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拜啸霖
去蒲城尧山陶池,是听说陶池有成吉思汗的后裔。
陶池是渭北的千年古邑,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蒲城县志》记载,明清“北贤相乡陶池里”,是县北急递铺第一站,急递可达渭北十县,这些县明清均属同州府,府治在我的老家大荔县。
陶池村有老城堡遗址,坐落于今蒲城县城北的黄土台塬上,南面靠近渭清公路,站在高处向西远眺可见洛河河岸,从卫星地图看是个不规则的矩形。
在老城堡中遇到两个晒暖暖的老者,我攀谈询问:“老先生好,这里暖和得很,咱陶池村的城堡是什么年代的?”
一老者接过我递上的纸烟,一边甜滋滋地吞吸,一边慢悠悠地说:“堡寨最早形成于明代(也有的说年代更早),规模不大,城墙也不高,早都颓塌了,清代同治年间‘回乱’,为防御‘回回兵’,当地财东和村民在明代堡寨遗址上修建、加高了堡寨。”
“老城堡里还有啥老的东西?”我接着问。
另一老者叹息了一声说:“民国时期,老城曾是杨虎城部队的联防据点,解放后城墙里住了五六十户人家,(上世纪)初城墙还是完好的,后来大部分颓塌了,但城堡东门一直保存着,那是村子的灵神,尤其是城东门口的那棵老槐树,年年都有人供奉、祭祀。现在看到的城门楼子,是村里出去的校佰平捐资修复的,但墙砖大部分是老砖,也补了一部分仿新砖,城门洞子的两扇铁门,是清朝时的老物件,做工细发(精致)得很。”
复有老者迫不及待地插话:“东城门外,额颅顶上的砖雕匾额文字是“南陶池里”,里面背对的砖刻匾额文字是‘避寇处,同治八年(1869)仲秋’,‘寇’是对‘同治回变’时‘回回兵’的称呼,‘回回兵’当年在渭北杀了不少的汉人。‘回回兵’来了,村里人就都躲进城堡里关闭城门;‘回回兵’到了城墙外,打不进来。”
“周边还有没有类似的古城堡寨?陶池的老城怎么留下来的?”
爱“吃烟”(方言,吸烟之意)的老者接着又说:“我小时候听村里的老年人说,当年渭北的大部分村子,为了防御‘回回兵’的祸乱,都修筑了城堡,后来大部分都塌了或毁了。‘大跃进’那些年,很多村里人挖了城墙的夯土当‘垆土’,拉到庄稼地里当肥料使了。陶池村的古城堡能存下来,一是有人居住,二是村里人把东门城楼和城门外的古树当神敬哩,每年都有庙会,谁挖老城墙的土,村里人都会阻止和咒骂……”
复修的老城东门楼外,左右两棵古树看起来有些年头,还未长出新叶的树身都不约而同地歪向门洞中间,树身挂满了红色的布条,渭北人将其称作“红”,是关中人祭祀或祈福常见的。
城门洞外左右,各有一块新立的石碑。左侧是《功德碑》,碑文主要内容,是载记捐资者校佰平“看到村里千年古城楼损坏严重”“二○一六年至二○一七年清明出资对老城楼进行保护性修复”“回报家乡父老”的“故土情怀”。右侧是《陶池古村简介》,由碑文可知,陶池村古时以烧制陶器闻名,故而得名南陶池;此地有后周陶三春与郑恩,以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诸多传说,桥段与秦腔《三打陶三春》《斩黄袍》雷同,似在暗示村名与陶三春有关。碑文还介绍了老城及城墙的概况,以及城门口两千年树龄的老槐树。引起我特别兴趣的,还是碑文中“古城由校姓先祖在明末清初为避战乱而修,校姓为成吉思汗后裔(已考证),元亡时为避追杀战乱而改姓埋名于此”,文字不仅昭示修此古城者为“校姓”,而且宣示了“校姓”为蒙古后裔,是元末明初“改姓埋名”到的这里。
东城门楼并不宏伟,是两层的砖木硬山顶建筑,阔三间,深两椽,二层有瞭望的功能。房脊檩木上有“同治八年岁次己巳重修”墨书,“同治八年”即1869年,已处于“回乱”的后期,是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总领平定“回乱”时期,验证了村中老者所言。目测门洞有两人高,估计3米多,宽也近3米,城门为铁质包木门,厚实、坚硬、沉重,据说单扇门重近八百公斤,铁门正面有“清同治八年十一月,仍旧修旧铁裹,铁匠赵氏”字迹。
走进城楼,有残存的夯土城墙,目测最高处近6米,地基宽近5米,顶部2米左右。从残墙的土质可以看出典型的三合土色差,夯筑痕迹依稀可辨,数处有清代青砖修补痕迹。堡内有对称分布的传统院落民居痕迹,巷道可见青石板铺设的残存,排水道是明清暗渠特色,有三口古井,其中一口的井口石栏有清代嘉庆年间的题记,文字模糊难辨。城墙的乾位(西北)有残存的烽火台遗址,台基正方形,步量边长约7米,残存的台高约4米,顶部可见放狼烟的烟道痕迹。
攀谈时村中老者说:“老城墙都是就地取材,用黄土打夯垒起来的,长和宽都是240步(一步约0.6米),不到三人高,四个角上有瞭望的城垛子,城墙上头可以走牛车,城墙四周有两人深、四人宽的护城河,说是护城河,实际是干壕沟,因为里面没有水,是黄土高塬特有的旱护城河。”
城墙以内,大都是已搬迁的颓废院落,没有搬迁的也凋敝不堪,看起来没有人居住。靠近城墙西门北侧有两家院落依然有人居住,最西的一家房屋阔气,显然是新建的,青砖高墙,门楼高耸,颇有些气势,询问得知是房地产老板校家国新建的宅子,财力与豪气外露。
西门楼要比东门楼简陋的多,但也是两层,二层有箭楼。门楼西向匾额文字模糊不清,东向匾额文字为“安详恭敬”。
(二)
在陶池村里走访时,大多人对于校姓是成吉思汗后裔之事讳莫如深,或不愿谈及,或说是近年河南一个什么人说的,或说根本不是这回事……总之对于蒙古人后裔之事持保留态度。但对于秦腔《三打陶三春》《斩黄袍》的戏剧情节,陶池村的人耳熟能详,而且大多人认为,陶池村与陶三春家族有关。
《三打陶三春》的故事情节,大意是五代时赵匡胤发迹前,与结义兄弟郑恩流落到渭北高塬陶池一带,夏天饥渴难耐,郑恩到西瓜地偷瓜,被看瓜女陶三春打服,在赵匡胤的撮合下,郑恩与陶三春订了终身。后赵匡胤、郑恩被后周皇帝柴荣封为王,钦差奉命到陶池村迎接陶三春,留下一段佳话。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郑恩以开国勋臣居于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陶三春家族因女儿陶三春和女婿郑恩而贵,也随迁京都,此后村中再无陶姓之人,但陶池村名延续至今。这是陶池人更熟悉、更愿接受的村名来历和渊源。而相传古代此地有黄土高塬极为稀罕的仙泉水池,村民以池水和黄土烧制陶器为业而得名南陶池的说法,多来自于通文墨的读书人。
《斩黄袍》的故事情节,是结义兄弟柴荣死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 “孤儿寡母”皇位,黄袍加身后封郑恩为北平王,河北韩龙进献妹子韩素梅为妃,受封后趾高气扬游街,遭郑恩怒打,韩龙逃入皇宫向“妹夫”赵匡胤告状。赵匡胤宠幸妃子韩素梅,沉迷酒色,酒醉怒杀功臣、犯颜直谏的结义兄弟郑恩(郑子明),郑妻陶三春引兵围皇宫,赵匡胤无奈“以郑妻斩黄袍”谢罪。
《三打陶三春》《斩黄袍》虽基于历史框架,但人物郑恩、陶三春和故事情节均为虚构。《宋史》记载,“陈桥兵变”中的重要力量“义社十兄弟”,除赵匡胤外,还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9人,没有戏曲中的郑恩(郑子明)。但《宋史》中记载了一个和戏曲中郑恩性格、功勋、命运极为相似的人物——张琼,“琼,大名馆陶(今河北邯郸馆陶县一带)人,生于五代末年,天赋异禀,力大无穷,善骑射。”
张琼年少入周世宗柴荣麾下,与赵匡胤交情颇深,显德四年(957),后周与南唐“寿春之战”前赵匡胤率数骑侦察敌情,至城池遭守城弓箭手狂射,张琼为救赵匡胤身负数箭,虽捡回一条命,仍有一根箭簇入骨太深,医者无法拔出,张琼猛喝几口酒,自己用力拔了出来,传为佳话,《宋史•张琼传》载:“簇著脾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如。”此等坚韧与气概,堪比三国关羽,自此张琼成为赵匡胤贴身侍卫,颇有曹操护卫“虎痴”许褚的风范。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赐封张琼为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疑为误记,“爱州,南朝梁分交州置。从隋起,治所在今越南清化。五代后属交趾)刺史,任禁军首领,统领拱卫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禁军,赵匡胤赞曰:“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最为关键的是张琼勇猛善战,但没有心机,深得赵匡胤信任,“杯酒释兵权”时也没有受到影响。
