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从古至今,“诗意”、“文化”、“江南”都是扬州的代名词。扬州自古商贸鼎盛,文化繁荣,扬州给人的印象,就是“文化之城”、“旅游之城”、“养老之城”。
凭借“祖上余荫”,扬州虽然不复古时辉煌,依然盛名在外,但是盛名之下,扬州充满了发展的困惑和烦恼,通过盛名,看内在,扬州越发平庸,优势不突出,短板未补齐。
文旅应是扬州的优势产业,更有多少古诗词赋能扬州,每年到扬州旅游的人也不少,但是通过江苏十三市2024年文旅数据看,扬州旅游收入只能排至第五,不及无锡常州。曾经扬大旅游专业的教授非常羡慕常州的主题公园的旅游发展模式,希望创新扬州旅游发展,多年来,扬州的文旅发展只能说很稳定,但谈不上出彩,扬州也未能将先天优势,转化为更强的经济动能。
再谈扬州的战略发展方向,多年来,左右摇摆,犹豫不决。建设西区,向西发展,对接南京,向东建设广陵新城,融合江都,向南也可与镇江联动。扬州的选择太多,而资源太少、太分散,未能形成有效合力,扬州任重道远。
扬州要重建世界名城,再创扬州第四次辉煌,除了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更要以工业为基,文化旅游是锦上添花,而工业才是扬州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地位的基础,才是扬州再创辉煌的城市脊梁。
曾经,扬州在发展什么样的城市上,有过争论,有过彷徨,有过错位,不过,后来逐渐明白,科技创新、高新工业对于一座城市,尤其是扬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扬州是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的,虽然无法与苏南地区相比,但曾经也是诞生了不少品牌。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品牌淘汰,产能落后的矛盾突出,2017年至2021年同期,扬州整个制造业规模亦大幅缩水,营收从8693.95亿元下滑至5712.27亿元。
苏北在赶超,扬州开始急了,扬州不能再慢了。加速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速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成为扬州的当务之急。
2020年10月,扬州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全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后来,扬州正式发布《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扬州要力争实现“211”规模目标:即形成2至3个规模超2000亿元的地标产业,10个以上总量过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链,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超1万亿元,其中“613”产业体系工业开票销售要达到8500亿元。“十五五”期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
我们看到,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后,盛名之下,扬州的另一面正在悄然改变,扬州的精气神变了,扬州的工业,尤其是新质生产力提升了。
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开票销售2188.9亿元,同比增长12.1%, 增幅全省第一 这也是从去年三季度以来,我市工业开票销售增幅连续三个季度位列全省第一。在13条新兴产业链中,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一季度开票销售同比增长60.0%,增幅居13条产业链之首。
盛名之下的扬州,正在把该补的功课补足,把实业做实、做大、做新、做精。
一个内外兼修、充满改变和潜力的扬州,将更加满足人们对这座名城的向往,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江苏,做出更多的扬州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