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记忆,深深镌刻在长江边的一元路与胜利街交汇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珍藏着我与渡江有关的珍贵片段,随着岁月流转,愈发熠熠生辉。
小时候,每年7月16日的横渡长江活动,是江边最热闹的时刻。那一天,滨江公园内红旗飘飘,迎风招展,节日的喜庆氛围扑面而来。沿江大道市政府礼堂边摆满摊位,飘着山西刀削面的香气,还有金黄酥脆的麻花,鱼皮花生米,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美食充满诱惑。观看横渡长江需凭参观券入场,能进去就意味着可以品尝到这些美味。正式渡江前,多架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紧接着是精彩的跳伞表演。绚丽多彩的降落伞缓缓绽放,如同一朵朵盛开在天际的花朵,色彩斑斓,无比壮美。那份震撼与向往深深烙印在我心底,年幼的我暗暗立下誓言:长大后,我也要投身这壮阔的渡江活动!
1976年7月16日,正值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十周年,13岁的我终于迎来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学校早早组队,从端午节前后便开启集训。每天清晨,我们搭乘卡车奔赴东湖,上午奋力游完2000米,中午在树荫下铺上自带的草席稍作休息,下午继续挑战2000米,暮色中才踏上返校之路。那时,训练不仅能免去考试,中午还有美味的盐蛋加餐,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可惜试渡后,我因耳朵进水患上中耳炎,与正式渡江失之交臂,满心皆是遗憾。
所幸,这份遗憾在次年得以弥补。1977年,我终于成功横渡长江,如愿以偿。
1992年之后我连续参加了二十多届渡江节,“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支撑着我一路前行。
1996年,我带着爱人一同投身江水的怀抱,共享这份独特的浪漫。受我的影响,女儿也爱上了游泳,小学五年级时便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被武汉市体校录取。2009年,我和女儿分别在不同方队横渡长江,双双捧回珍贵的“金镶玉”金牌,那一刻的喜悦与自豪难以言表。
2013年6月,女儿带回的新成员和我们一共四人,共同参加了第四十届渡江节,在共赴目标的途中深化了亲情的联结。
站在江边,准备跃入江水的每一个瞬间,过往关于成长、坚持与热爱的回忆便如潮水般涌来。长江见证着我对渡江的热爱,这份热爱历经岁月,从未改变。
今年,迎来了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从青葱年少到两鬓微霜,游泳已陪伴我走过五十余载。它不再只是一项爱好,更成为融入生命的习惯,给予我勇往直前的力量。
如今,我们虽已步入中老年,却愈发懂得“传承”二字的分量。近年来,渡江队伍中年轻的面孔不断涌现,我们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渡江技巧、应对江浪的经验倾囊相授。看着曾经在水中略显笨拙的小伙子们,如今已能在江涛中自在畅游,成长为方队骨干,内心满是欣慰。
借此机会,我想对年轻人说:横渡长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掌握基础泳技,怀揣破浪前行的勇气,克服对自然水域的恐惧,每个人都能在长江的怀抱中绽放光芒。长江的浪花永远为勇者翻涌,期待更多年轻朋友加入我们,让这份跨越半世纪的渡江情怀,在时代的浪潮中代代相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