后来张琼遭手下“巫媪”石汉卿陷害,诬其“擅乘官马,豢养豪士,意欲谋反。”《宋史•张琼传》载:“又诬毁太宗为殿前都虞侯时事”,即张琼诬陷他的前任、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的坏话,总之是张琼被赵匡胤赐死。后来赵匡胤发现错杀了张琼,后悔不已,而史传的“烛影斧声”(赵光义杀了哥哥赵匡胤)更是验证了张琼的预见与忠诚。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玉壶清话》(又名《玉壶野史》),对殿前都虞侯(张琼)向赵匡胤的进言记载为:“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天日资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仆,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意即你弟弟赵匡义有不臣之心。综合正史和野史的记载信息,可以判断张琼之死,除了遭奸人诬陷外,是其犯了“掺乎皇帝家事”的大忌。
聊到高兴处,村中老者哼起了秦腔《斩黄袍》中赵匡胤的唱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享誉渭北的名家朱俊义(蒲城县秦腔剧团团长)先生的红生唱腔,韵味典雅而古朴、高亢苍凉:
“王不敢哭来不敢嚎,骂一声韩龙贼奸姣。好贼呀,你做的事儿该吃刀。进宫来王对你怎样表?国贼呀,我三弟生来他的火性高。你不该挡了他的道,直打得你抱头鼠窜哭嚎啕,我三弟闯进宫来和王闹,要把你兄妹二人赶出朝,也怪寡人吃醉了,王有错,不该稀里糊涂的弄律条,屈斩我三弟你不保,反讨监斩官举钢刀,借王醉把你的私仇报,害死了我三弟归阴曹,自古常言讲得好,害人命理应还一条。高怀德杀你好比眼前报,这才是横行霸道无有好下梢……”赵匡胤把醉杀郑恩的“锅”,全甩给了他的小舅子韩龙。
戏曲深入人心,其影响力在乡野远非正史所能及,乡野村夫对于传说与戏曲的虚构相信程度更甚。由此可见广为流传的,并非是事物的真实和本源。
(三)
陶池村的人,现在多居住于古城堡的北面,沟东也有新的住户。
村中老者说:“校姓不仅陶池有,渭南新寺、孝义、临渭区校霍村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陶池庄东村有200多校姓,早期以姓毛的为主,原来村名叫毛家林;田村有400多校姓;中村的校姓、张姓各一半,校姓有100多;尧南村西坡校姓有200多人,周边大约近3000校姓。”
“有没有明清或者民国时期的家谱?”我问老者。
老者想了好长时间,满含自信心地说:“平路庙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校姓族谱》,谱中记载陕西的校姓是从河南什么地方逃难来的,年代大概是明朝嘉靖年间。”
“听没听说你们的姓氏‘校’,是怎么来的?”
“这个不好说,有的说我们校姓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同族孛儿只斤氏改的汉姓,元末明初先在河南隐身逃命,后来又遭遇天灾、饥荒还是战乱,逃到了关中渭河以北;也有的说我们校姓在中国第三个朝代周朝就有了,校姓的祖先在朝廷是管监察的官,相当于今天中央纪检委的书记,校姓是周公王校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姓。”
“对你们校姓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后裔,你们认还是不认?”我明确地问。
“有的人认,有的不认,认为是胡说。”
“为什么不认,陶池老城东门口的石碑上,明明写着‘校姓为成吉思汗后裔,已考证’字样么?”
“那个听说是前几年从河南中牟来了一个搞校姓研究的,说我们是从他们那里迁来的,具体我也说不清。听说村里的校保应和校新定两个人在编《校氏族谱》,他们两个知道的多,应该能说清你问事情。我们文化低,说不清,校保应在陶池小学当过老师,校新定上过中专,看的书比我们,知道的多。”
按照村中老者的指引,我先找到校保应先生的家,不巧其外出办事,没有见面。随后我步行到老城北边的巷子,找到老者所说的“榨油坊”,找到校新定先生,校先生正忙着给一个来料榨油的客户压榨核桃油,一丝不苟地给榨油机上添加原料,顾不上和我搭话。
趁校新定先生忙碌的间隙,我向他说明了我找他的缘由——村里老者说他正编写《校氏族谱》,希望能和他交流、探讨有关问题。校先生淡然地说:“压油的人在外面等着,这会儿顾不上。”在大门外和压油的客户东拉西扯谝闲传近一个小时后,借细压、沉淀、过滤的短暂时间,我向校新定先生请教了关于陶池校姓的源脉和族属问题。不知是校先生对我这个贸然来访的不速之客有什么心理顾忌,还是对姓氏源脉和族属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两人之间的对话几乎是顾左右而言他。无奈之下询问校先生原来的工作单位,得知其曾在华阴市卫生防疫站工作,我说了有朋友、老师、同学在华因工作后,才获得校先生的认可,谈话进入轻松、自然、愉悦的状态,他粗略地介绍了村子的分布、村民情况、校姓人数以及周边村庄校姓情况,与我之前所了解的大致相近,但对于校姓为蒙古族的说法,校先生似乎有所保留,既不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只是说还缺乏有力的证明材料,也说前些年有河南中牟县的校姓来村里调研、交流过,具体的情况也没有谈。
交谈中唯一珍贵的线索,是校先生说校建军家里收藏了了一块石碑,是明代的,于是我希望校先生忙完手里活计后能带我去看看石碑,校先生很勉强地说:“等我给人家把油压完再说,还不知道(藏碑者)家里有没有人。”
等待约半小时,校先生忙完手里活,手机联系好后,驱车至沟东的新村。受益于校新定先生的面子,女主人很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院子,边走边和校先生聊天,说他丈夫去了深圳打工,打电话专门交代了。
校先生所说的石碑,实际是一截儿二十厘米左右的四棱石柱,长约六七十厘米,是个断面残件,碑面斑驳,三面空白,一面有字,文字为“崇祯四年孟春吉日造,雷进平、校继史、校继登”。仅从碑的形状,看不出是什么样的碑,不是墓碑的形制,有点像在华山西岳庙看到的四面立柱型的碑。石碑虽然文字很少,但传递了一个信息,校姓人明代崇祯四年(1631)就居住于此地,可验证平路庙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校姓族谱》记载的“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河南迁徙于陶池”的可信度。
(四)
我给校新定先生说:“三四年前,我在河南洛阳西工区上寨村国王木华黎祭祀地,得到河南蒙古族姓氏研究会赠送的《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是任崇岳先生主编的,书中记载了陶池村校姓的信息。”
校先生诧异地说:“你也有那本书?我这儿也有他们赠送给村里的。”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载,2012年10月河南中牟校姓组织了校姓族源认定会,以杜荣坤(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治安(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白翠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薄音湖(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任崇岳(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为专家组,认定校姓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长子)→拔都(次子)→撒里达(长子)……(断代,信息不详)→改校姓,主要的认定依据,是中牟发现的清代乾隆年间校秀书墓碑残缺碑文中的有两个信息:
