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省规划定位中,改革开放排头兵广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现代海洋城市天津、向南开放通道云南等等,唯有四川被定位为了国家战略腹地,成为承载中国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后方,为了这一定位,中西部包括陕西、重庆、湖北、湖南等20多个省份争了多年,最终选择了深处内陆,又被群山环绕的四川,那么,四川经济没有广东上海雄厚,位置没有江苏浙江优越,凭什么能够成为中国战略腹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地图一探究竟。
可以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战略腹地是可为中国提供长期支撑的核心后方区域,是中国应对一切变化的最大底牌和底气,那四川能胜任靠的什么?地理、资源、经济、工业、社会、发展潜力可以说缺一不可。
从位置上来看,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西侧有横断山脉、西北有大巴山,南部还有大凉山、大娄山,东侧是巫山,重重山脉将四川环绕,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机制,使其具备应对外部威胁的天然优势,到了现代战争中,四川复杂的山地地形,又能有效缓冲地面部队推进和导弹武器袭击,可为国家战略转移提供有效安全空间。
同时,四川又处于我国中西部核心位置,北接陕甘宁,南抵云贵,西连青藏高原,东进川渝两湖,这种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沟通西部内陆与东南沿海,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关键枢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四川依托中欧班列,又能直达欧洲,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关键桥头堡,这种“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得四川成为我国应对区域危机,支撑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
同时,四川资源禀赋,该省以长江水系为主,河流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总量能够达到2166.79亿立方米,位居全国前列,为省内的水稻、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必要灌溉条件。在西侧横断山区的巨大地势落差作用下,四川还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水系,因此,水电也是该省主要电力来源,装机容量可达近1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8%,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除了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四川境内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已探明储量就多达92种,其中天然气、锂、钛等14种矿产储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四川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储量占到了全国总储量的95%,这些资源都是我国现代工业和新能源动力电池发展的关键原料,使得我国在国际供应链博弈中更具优势。
另外,四川东侧的四川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还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2024年四川粮食产量高达3582 万吨,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生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极端和特殊情况下,也将为全国粮食调配提供重要战略储备。并且四川还是我国的畜牧业大省,生猪出栏量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达到了6149.6万头,其稳定高效的生猪产能,是确保我国猪肉供应的关键。
在工业方面,四川近年来通过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迅速发展成为西部半导体产业高地,可有效缓解我国对海外高端芯片的依赖。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还是我国军工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在三线建设政策推行下,四川承接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军工产能转移,并形成了以成都、绵阳、德阳为核心的军工走廊,至今仍是我国战斗机等装备生产基地,同时还是我国唯一的核武研发基地,并且四川丰富的矿产可直接原地取材,便于直接产出武器装备,再依托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凭借粮食自给自足,便能在逆境中翻盘,这也是四川能够成为国家战略腹地的重要原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四川人彪悍的民风和尚武的精神以及深刻的爱国基因,也是守住中华文明根基的重要力量,从先秦到唐宋,从明清到近代,四川不仅从未脱离过华夏文明体系,更是在无数动荡年间,将勇武刻写在基因中,成为边疆开拓和文明屏障的重要支点。两宋时期,四川成为抗金、抗蒙的西线主战场,川渝军民以孤城抗蒙军 20 余年,最终击败蒙古铁骑,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350 万川军扛着简陋的装备出川抗战,誓死保卫祖国,据统计,抗战中伤亡的川军人数高达64万人,位居全国各省之首,全国抗日军队中,几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
“川人从未负国”,这便是镌刻在巴蜀大地上的民族担当史,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川人用行动将“家国情怀”具象化。
四川不灭,中国不亡,四川用地理和资源禀赋构筑“战略堡垒”,在历史危局中扛起责任,四川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战略腹地,这本身就是对其在国家危亡时刻 “力挽狂澜” 作用的高度认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