色,预制的帐篷和客房散落在山坡上,是一处让人可以忘记世俗烦恼的地方。我们和当地朋友,一起喝酒欢聚,互诉衷肠,直到半夜方兴尽而散。
这几天骑行的疲劳,开始席卷而来,即使肩膀疼痛,我依然迅速入睡,安然而眠。我在群加乡桃花源一般的山青水美中,和你说晚安!
今天是6月2日,青海之旅的第十五天,也是这次行程的最后一天。
今天的所有行程都在西宁,而且都是朋友推荐的新文旅项目,因此塔尔寺等老的景点,就没有安排在今天的行程之内。其实,西宁的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河湟谷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四海文化和物品汇聚之地,不管是历史、宗教、民族还是文化,挖掘下去,丰富的内容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
(参观博物馆)
上午,我们先去参观了青海省藏医药博物馆和藏文化博物馆。这是开馆不久的两个新馆,收集资料和物件的完整,让人印象深刻。藏医药博物馆的藏医外科医疗器械,十分精致完备,几乎可以和现代西医外科的器械媲美。藏医学的发展,和中医有相通之处,以草药为主要治疗药物,但在外科手术方面,和中医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和中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不同,藏医学的解剖学十分发达,可能受益于天葬,要把身体进行切割处理这样的一个传统。那几十幅医学唐卡,不少都是对于人体比较精确的描绘,尤其是那幅从精卵结合,到孩子出生的胚胎成长图,基本符合孕育的科学常识。人类的文明,始于医学,当人得病了能够医治,其他人也知道去照顾帮助病人的时候,文明就开始了。
随后,我们参观了藏文化博物馆。不管是藏医学还是藏文化,原则上心脏地带应该在拉萨,但青海省捷足先登,在西宁弄得有声有色,对传播藏文化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在文化博物馆里,除了展示了青藏高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和考古物品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几百米长卷的唐卡绘画《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这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主导,几百个画家参与完成的。宗者拉杰历时40多年,组织策划了这幅唐卡,上卷长618米,创作历时27年,于1999年被列入“吉尼斯之最”,下卷长410米,历时19年完成,2025年4月上下卷完成合体,现在在藏文化博物馆展出。唐卡内容集藏族历史、民间传说、宗教源流、医养文化于一体,进行了清晰的脉络分析,并集唐卡绘画艺术和流派为一体,创造出了这一传世之作。
我常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天命的,我们的努力,冥冥之中,都在为自己的天命服务。只有回头看,你才会明白此生究竟为何。当宗者拉杰开始长卷唐卡创作的时候,我相信他看到了自己此生的价值,并年复一年坚持,直到白发苍苍。也许,他最初制作长卷唐卡的时候,还带有一定的世俗目的,但当唐卡画卷最终完成的那一刻,他和画卷一起,走进了历史和文化的永恒。
(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的荒漠猫)
从藏文化博物馆出来,我们前往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这里是难得能够见到高原珍稀动物雪豹、猞猁等的地方。奚志农老师再次从玉树飞到西宁,专门来和我们一起看这里的野生动物。这里的野生动物不是驯养的,而是从大自然中救助回来的。这里也是野生动物救助治疗中心,为在野外受伤,失去独立生存能力的动物进行治疗救助。尤其是雪豹,是这里救治的重点。
我们在网红园长齐新章的陪同下,参观了已经恢复健康的雪豹“凌霜”“凌夏”“凌不服”和猞猁“花园宝宝”,然后专门去医疗中心,观察了网红雪豹“凌小蛰”的日常情况。这是一只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被救助回来的小雪豹,现在已经基本恢复健康。我们通过监控观察了“凌小蛰”的一举一动,衷心希望它能够尽快回归野外。
(在观察室观察“凌小蛰”)
随着人类在地球上占领的地盘和资源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野生华南虎的灭绝,就是人类挤压动物空间的最明显例证。现在,不管是中国还是国际上,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越来越严格,但人类并没有退让出足够让野生动物自生自灭的空间。于是,近几年野生动物和人类生存发生冲突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比如在青藏高原,棕熊的数量明显增多,雪豹数量也在增加,就有了动物伤人或者吃掉畜养牛羊的事情。