一是“□元时□□藩服”“赸在草莽,册牒沦亡”,认为“藩服”是离王最远的封国,蒙古唯有术赤汗国是离汗廷最远的宗藩汗国;认为“赸在草莽”意即躲在偏僻的乡野,“册牒沦亡”意即丢失了证明自己身份的官方文书凭证或家族世系文书,即从贵族沦落于民间。
二是“食邑山西洪洞县”,与《元史》记载“窝阔台汗丙申(1236)分封时平阳路(今山西临汾)为拔都食邑封地”吻合,平阳路辖六县,直领临汾、襄陵、洪洞、浮山、汾西、岳阳六县,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平阳该晋宁路。按蒙古兀鲁思惯例,诸王可将食邑封地分为若干份,分给自己的妻妾、子女,拔都有四子,分别为撒里达、托托罕、安狄万、乌剌黑赤,膏腴之地洪洞县最有可能分给长子撒里达。《史集》《鲁布鲁克行记》《海屯行记》记载,宪宗五年(1255)前后,撒里达携家眷、畜产赴哈剌和林朝觐蒙哥汗,次年其父拔都去世,蒙古汗命其袭钦察汗国汗位,返回汗国途中去世,拔都弟别儿哥继汗位。据此判断撒里达后裔,有可能留居食邑封地平阳路。
关于校秀书,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牟县志》有其传曰:“校秀书,字抡庵,大学生。博涉经史,不求仕进。性慷慨,好施予……村无二姓,周恤备至,族党咸称之。卒年七十有五,子三:义、琳、琬,皆有声庠序。”
以上信息,只能得出校秀书祖先为落魄的蒙古后裔,蒙元时期山西洪洞有拔都的食邑封地,但并不能得出是撒里达的后裔,因为撒里达去世后,其后裔去向有三种可能,一是留居蒙古兀鲁斯国都哈喇和林,二是返回钦察汗国,三是部分居于承袭的食邑封地,故而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断。
之所以如此说,是除了平阳封地,拔都封地还有别的记载。《元史•地理志》记载:“(沙州路)太祖二十二年,破其城以隶八都大王”,此地位于今甘肃敦煌一带,有学者认为“八都”为“拔都”蒙古语异译,“沙州路”也是拔都封地;另《元史•诸王表》记载:“宁肃王,脱脱,至大元年(1308)封”“肃王,宽撤,天历二年(1329)封”,一种认为是宁肃王脱脱是术赤之子,肃王宽撤是脱脱之子,一种认为宁肃王脱脱是拔都之子,肃王宽撤是脱脱之子,还有一种认为宁肃王脱脱是察合台家族后王出伯的长子,肃王宽撤是脱脱之子,因为出伯之子阿黑不花、亦怜真均任宁肃王,且元代瓜州、肃州、沙洲。即使第三种观点的可能更大,但也不排除术赤后裔留居此地的可能,但敦煌一带并无校姓的存在。
至于什么时候改的校姓,任崇岳先生的《校姓来源与迁徙》认为是明朝初年,也只是一种判断,因为明代自洪武初年至永乐年间,大规模有记载的移民有18次,还有一些小规模、无记载的移民,主要路线为山西→河南/河北/山东(70%)、浙江→凤阳/苏北、江西→湖广、云南军屯,之所以很多移民后裔以“洪洞”为祖籍,概因当年移民须在洪洞“办理凭照川资、领取路费、耕牛及免税政策(三年免赋)”,说白了洪洞是办理移民手续的地方。
对于“撒里达”后裔为何改为“校”姓,《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依据汉籍中的“效,学宫名,夏曰校。校者,教也,乡学为校”“《左传》载‘郑人游于乡校’”“《前汉•平帝纪》载‘郡国曰学,候国曰校’”等记载,认为“该支系(中牟)蒙古人中明初有在府学或县学执教或读书者”,依据是碑文中“至□□科校郡庠邑庠”,但从谁,从什么年代开始改姓“校”,依然是个待解之谜。从明代初(1368-1371)至清代乾隆(1736-1796)校秀书,中间隔了近四百年,隔了多少代也是个谜,“断代”是解开校姓绕不开的问题。
另外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是《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中提到的“校”“効”“较”“郊”同源问题,书中解释的理由有五条:
一是明代移民条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得同迁一处”,因此“撒里达”的后裔不得不迁往不同地方,有的改姓“校”,有的改姓“较”,有的改姓“効”,但如果是按照明代移民条例规定,既然改了不同的姓(“校”“効”“较”),那么就可以迁往同一地方,或者说既然迁往不同地方,就可以改同一个姓。
二是中牟县校姓妇孺皆知的“木交王”传说,“木交王”是元末的镇京总兵,奉皇帝之命去边疆平叛,得胜后拒不回朝任职,皇帝大怒,派兵擒拿,“木交王”无奈,为了逃命只得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逃亡山东、河北、河南,山东的改姓“较”,河北的改姓“効”,河南的改姓“校”,而且“臆想”“类比”认为此“木交王”即为术赤,且不说此传说的可信度,最起码“臆想”“类比”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
三是清代校秀书墓碑文中的“校、较互见后之后,□莫不报捷,□□□子子孙孙一见之后,知校较虽异,但□□□本”,是两个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一个姓校,一个姓较,互相询问之下,方知同源,此记载尚有可信度。
四是河南舞阳县保和乡魏庄村、孟寨镇效集村传说,认为“校”“効”“较”同源,分别是“木交王”“力交王”“车交王”的后裔,显然这是拆字派的思维。
五是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奥登所著《蒙古族通史》记载,位于今嘉峪关以西一百里的赤斤部“哥哥把势”(蒙古语音译,人名)为吐蕃佛僧,其孙“奄章”“苦术”(蒙古语音译,人名)谋杀了元朝宗室“耳交王”,认为“耳交王”是“郊”姓源头,后笔误为“効”,想当然的成份更多。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一书中关于蒲城陶池村与河南中牟校姓的渊源,只是罗列了校正先生的信件、《渭南县志》记载的校姓人物、校迎潮的推理性文章,并无有效的关联证据。任崇岳先生在“百度贴吧”留言:“我研究校家历时近二十年,出版过《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成吉思汗后裔校氏通志》,完成了《成吉思汗后裔校氏拾遗》初稿,去过陶池村,时间很短,想了解点陶池校家历史,希望有热心这项事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信息”,显然任先生在陶池村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与信息。
陶池校姓源头与族属的秘密,或许就藏河南中牟校姓“断代”的世系里,但我坚信,在他们灵魂与血脉中,蒙古族的信念与情怀不容置疑,只是历史的尘沙遮盖了某些原本的东西。
文章初稿完成后,请校新定先生把关,问起他对陶池校姓与蒙古后裔的看法,他说:“我们村人从来没听说过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只是近几年河南来人才这么说的,村口石碑是个初中生编的,不懂不为怪。”此行至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村中老者所说校新定先生编的《校氏族谱》,校先生以还在编写中、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不愿意拿出来,我也尊重他的态度。
无论是徜徉于陶池古城堡内,还是仰望修缮如旧的古堡城楼,都使人思绪万千,赋《临江仙•陶池访古》以纪行:
“千年古邑门廊旧,残垣割断乡愁。陶坊陶氏名自谁?天汗后裔人不知,或曰源脉周。三春郑恩瓜田事,双雄绝代风流。急递春风十县。邑存古风逝,校姓续千秋。”
去蒲城尧山陶池,是听说陶池有成吉思汗的后裔。
陶池是渭北的千年古邑,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蒲城县志》记载,明清“北贤相乡陶池里”,是县北急递铺第一站,急递可达渭北十县,这些县明清均属同州府,府治在我的老家大荔县。
陶池村有老城堡遗址,坐落于今蒲城县城北的黄土台塬上,南面靠近渭清公路,站在高处向西远眺可见洛河河岸,从卫星地图看是个不规则的矩形。
在老城堡中遇到两个晒暖暖的老者,我攀谈询问:“老先生好,这里暖和得很,咱陶池村的城堡是什么年代的?”
