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夏日,天空湛蓝无云。万峰林里锥峰林立,群峦叠嶂,磅礴壮观。清澈的纳灰河在绿油油的稻田间蜿蜒流淌,山峰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绝妙的田园风光图。
风带着阵雨潇洒掠过,沐浴雨水后的山川树林,变得更加清新透亮。伴着泥土的禾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带给游人们一阵心旷神怡的清凉和惊喜。
万峰林。
“风光太美了,感觉要醉在这青绿之中了!”
“村庄像珍珠一样被马拉松赛道串成项链,还闪闪发光呢。”
“凉爽的气候,太舒服了!简直就是天然大空调!”
游客们一边在饱览眼前雨后的旖旎风光,一边享受着避暑消夏的乐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得天独厚的夏季凉爽气候、民族风情、璀璨文化、特色美食,培育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载体、品牌、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互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饱览风光。
“在黔西南的这几天,我真正感受到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独特风韵。无论是万峰林、马岭河峡谷、峰林布依,还是阿妹戚托小镇,这里民族风情浓郁,让人难忘!”浙江来的游客刘仁军兴奋地说。
充分利用好“中国四季康养之都”金字招牌,以“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火把节”等民族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布依族八音坐唱、彝族阿妹戚托舞蹈、苗族板凳舞成为各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同表演的亮点节目,吸引着游客主动参与融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魅力。
民族文化活动。
创新使用好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平台,推动“体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连续举办6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积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万峰林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黔西南州荣获“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称号,兴义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交乐汉墓出土的铜车马、摇钱树、一字格剑等国家一级文物,和中原文化有着相似的特色,充分证明2000年前,西南地区与中原各地就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黔西南州博物馆讲解员娓娓道来。
科学设置文物展陈布局,创新陈列方式。黔西南州博物馆把馆藏的珍贵文物摆出来,推出“夜郎的疑问——汉代历史文物展”惊艳八方。通过文物实体、动态视频、语言解说等模式,让游客穿越时空,同文物对话,身临其境地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全方位阐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
对话文物。
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让文物说话,讲述中华文化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黔西南的美食太过瘾了,吃了还想吃,总是吃不够!”台湾来的游客彭智宇开心地说。
特色美食是民族地区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的记忆与传承,更是推动旅游经济的原生动力。
美食是舌尖共享的语言符号。黔西南注重深化特色美食与民族旅游的深度融合,从地道的晴隆辣子鸡、酸辣可口的盘江酸汤鱼、精细的舒家杠子面,到回味无穷的贞丰糯米饭,受到游客青睐。以羊肉粉、牛肉粉、凉剪粉为代表的“三碗粉”是黔西南人的最爱,万峰林蛋炒饭更是成为黔西南旅游必不可少的品牌美味,每一款都让人馋到口水直流。
特色美食——彩色糯米饭。
特色美景深深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美景”牵动“心境”,“舌尖”驱动“脚尖”。游客在一饱风景眼福的同时,能让味蕾在纵情山水间,解锁民族特色美食的密码。
2025年上半年,黔西南州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12.32%,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3.86%。
以旅游为纽带,把民族团结故事“融”在风景里,黔西南州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绚丽画卷正在南北盘江、红水河两岸盛势展开。(文/图 陈湘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