人类如何和野生动物共生共赢,还有很多研究和改进的空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不能没有野生动物,也不能没有生态平衡。过去千年,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和对于野生动物的过度猎杀,今天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午餐后,我们前往青海城市文化会客厅,这是沐寒老师创办的一个艺术中心。沐寒老师是在青海的上海二代,自己是音乐艺术家,写词、谱曲、演奏钢琴样样精通。他把上海人细腻的艺术品味和特有的外滩情调,带到了粗犷的西宁,在高原的朔风里创建了一片世外桃源般的艺术天地,这是一种坚守,一种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孤高。进入会客厅,你感觉好像进入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装修的格调带有上海滩的怀旧。沐寒老师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地的钢琴,其中不乏百年以上的无价古董。其中,王洛宾老师演奏谱曲的钢琴也在其中,我触摸琴键,似乎还能够感觉到王洛宾手指的余温。
沐寒在这里也进行钢琴销售和学生培训,同时开设咖啡厅、会客室、演出空间,为会客厅的可持续发展努力经营。我们在这里见到了盲人钢琴家铭铭。他是一位出生就失明的青年,今年17岁,在他奶奶和沐寒老师的帮助下,苦练钢琴,已经能够演奏不少复杂的钢琴曲,我们到达的时候,他正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面对这个世界一片黑暗的时候,他把渴望和光明,融入了琴声之中,用琴声敲响了黑暗走向光明的大门。我热烈地鼓励他继续努力,并表态未来在北京,愿意为他办独奏音乐会。
离开会客厅,我们前往北川青唐城康养避暑小镇。这里已经形成了集商业、美食、文旅、康养为核心的城市和自然结合的综合体,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依托秀美的北川河,波光潋滟,流水潺潺,山高水清,画舫凌波,绿杨依依,在海拔2200米的空间,呈现出了一派江南风光。夏天到这里来康养,既享受避暑的舒适,高海拔又能够激发身体细胞的活力,加上周边美食和服务设施比较齐全,既有城市的热闹和烟火,又有瞬间融入大自然的清净和幽美,确实是一处值得大家选择体验的地方。西宁,在大部分的眼中,就是一座单调的西部城市,但今天的西宁,其丰富多样性,也许值得你兴致而来,并且不会失落而归。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下南关,这是西宁的美食天堂,是体会人间烟火生活的最好去处。我常常觉得,如果一个城市没有美食街,这个城市就没有温暖的名片,就有一种冷冰冰,一种不近人情的无奈。不能想象南京没有夫子庙和秦淮河,成都没有锦里古街和宽窄巷子,西安没有回民街和大唐不夜城。要是西宁没有下南关,那些旅行的客人,如何安放自己饥渴的肉体和心灵呢,如何有力量继续背起行囊远行呢?于是下南关出现了一家家餐厅、一个个摊位,冒着热气腾腾的香味,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在喧闹声中找到了各自所需,在尝遍各种美食的过程中,心灵也到了滋养。谁说心灵不需要美食呢?你没有看到牡丹花之所以如此鲜艳,是因为根部需要大量的肥料吗?
我们徜徉在下南关,尝着各种美食,舍不得走,人间这样无忧无虑的美好,并不总是有的。我们的人生,基本都是负重前行。难得的放松,就像在沙漠中负重远行的骆驼,终于可以暂时卸下货物,在棕榈泉边悠闲踱步。至于明天,那是又一程走向远方的艰苦跋涉。
今天晚上9点多的飞机,我们就要飞回北京。在青海宾馆,我们举行了告别晚宴,一路上,几个不同的团队已经融合到了一起,有俞你同行、东方甄选、诞梵文化等团队,在艰苦的征程中,大家已经建立了珍贵的战友之情,互相之间敬酒拥抱,直至热泪盈眶。我也开怀畅饮,要不是因为晚上坐飞机,一定会一醉方休。亲爱的兄弟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我才能一次次毫无后顾之忧的远行。
今天是青海之旅的最后一天,感谢广大网友对我们一路的陪伴和鼓励,让我们不管山高水远,持续前行。我们的生命,因为和你们的连接而温暖;我们的步伐,因为有你们的关注而坚定。我们在一起,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就是为祖国的美好,为人民的幸福,鼓掌喝彩,同时尽微薄之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了祖国更好的未来,我们愿意持续努力!