一老者接过我递上的纸烟,一边甜滋滋地吞吸,一边慢悠悠地说:“堡寨最早形成于明代(也有的说年代更早),规模不大,城墙也不高,早都颓塌了,清代同治年间‘回乱’,为防御‘回回兵’,当地财东和村民在明代堡寨遗址上修建、加高了堡寨。”
“老城堡里还有啥老的东西?”我接着问。
另一老者叹息了一声说:“民国时期,老城曾是杨虎城部队的联防据点,解放后城墙里住了五六十户人家,(上世纪)初城墙还是完好的,后来大部分颓塌了,但城堡东门一直保存着,那是村子的灵神,尤其是城东门口的那棵老槐树,年年都有人供奉、祭祀。现在看到的城门楼子,是村里出去的校佰平捐资修复的,但墙砖大部分是老砖,也补了一部分仿新砖,城门洞子的两扇铁门,是清朝时的老物件,做工细发(精致)得很。”
复有老者迫不及待地插话:“东城门外,额颅顶上的砖雕匾额文字是“南陶池里”,里面背对的砖刻匾额文字是‘避寇处,同治八年(1869)仲秋’,‘寇’是对‘同治回变’时‘回回兵’的称呼,‘回回兵’当年在渭北杀了不少的汉人。‘回回兵’来了,村里人就都躲进城堡里关闭城门;‘回回兵’到了城墙外,打不进来。”
“周边还有没有类似的古城堡寨?陶池的老城怎么留下来的?”
爱“吃烟”(方言,吸烟之意)的老者接着又说:“我小时候听村里的老年人说,当年渭北的大部分村子,为了防御‘回回兵’的祸乱,都修筑了城堡,后来大部分都塌了或毁了。‘大跃进’那些年,很多村里人挖了城墙的夯土当‘垆土’,拉到庄稼地里当肥料使了。陶池村的古城堡能存下来,一是有人居住,二是村里人把东门城楼和城门外的古树当神敬哩,每年都有庙会,谁挖老城墙的土,村里人都会阻止和咒骂……”
复修的老城东门楼外,左右两棵古树看起来有些年头,还未长出新叶的树身都不约而同地歪向门洞中间,树身挂满了红色的布条,渭北人将其称作“红”,是关中人祭祀或祈福常见的。
城门洞外左右,各有一块新立的石碑。左侧是《功德碑》,碑文主要内容,是载记捐资者校佰平“看到村里千年古城楼损坏严重”“二○一六年至二○一七年清明出资对老城楼进行保护性修复”“回报家乡父老”的“故土情怀”。右侧是《陶池古村简介》,由碑文可知,陶池村古时以烧制陶器闻名,故而得名南陶池;此地有后周陶三春与郑恩,以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诸多传说,桥段与秦腔《三打陶三春》《斩黄袍》雷同,似在暗示村名与陶三春有关。碑文还介绍了老城及城墙的概况,以及城门口两千年树龄的老槐树。引起我特别兴趣的,还是碑文中“古城由校姓先祖在明末清初为避战乱而修,校姓为成吉思汗后裔(已考证),元亡时为避追杀战乱而改姓埋名于此”,文字不仅昭示修此古城者为“校姓”,而且宣示了“校姓”为蒙古后裔,是元末明初“改姓埋名”到的这里。
东城门楼并不宏伟,是两层的砖木硬山顶建筑,阔三间,深两椽,二层有瞭望的功能。房脊檩木上有“同治八年岁次己巳重修”墨书,“同治八年”即1869年,已处于“回乱”的后期,是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总领平定“回乱”时期,验证了村中老者所言。目测门洞有两人高,估计3米多,宽也近3米,城门为铁质包木门,厚实、坚硬、沉重,据说单扇门重近八百公斤,铁门正面有“清同治八年十一月,仍旧修旧铁裹,铁匠赵氏”字迹。
走进城楼,有残存的夯土城墙,目测最高处近6米,地基宽近5米,顶部2米左右。从残墙的土质可以看出典型的三合土色差,夯筑痕迹依稀可辨,数处有清代青砖修补痕迹。堡内有对称分布的传统院落民居痕迹,巷道可见青石板铺设的残存,排水道是明清暗渠特色,有三口古井,其中一口的井口石栏有清代嘉庆年间的题记,文字模糊难辨。城墙的乾位(西北)有残存的烽火台遗址,台基正方形,步量边长约7米,残存的台高约4米,顶部可见放狼烟的烟道痕迹。
攀谈时村中老者说:“老城墙都是就地取材,用黄土打夯垒起来的,长和宽都是240步(一步约0.6米),不到三人高,四个角上有瞭望的城垛子,城墙上头可以走牛车,城墙四周有两人深、四人宽的护城河,说是护城河,实际是干壕沟,因为里面没有水,是黄土高塬特有的旱护城河。”
城墙以内,大都是已搬迁的颓废院落,没有搬迁的也凋敝不堪,看起来没有人居住。靠近城墙西门北侧有两家院落依然有人居住,最西的一家房屋阔气,显然是新建的,青砖高强,门楼高耸,颇有些气势,询问得知是房地产老板校家国新建的宅子,财力与豪气外露。
西门楼要比东门楼简陋的多,但也是两层,二层有箭楼。门楼西向匾额文字模糊不清,东向匾额文字为“安详恭敬”。
(二)
在陶池村里走访时,大多人对于校姓是成吉思汗后裔之事讳莫如深,或不愿谈及,或说是近年河南一个什么人说的,或说根本不是这回事……总之对于蒙古人后裔之事持保留态度。但对于秦腔《三打陶三春》《斩黄袍》的戏剧情节,陶池村的人耳熟能详,而且大多人认为,陶池村与陶三春家族有关。
《三打陶三春》的故事情节,大意是五代时赵匡胤发迹前,与结义兄弟郑恩流落到渭北高塬陶池一带,夏天饥渴难耐,郑恩到西瓜地偷瓜,被看瓜女陶三春打服,在赵匡胤的撮合下,郑恩与陶三春订了终身。后赵匡胤、郑恩被后周皇帝柴荣封为王,钦差奉命到陶池村迎接陶三春,留下一段佳话。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郑恩以开国勋臣居于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陶三春家族因女儿陶三春和女婿郑恩而贵,也随迁京都,此后村中再无陶姓之人,但陶池村名延续至今。这是陶池人更熟悉、更愿接受的村名来历和渊源。而相传古代此地有黄土高塬极为稀罕的仙泉水池,村民以池水和黄土烧制陶器为业而得名南陶池的说法,多来自于通文墨的读书人。
《斩黄袍》的故事情节,是结义兄弟柴荣死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 “孤儿寡母”皇位,黄袍加身后封郑恩为北平王,河北韩龙进献妹子韩素梅为妃,受封后趾高气扬游街,遭郑恩怒打,韩龙逃入皇宫向“妹夫”赵匡胤告状。赵匡胤宠幸妃子韩素梅,沉迷酒色,酒醉怒杀功臣、犯颜直谏的结义兄弟郑恩(郑子明),郑妻陶三春引兵围皇宫,赵匡胤无奈“以郑妻斩黄袍”谢罪。
《三打陶三春》《斩黄袍》虽基于历史框架,但人物郑恩、陶三春和故事情节均为虚构。《宋史》记载,“陈桥兵变”中的重要力量“义社十兄弟”,除赵匡胤外,还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9人,没有戏曲中的郑恩(郑子明)。但《宋史》中记载了一个和戏曲中郑恩性格、功勋、命运极为相似的人物——张琼,“琼,大名馆陶(今河北邯郸馆陶县一带)人,生于五代末年,天赋异禀,力大无穷,善骑射。”
张琼年少入周世宗柴荣麾下,与赵匡胤交情颇深,显德四年(957),后周与南唐“寿春之战”前赵匡胤率数骑侦察敌情,至城池遭守城弓箭手狂射,张琼为救赵匡胤身负数箭,虽捡回一条命,仍有一根箭簇入骨太深,医者无法拔出,张琼猛喝几口酒,自己用力拔了出来,传为佳话,《宋史•张琼传》载:“簇著脾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如。”此等坚韧与气概,堪比三国关羽,自此张琼成为赵匡胤贴身侍卫,颇有曹操护卫“虎痴”许褚的风范。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赐封张琼为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疑为误记,“爱州,南朝梁分交州置。从隋起,治所在今越南清化。五代后属交趾)刺史,任禁军首领,统领拱卫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禁军,赵匡胤赞曰:“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最为关键的是张琼勇猛善战,但没有心机,深得赵匡胤信任,“杯酒释兵权”时也没有受到影响。
后来张琼遭手下“巫媪”石汉卿陷害,诬其“擅乘官马,豢养豪士,意欲谋反。”《宋史•张琼传》载:“又诬毁太宗为殿前都虞侯时事”,即张琼诬陷他的前任、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的坏话,总之是张琼被赵匡胤赐死。后来赵匡胤发现错杀了张琼,后悔不已,而史传的“烛影斧声”(赵光义杀了哥哥赵匡胤)更是验证了张琼的预见与忠诚。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玉壶清话》(又名《玉壶野史》),对殿前都虞侯(张琼)向赵匡胤的进言记载为:“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天日资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仆,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意即你弟弟赵匡义有不臣之心。综合正史和野史的记载信息,可以判断张琼之死,除了遭奸人诬陷外,是其犯了“掺乎皇帝家事”的大忌。
聊到高兴处,村中老者哼起了秦腔《斩黄袍》中赵匡胤的唱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享誉渭北的名家朱俊义(蒲城县秦腔剧团团长)先生的红生唱腔,韵味典雅而古朴、高亢苍凉:
“王不敢哭来不敢嚎,骂一声韩龙贼奸姣。好贼呀,你做的事儿该吃刀。进宫来王对你怎样表?国贼呀,我三弟生来他的火性高。你不该挡了他的道,直打得你抱头鼠窜哭嚎啕,我三弟闯进宫来和王闹,要把你兄妹二人赶出朝,也怪寡人吃醉了,王有错,不该稀里糊涂的弄律条,屈斩我三弟你不保,反讨监斩官举钢刀,借王醉把你的私仇报,害死了我三弟归阴曹,自古常言讲得好,害人命理应还一条。高怀德杀你好比眼前报,这才是横行霸道无有好下梢……”赵匡胤把醉杀郑恩的“锅”,全甩给了他的小舅子韩龙。
戏曲深入人心,其影响力在乡野远非正史所能及,乡野村夫对于传说与戏曲的虚构相信程度更甚。由此可见广为流传的,并非是事物的真实和本源。
(三)
陶池村的人,现在多居住于古城堡的北面,沟东也有新的住户。
村中老者说:“校姓不仅陶池有,渭南新寺、孝义、临渭区校霍村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陶池庄东村有200多校姓,早期以姓毛的为主,原来村名叫毛家林;田村有400多校姓;中村的校姓、张姓各一半,校姓有100多;尧南村西坡校姓有200多人,周边大约近3000校姓。”
“有没有明清或者民国时期的家谱?”我问老者。
老者想了好长时间,满含自信心地说:“平路庙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校姓族谱》,谱中记载陕西的校姓是从河南什么地方逃难来的,年代大概是明朝嘉靖年间。”
“听没听说你们的姓氏‘校’,是怎么来的?”
“这个不好说,有的说我们校姓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同族孛儿只斤氏改的汉姓,元末明初先在河南隐身逃命,后来又遭遇天灾、饥荒还是战乱,逃到了关中渭河以北;也有的说我们校姓在中国第三个朝代周朝就有了,校姓的祖先在朝廷是管监察的官,相当于今天中央纪检委的书记,校姓是周公王校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姓。”
“对你们校姓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后裔,你们认还是不认?”我明确地问。
“有的人认,有的不认,认为是胡说。”
“为什么不认,陶池老城东门口的石碑上,明明写着‘校姓为成吉思汗后裔,已考证’字样么?”
“那个听说是前几年从河南中牟来了一个搞校姓研究的,说我们是从他们那里迁来的,具体我也说不清。听说村里的校保应和校新定两个人在编《校氏族谱》,他们两个知道的多,应该能说清你问事情。我们文化低,说不清,校保应在陶池小学当过老师,校新定上过中专,看的书比我们,知道的多。”
按照村中老者的指引,我先找到校保应先生的家,不巧其外出办事,没有见面。随后我步行到老城北边的巷子,找到老者所说的“榨油坊”,找到校新定先生,校先生正忙着给一个来料榨油的客户压榨核桃油,一丝不苟地给榨油机上添加原料,顾不上和我搭话。
趁校新定先生忙碌的间隙,我向他说明了我找他的缘由——村里老者说他正编写《校氏族谱》,希望能和他交流、探讨有关问题。校先生淡然地说:“压油的人在外面等着,这会儿顾不上。”在大门外和压油的客户东拉西扯谝闲传近一个小时后,借细压、沉淀、过滤的短暂时间,我向校新定先生请教了关于陶池校姓的源脉和族属问题。不知是校先生对我这个贸然来访的不速之客有什么心理顾忌,还是对姓氏源脉和族属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两人之间的对话几乎是顾左右而言他。无奈之下询问校先生原来的工作单位,得知其曾在华阴市卫生防疫站工作,我说了有朋友、老师、同学在华因工作后,才获得校先生的认可,谈话进入轻松、自然、愉悦的状态,他粗略地介绍了村子的分布、村民情况、校姓人数以及周边村庄校姓情况,与我之前所了解的大致相近,但对于校姓为蒙古族的说法,校先生似乎有所保留,既不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只是说还缺乏有力的证明材料,也说前些年有河南中牟县的校姓来村里调研、交流过,具体的情况也没有谈。
交谈中唯一珍贵的线索,是校先生说校建军家里收藏了了一块石碑,是明代的,于是我希望校先生忙完手里活计后能带我去看看石碑,校先生很勉强地说:“等我给人家把油压完再说,还不知道(藏碑者)家里有没有人。”
等待约半小时,校先生忙完手里活,手机联系好后,驱车至沟东的新村。受益于校新定先生的面子,女主人很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院子,边走边和校先生聊天,说他丈夫去了深圳打工,打电话专门交代了。
校先生所说的石碑,实际是一截儿二十厘米左右的四棱石柱,长约六七十厘米,是个断面残件,碑面斑驳,三面空白,一面有字,文字为“崇祯四年孟春吉日造,雷进平、校继史、校继登”。仅从碑的形状,看不出是什么样的碑,不是墓碑的形制,有点像在华山西岳庙看到的四面立柱型的碑。石碑虽然文字很少,但传递了一个信息,校姓人明代崇祯四年(1631)就居住于此地,可验证平路庙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校姓族谱》记载的“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河南迁徙于陶池”的可信度。
(四)
我给校新定先生说:“三四年前,我在河南洛阳西工区上寨村国王木华黎祭祀地,得到河南蒙古族姓氏研究会赠送的《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是任崇岳先生主编的,书中记载了陶池村校姓的信息。”
校先生诧异地说:“你也有那本书?我这儿也有他们赠送给村里的。”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载,2012年10月河南中牟校姓组织了校姓族源认定会,以杜荣坤(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治安(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白翠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薄音湖(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任崇岳(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为专家组,认定校姓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长子)→拔都(次子)→撒里达(长子)……(断代,信息不详)→改校姓,主要的认定依据,是中牟发现的清代乾隆年间校秀书墓碑残缺碑文中的有两个信息:
一是“□元时□□藩服”“赸在草莽,册牒沦亡”,认为“藩服”是离王最远的封国,蒙古唯有术赤汗国是离汗廷最远的宗藩汗国;认为“赸在草莽”意即躲在偏僻的乡野,“册牒沦亡”意即丢失了证明自己身份的官方文书凭证或家族世系文书,即从贵族沦落于民间。
二是“食邑山西洪洞县”,与《元史》记载“窝阔台汗丙申(1236)分封时平阳路(今山西临汾)为拔都食邑封地”吻合,平阳路辖六县,直领临汾、襄陵、洪洞、浮山、汾西、岳阳六县,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平阳该晋宁路。按蒙古兀鲁思惯例,诸王可将食邑封地分为若干份,分给自己的妻妾、子女,拔都有四子,分别为撒里达、托托罕、安狄万、乌剌黑赤,膏腴之地洪洞县最有可能分给长子撒里达。《史集》《鲁布鲁克行记》《海屯行记》记载,宪宗五年(1255)前后,撒里达携家眷、畜产赴哈剌和林朝觐蒙哥汗,次年其父拔都去世,蒙古汗命其袭钦察汗国汗位,返回汗国途中去世,拔都弟别儿哥继汗位。据此判断撒里达后裔,有可能留居食邑封地平阳路。
关于校秀书,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牟县志》有其传曰:“校秀书,字抡庵,大学生。博涉经史,不求仕进。性慷慨,好施予……村无二姓,周恤备至,族党咸称之。卒年七十有五,子三:义、琳、琬,皆有声庠序。”
以上信息,只能得出校秀书祖先为落魄的蒙古后裔,蒙元时期山西洪洞有拔都的食邑封地,但并不能得出是撒里达的后裔,因为撒里达去世后,其后裔去向有三种可能,一是留居蒙古兀鲁斯国都哈喇和林,二是返回钦察汗国,三是部分居于承袭的食邑封地,故而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断。
之所以如此说,是除了平阳封地,拔都封地还有别的记载。《元史•地理志》记载:“(沙州路)太祖二十二年,破其城以隶八都大王”,此地位于今甘肃敦煌一带,有学者认为“八都”为“拔都”蒙古语异译,“沙州路”也是拔都封地;另《元史•诸王表》记载:“宁肃王,脱脱,至大元年(1308)封”“肃王,宽撤,天历二年(1329)封”,一种认为是宁肃王脱脱是术赤之子,肃王宽撤是脱脱之子,一种认为宁肃王脱脱是拔都之子,肃王宽撤是脱脱之子,还有一种认为宁肃王脱脱是察合台家族后王出伯的长子,肃王宽撤是脱脱之子,因为出伯之子阿黑不花、亦怜真均任宁肃王,且元代瓜州、肃州、沙洲。即使第三种观点的可能更大,但也不排除术赤后裔留居此地的可能,但敦煌一带并无校姓的存在。