各位朋友,让我们期待新的行程。再见!
环青海湖骑行,5月28日到31日四天,海拔平均高度3200米,骑行370公里,累计骑行上升高度3000米,相当于爬了一座高山。
(骑行中的伙伴)
这是一趟艰苦的旅程,因为有朋友参与不再孤单,一起坚持,变得更加容易,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大家一起互相鼓励和陪伴,在困难时握一下手,拥抱一下,一个微笑便足以让你在筋疲力尽时继续上路。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
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色彩不断变幻的大美青海湖,湖边的草地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之上白云飘舞,逶迤群山连绵起伏。我们受到沿岸人民的热情接待,青稞酒、酥油茶的香甜,牦牛肉、烤全羊的飘香,锅庄舞、蒙古歌的悠扬。让我们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就是古道热肠。我们走进了历史又走向了祖国的希望,我们参观吐谷浑的古都伏俟城,我们横穿王洛宾曾经驻足的金银滩,我们敬拜英雄们曾经战斗过的原子城。这一路并不单调,更不孤单。
(青海湖边的牦牛群)
一路上,我们从兴奋走向不得不坚持的绝望,我们从第一天的阳光灿烂走向第二天的大风劲吹、彤云密布,走向了第三天的雨雪交加、大坡连绵,又走向了第四天的浑身疼痛、充满期待。终于只剩了80公里,可是每一公里,都是九牛二虎之力。漫漫长路为何继续绵延不断,即使一公里都觉得是难以到达的遥远。那壮美的山水,似乎不再存在,只剩下单调、机械的蹬车声和急促的呼吸,向前,向前,继续向前,迎着风雨、迎着黄昏、迎着晚霞。温暖的帐篷和一杯酥油茶,成了我们对于人间最美好的期待。
(在青海湖边直播日出)
第一天晚上我因为写文案1点睡,第二天早上5点起来带大家到青海湖边看日出。早餐后8点半出发,一路骑行,这天的坡路最多,接纳着上上下下的痛苦。到下午1点,骑行到中间站,当地欢歌笑语递上一杯牦牛酒,一饮而尽,继续上路,也许是因为过于疲劳,加上高海拔氧气不足,骑了一段后突然发蒙,像睡着一般从自行车上直接摔了出去,右肩着地,直接扭伤,双腿膝盖和身上蹭破四五个地方。起来活动一下,发现关节和骨头没有大碍,继续骑行,直到当天结束。晚上一夜疼痛。第二天继续带领大家骑行125公里。我不愿意中途退出,也不愿意大家因为我而停止骑行。朋友们反复阻止,但我坚持,再坚持,终于第四天带领大家骑到终点,圆满完成了环湖骑行。
(骑行到终点激动拥抱)
到达终点的那一刻,大家内心充满激动,一起拥抱庆祝,在青海湖边分享骑行感悟。我两个深刻的感悟是:一,但凡自己提出一个挑战性目标,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能够激发自己身心的活力,提高自己的持续力和耐久力,尤其碰到困难不放弃,会激发出你内心潜藏的某种爆发力,让你面向目标产生一种不坚持到底不罢休的精神;二,任何艰难的事情,只要一步一步努力,给与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也许最后并不那么艰难。我们的骑行,累计爬升了3000米左右,意味着骑自行车爬上了一座高山,这看上去好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分在四天,分在370公里的距离上,就变成了一件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每公里平均爬升8米左右,并不算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久久为功,回头看,会感到惊喜和骄傲,人不能太狂妄,也不能太小看自己。
(环青海湖骑行)
四天的骑行,尽管身体极度劳累,但精神是愉悦的。不管事情多么艰难,如果最终能够享受精神的愉悦、成功的喜悦,就一定是值得做的事情。到达青海湖边的终点,我们喜极而泣,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件事情,变成了一生难忘的记忆。在这里,我向陪我一起骑行,以及和我一起骑行完毕的朋友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只有心灵飞扬了,肉体才会真正自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