至于什么时候改的校姓,任崇岳先生的《校姓来源与迁徙》认为是明朝初年,也只是一种判断,因为明代自洪武初年至永乐年间,大规模有记载的移民有18次,还有一些小规模、无记载的移民,主要路线为山西→河南/河北/山东(70%)、浙江→凤阳/苏北、江西→湖广、云南军屯,之所以很多移民后裔以“洪洞”为祖籍,概因当年移民须在洪洞“办理凭照川资、领取路费、耕牛及免税政策(三年免赋)”,说白了洪洞是办理移民手续的地方。
对于“撒里达”后裔为何改为“校”姓,《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依据汉籍中的“效,学宫名,夏曰校。校者,教也,乡学为校”“《左传》载‘郑人游于乡校’”“《前汉•平帝纪》载‘郡国曰学,候国曰校’”等记载,认为“该支系(中牟)蒙古人中明初有在府学或县学执教或读书者”,依据是碑文中“至□□科校郡庠邑庠”,但从谁,从什么年代开始改姓“校”,依然是个待解之谜。从明代初(1368-1371)至清代乾隆(1736-1796)校秀书,中间隔了近四百年,隔了多少代也是个谜,“断代”是解开校姓绕不开的问题。
另外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是《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中提到的“校”“効”“较”“郊”同源问题,书中解释的理由有五条:
一是明代移民条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得同迁一处”,因此“撒里达”的后裔不得不迁往不同地方,有的改姓“校”,有的改姓“较”,有的改姓“効”,但如果是按照明代移民条例规定,既然改了不同的姓(“校”“効”“较”),那么就可以迁往同一地方,或者说既然迁往不同地方,就可以改同一个姓。
二是中牟县校姓妇孺皆知的“木交王”传说,“木交王”是元末的镇京总兵,奉皇帝之命去边疆平叛,得胜后拒不回朝任职,皇帝大怒,派兵擒拿,“木交王”无奈,为了逃命只得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逃亡山东、河北、河南,山东的改姓“较”,河北的改姓“効”,河南的改姓“校”,而且“臆想”“类比”认为此“木交王”即为术赤,且不说此传说的可信度,最起码“臆想”“类比”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
三是清代校秀书墓碑文中的“校、较互见后之后,□莫不报捷,□□□子子孙孙一见之后,知校较虽异,但□□□本”,是两个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一个姓校,一个姓较,互相询问之下,方知同源,此记载尚有可信度。
四是河南舞阳县保和乡魏庄村、孟寨镇效集村传说,认为“校”“効”“较”同源,分别是“木交王”“力交王”“车交王”的后裔,显然这是拆字派的思维。
五是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奥登所著《蒙古族通史》记载,位于今嘉峪关以西一百里的赤斤部“哥哥把势”(蒙古语音译,人名)为吐蕃佛僧,其孙“奄章”“苦术”(蒙古语音译,人名)谋杀了元朝宗室“耳交王”,认为“耳交王”是“郊”姓源头,后笔误为“効”,想当然的成份更多。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一书中关于蒲城陶池村与河南中牟校姓的渊源,只是罗列了校正先生的信件、《渭南县志》记载的校姓人物、校迎潮的推理性文章,并无有效的关联证据。任崇岳先生在“百度贴吧”留言:“我研究校家历时近二十年,出版过《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成吉思汗后裔校氏通志》,完成了《成吉思汗后裔校氏拾遗》初稿,去过陶池村,时间很短,想了解点陶池校家历史,希望有热心这项事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信息”,显然任先生在陶池村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与信息。
陶池校姓源头与族属的秘密,或许就藏河南中牟校姓“断代”的世系里,但我坚信,在他们灵魂与血脉中,蒙古族的信念与情怀不容置疑,只是历史的尘沙遮盖了某些原本的东西。
文章初稿完成后,请校新定先生把关,问起他对陶池校姓与蒙古后裔的看法,他说:“我们村人从来没听说过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只是近几年河南来人才这么说的,村口石碑是个初中生编的,不懂不为怪。”此行至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村中老者所说校新定先生编的《校氏族谱》,校先生以还在编写中、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不愿意拿出来,我也尊重他的态度。
无论是徜徉于陶池古城堡内,还是仰望修缮如旧的古堡城楼,都使人思绪万千,赋《临江仙•陶池访古》以纪行:
“千年古邑门廊旧,残垣割断乡愁。陶坊陶氏名自谁?天汗后裔人不知,或曰源脉周。三春郑恩瓜田事,双雄绝代风流。急递春风十县。邑存古风逝,校姓续千秋。”
去蒲城尧山陶池,是听说陶池有成吉思汗的后裔。
陶池是渭北的千年古邑,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蒲城县志》记载,明清“北贤相乡陶池里”,是县北急递铺第一站,急递可达渭北十县,这些县明清均属同州府,府治在我的老家大荔县。
陶池村有老城堡遗址,坐落于今蒲城县城北的黄土台塬上,南面靠近渭清公路,站在高处向西远眺可见洛河河岸,从卫星地图看是个不规则的矩形。
在老城堡中遇到两个晒暖暖的老者,我攀谈询问:“老先生好,这里暖和得很,咱陶池村的城堡是什么年代的?”
一老者接过我递上的纸烟,一边甜滋滋地吞吸,一边慢悠悠地说:“堡寨最早形成于明代(也有的说年代更早),规模不大,城墙也不高,早都颓塌了,清代同治年间‘回乱’,为防御‘回回兵’,当地财东和村民在明代堡寨遗址上修建、加高了堡寨。”
“老城堡里还有啥老的东西?”我接着问。
另一老者叹息了一声说:“民国时期,老城曾是杨虎城部队的联防据点,解放后城墙里住了五六十户人家,(上世纪)初城墙还是完好的,后来大部分颓塌了,但城堡东门一直保存着,那是村子的灵神,尤其是城东门口的那棵老槐树,年年都有人供奉、祭祀。现在看到的城门楼子,是村里出去的校佰平捐资修复的,但墙砖大部分是老砖,也补了一部分仿新砖,城门洞子的两扇铁门,是清朝时的老物件,做工细发(精致)得很。”
复有老者迫不及待地插话:“东城门外,额颅顶上的砖雕匾额文字是“南陶池里”,里面背对的砖刻匾额文字是‘避寇处,同治八年(1869)仲秋’,‘寇’是对‘同治回变’时‘回回兵’的称呼,‘回回兵’当年在渭北杀了不少的汉人。‘回回兵’来了,村里人就都躲进城堡里关闭城门;‘回回兵’到了城墙外,打不进来。”
“周边还有没有类似的古城堡寨?陶池的老城怎么留下来的?”
爱“吃烟”(方言,吸烟之意)的老者接着又说:“我小时候听村里的老年人说,当年渭北的大部分村子,为了防御‘回回兵’的祸乱,都修筑了城堡,后来大部分都塌了或毁了。‘大跃进’那些年,很多村里人挖了城墙的夯土当‘垆土’,拉到庄稼地里当肥料使了。陶池村的古城堡能存下来,一是有人居住,二是村里人把东门城楼和城门外的古树当神敬哩,每年都有庙会,谁挖老城墙的土,村里人都会阻止和咒骂……”
复修的老城东门楼外,左右两棵古树看起来有些年头,还未长出新叶的树身都不约而同地歪向门洞中间,树身挂满了红色的布条,渭北人将其称作“红”,是关中人祭祀或祈福常见的。
城门洞外左右,各有一块新立的石碑。左侧是《功德碑》,碑文主要内容,是载记捐资者校佰平“看到村里千年古城楼损坏严重”“二○一六年至二○一七年清明出资对老城楼进行保护性修复”“回报家乡父老”的“故土情怀”。右侧是《陶池古村简介》,由碑文可知,陶池村古时以烧制陶器闻名,故而得名南陶池;此地有后周陶三春与郑恩,以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诸多传说,桥段与秦腔《三打陶三春》《斩黄袍》雷同,似在暗示村名与陶三春有关。碑文还介绍了老城及城墙的概况,以及城门口两千年树龄的老槐树。引起我特别兴趣的,还是碑文中“古城由校姓先祖在明末清初为避战乱而修,校姓为成吉思汗后裔(已考证),元亡时为避追杀战乱而改姓埋名于此”,文字不仅昭示修此古城者为“校姓”,而且宣示了“校姓”为蒙古后裔,是元末明初“改姓埋名”到的这里。
东城门楼并不宏伟,是两层的砖木硬山顶建筑,阔三间,深两椽,二层有瞭望的功能。房脊檩木上有“同治八年岁次己巳重修”墨书,“同治八年”即1869年,已处于“回乱”的后期,是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总领平定“回乱”时期,验证了村中老者所言。目测门洞有两人高,估计3米多,宽也近3米,城门为铁质包木门,厚实、坚硬、沉重,据说单扇门重近八百公斤,铁门正面有“清同治八年十一月,仍旧修旧铁裹,铁匠赵氏”字迹。
走进城楼,有残存的夯土城墙,目测最高处近6米,地基宽近5米,顶部2米左右。从残墙的土质可以看出典型的三合土色差,夯筑痕迹依稀可辨,数处有清代青砖修补痕迹。堡内有对称分布的传统院落民居痕迹,巷道可见青石板铺设的残存,排水道是明清暗渠特色,有三口古井,其中一口的井口石栏有清代嘉庆年间的题记,文字模糊难辨。城墙的乾位(西北)有残存的烽火台遗址,台基正方形,步量边长约7米,残存的台高约4米,顶部可见放狼烟的烟道痕迹。
攀谈时村中老者说:“老城墙都是就地取材,用黄土打夯垒起来的,长和宽都是240步(一步约0.6米),不到三人高,四个角上有瞭望的城垛子,城墙上头可以走牛车,城墙四周有两人深、四人宽的护城河,说是护城河,实际是干壕沟,因为里面没有水,是黄土高塬特有的旱护城河。”
城墙以内,大都是已搬迁的颓废院落,没有搬迁的也凋敝不堪,看起来没有人居住。靠近城墙西门北侧有两家院落依然有人居住,最西的一家房屋阔气,显然是新建的,青砖高强,门楼高耸,颇有些气势,询问得知是房地产老板校家国新建的宅子,财力与豪气外露。
西门楼要比东门楼简陋的多,但也是两层,二层有箭楼。门楼西向匾额文字模糊不清,东向匾额文字为“安详恭敬”。
(二)
在陶池村里走访时,大多人对于校姓是成吉思汗后裔之事讳莫如深,或不愿谈及,或说是近年河南一个什么人说的,或说根本不是这回事……总之对于蒙古人后裔之事持保留态度。但对于秦腔《三打陶三春》《斩黄袍》的戏剧情节,陶池村的人耳熟能详,而且大多人认为,陶池村与陶三春家族有关。
《三打陶三春》的故事情节,大意是五代时赵匡胤发迹前,与结义兄弟郑恩流落到渭北高塬陶池一带,夏天饥渴难耐,郑恩到西瓜地偷瓜,被看瓜女陶三春打服,在赵匡胤的撮合下,郑恩与陶三春订了终身。后赵匡胤、郑恩被后周皇帝柴荣封为王,钦差奉命到陶池村迎接陶三春,留下一段佳话。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郑恩以开国勋臣居于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陶三春家族因女儿陶三春和女婿郑恩而贵,也随迁京都,此后村中再无陶姓之人,但陶池村名延续至今。这是陶池人更熟悉、更愿接受的村名来历和渊源。而相传古代此地有黄土高塬极为稀罕的仙泉水池,村民以池水和黄土烧制陶器为业而得名南陶池的说法,多来自于通文墨的读书人。
《斩黄袍》的故事情节,是结义兄弟柴荣死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 “孤儿寡母”皇位,黄袍加身后封郑恩为北平王,河北韩龙进献妹子韩素梅为妃,受封后趾高气扬游街,遭郑恩怒打,韩龙逃入皇宫向“妹夫”赵匡胤告状。赵匡胤宠幸妃子韩素梅,沉迷酒色,酒醉怒杀功臣、犯颜直谏的结义兄弟郑恩(郑子明),郑妻陶三春引兵围皇宫,赵匡胤无奈“以郑妻斩黄袍”谢罪。
《三打陶三春》《斩黄袍》虽基于历史框架,但人物郑恩、陶三春和故事情节均为虚构。《宋史》记载,“陈桥兵变”中的重要力量“义社十兄弟”,除赵匡胤外,还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9人,没有戏曲中的郑恩(郑子明)。但《宋史》中记载了一个和戏曲中郑恩性格、功勋、命运极为相似的人物——张琼,“琼,大名馆陶(今河北邯郸馆陶县一带)人,生于五代末年,天赋异禀,力大无穷,善骑射。”
张琼年少入周世宗柴荣麾下,与赵匡胤交情颇深,显德四年(957),后周与南唐“寿春之战”前赵匡胤率数骑侦察敌情,至城池遭守城弓箭手狂射,张琼为救赵匡胤身负数箭,虽捡回一条命,仍有一根箭簇入骨太深,医者无法拔出,张琼猛喝几口酒,自己用力拔了出来,传为佳话,《宋史•张琼传》载:“簇著脾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如。”此等坚韧与气概,堪比三国关羽,自此张琼成为赵匡胤贴身侍卫,颇有曹操护卫“虎痴”许褚的风范。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赐封张琼为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疑为误记,“爱州,南朝梁分交州置。从隋起,治所在今越南清化。五代后属交趾)刺史,任禁军首领,统领拱卫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禁军,赵匡胤赞曰:“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最为关键的是张琼勇猛善战,但没有心机,深得赵匡胤信任,“杯酒释兵权”时也没有受到影响。
后来张琼遭手下“巫媪”石汉卿陷害,诬其“擅乘官马,豢养豪士,意欲谋反。”《宋史•张琼传》载:“又诬毁太宗为殿前都虞侯时事”,即张琼诬陷他的前任、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的坏话,总之是张琼被赵匡胤赐死。后来赵匡胤发现错杀了张琼,后悔不已,而史传的“烛影斧声”(赵光义杀了哥哥赵匡胤)更是验证了张琼的预见与忠诚。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玉壶清话》(又名《玉壶野史》),对殿前都虞侯(张琼)向赵匡胤的进言记载为:“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天日资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仆,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意即你弟弟赵匡义有不臣之心。综合正史和野史的记载信息,可以判断张琼之死,除了遭奸人诬陷外,是其犯了“掺乎皇帝家事”的大忌。
聊到高兴处,村中老者哼起了秦腔《斩黄袍》中赵匡胤的唱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享誉渭北的名家朱俊义(蒲城县秦腔剧团团长)先生的红生唱腔,韵味典雅而古朴、高亢苍凉:
“王不敢哭来不敢嚎,骂一声韩龙贼奸姣。好贼呀,你做的事儿该吃刀。进宫来王对你怎样表?国贼呀,我三弟生来他的火性高。你不该挡了他的道,直打得你抱头鼠窜哭嚎啕,我三弟闯进宫来和王闹,要把你兄妹二人赶出朝,也怪寡人吃醉了,王有错,不该稀里糊涂的弄律条,屈斩我三弟你不保,反讨监斩官举钢刀,借王醉把你的私仇报,害死了我三弟归阴曹,自古常言讲得好,害人命理应还一条。高怀德杀你好比眼前报,这才是横行霸道无有好下梢……”赵匡胤把醉杀郑恩的“锅”,全甩给了他的小舅子韩龙。
戏曲深入人心,其影响力在乡野远非正史所能及,乡野村夫对于传说与戏曲的虚构相信程度更甚。由此可见广为流传的,并非是事物的真实和本源。
(三)
陶池村的人,现在多居住于古城堡的北面,沟东也有新的住户。
村中老者说:“校姓不仅陶池有,渭南新寺、孝义、临渭区校霍村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陶池庄东村有200多校姓,早期以姓毛的为主,原来村名叫毛家林;田村有400多校姓;中村的校姓、张姓各一半,校姓有100多;尧南村西坡校姓有200多人,周边大约近3000校姓。”
“有没有明清或者民国时期的家谱?”我问老者。
老者想了好长时间,满含自信心地说:“平路庙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校姓族谱》,谱中记载陕西的校姓是从河南什么地方逃难来的,年代大概是明朝嘉靖年间。”
“听没听说你们的姓氏‘校’,是怎么来的?”
“这个不好说,有的说我们校姓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同族孛儿只斤氏改的汉姓,元末明初先在河南隐身逃命,后来又遭遇天灾、饥荒还是战乱,逃到了关中渭河以北;也有的说我们校姓在中国第三个朝代周朝就有了,校姓的祖先在朝廷是管监察的官,相当于今天中央纪检委的书记,校姓是周公王校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姓。”
“对你们校姓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后裔,你们认还是不认?”我明确地问。
“有的人认,有的不认,认为是胡说。”
“为什么不认,陶池老城东门口的石碑上,明明写着‘校姓为成吉思汗后裔,已考证’字样么?”
“那个听说是前几年从河南中牟来了一个搞校姓研究的,说我们是从他们那里迁来的,具体我也说不清。听说村里的校保应和校新定两个人在编《校氏族谱》,他们两个知道的多,应该能说清你问事情。我们文化低,说不清,校保应在陶池小学当过老师,校新定上过中专,看的书比我们,知道的多。”
按照村中老者的指引,我先找到校保应先生的家,不巧其外出办事,没有见面。随后我步行到老城北边的巷子,找到老者所说的“榨油坊”,找到校新定先生,校先生正忙着给一个来料榨油的客户压榨核桃油,一丝不苟地给榨油机上添加原料,顾不上和我搭话。
趁校新定先生忙碌的间隙,我向他说明了我找他的缘由——村里老者说他正编写《校氏族谱》,希望能和他交流、探讨有关问题。校先生淡然地说:“压油的人在外面等着,这会儿顾不上。”在大门外和压油的客户东拉西扯谝闲传近一个小时后,借细压、沉淀、过滤的短暂时间,我向校新定先生请教了关于陶池校姓的源脉和族属问题。不知是校先生对我这个贸然来访的不速之客有什么心理顾忌,还是对姓氏源脉和族属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两人之间的对话几乎是顾左右而言他。无奈之下询问校先生原来的工作单位,得知其曾在华阴市卫生防疫站工作,我说了有朋友、老师、同学在华因工作后,才获得校先生的认可,谈话进入轻松、自然、愉悦的状态,他粗略地介绍了村子的分布、村民情况、校姓人数以及周边村庄校姓情况,与我之前所了解的大致相近,但对于校姓为蒙古族的说法,校先生似乎有所保留,既不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只是说还缺乏有力的证明材料,也说前些年有河南中牟县的校姓来村里调研、交流过,具体的情况也没有谈。
交谈中唯一珍贵的线索,是校先生说校建军家里收藏了了一块石碑,是明代的,于是我希望校先生忙完手里活计后能带我去看看石碑,校先生很勉强地说:“等我给人家把油压完再说,还不知道(藏碑者)家里有没有人。”
等待约半小时,校先生忙完手里活,手机联系好后,驱车至沟东的新村。受益于校新定先生的面子,女主人很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院子,边走边和校先生聊天,说他丈夫去了深圳打工,打电话专门交代了。
校先生所说的石碑,实际是一截儿二十厘米左右的四棱石柱,长约六七十厘米,是个断面残件,碑面斑驳,三面空白,一面有字,文字为“崇祯四年孟春吉日造,雷进平、校继史、校继登”。仅从碑的形状,看不出是什么样的碑,不是墓碑的形制,有点像在华山西岳庙看到的四面立柱型的碑。石碑虽然文字很少,但传递了一个信息,校姓人明代崇祯四年(1631)就居住于此地,可验证平路庙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校姓族谱》记载的“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河南迁徙于陶池”的可信度。
(四)
我给校新定先生说:“三四年前,我在河南洛阳西工区上寨村国王木华黎祭祀地,得到河南蒙古族姓氏研究会赠送的《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是任崇岳先生主编的,书中记载了陶池村校姓的信息。”
校先生诧异地说:“你也有那本书?我这儿也有他们赠送给村里的。”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载,2012年10月河南中牟校姓组织了校姓族源认定会,以杜荣坤(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所长)、李治安(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白翠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薄音湖(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任崇岳(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为专家组,认定校姓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长子)→拔都(次子)→撒里达(长子)……(断代,信息不详)→改校姓,主要的认定依据,是中牟发现的清代乾隆年间校秀书墓碑残缺碑文中的有两个信息:
一是“□元时□□藩服”“赸在草莽,册牒沦亡”,认为“藩服”是离王最远的封国,蒙古唯有术赤汗国是离汗廷最远的宗藩汗国;认为“赸在草莽”意即躲在偏僻的乡野,“册牒沦亡”意即丢失了证明自己身份的官方文书凭证或家族世系文书,即从贵族沦落于民间。
二是“食邑山西洪洞县”,与《元史》记载“窝阔台汗丙申(1236)分封时平阳路(今山西临汾)为拔都食邑封地”吻合,平阳路辖六县,直领临汾、襄陵、洪洞、浮山、汾西、岳阳六县,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平阳该晋宁路。按蒙古兀鲁思惯例,诸王可将食邑封地分为若干份,分给自己的妻妾、子女,拔都有四子,分别为撒里达、托托罕、安狄万、乌剌黑赤,膏腴之地洪洞县最有可能分给长子撒里达。《史集》《鲁布鲁克行记》《海屯行记》记载,宪宗五年(1255)前后,撒里达携家眷、畜产赴哈剌和林朝觐蒙哥汗,次年其父拔都去世,蒙古汗命其袭钦察汗国汗位,返回汗国途中去世,拔都弟别儿哥继汗位。据此判断撒里达后裔,有可能留居食邑封地平阳路。
关于校秀书,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牟县志》有其传曰:“校秀书,字抡庵,大学生。博涉经史,不求仕进。性慷慨,好施予……村无二姓,周恤备至,族党咸称之。卒年七十有五,子三:义、琳、琬,皆有声庠序。”
以上信息,只能得出校秀书祖先为落魄的蒙古后裔,蒙元时期山西洪洞有拔都的食邑封地,但并不能得出是撒里达的后裔,因为撒里达去世后,其后裔去向有三种可能,一是留居蒙古兀鲁斯国都哈喇和林,二是返回钦察汗国,三是部分居于承袭的食邑封地,故而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断。
之所以如此说,是除了平阳封地,拔都封地还有别的记载。《元史•地理志》记载:“(沙州路)太祖二十二年,破其城以隶八都大王”,此地位于今甘肃敦煌一带,有学者认为“八都”为“拔都”蒙古语异译,“沙州路”也是拔都封地;另《元史•诸王表》记载:“宁肃王,脱脱,至大元年(1308)封”“肃王,宽撤,天历二年(1329)封”,一种认为是宁肃王脱脱是术赤之子,肃王宽撤是脱脱之子,一种认为宁肃王脱脱是拔都之子,肃王宽撤是脱脱之子,还有一种认为宁肃王脱脱是察合台家族后王出伯的长子,肃王宽撤是脱脱之子,因为出伯之子阿黑不花、亦怜真均任宁肃王,且元代瓜州、肃州、沙洲。即使第三种观点的可能更大,但也不排除术赤后裔留居此地的可能,但敦煌一带并无校姓的存在。
至于什么时候改的校姓,任崇岳先生的《校姓来源与迁徙》认为是明朝初年,也只是一种判断,因为明代自洪武初年至永乐年间,大规模有记载的移民有18次,还有一些小规模、无记载的移民,主要路线为山西→河南/河北/山东(70%)、浙江→凤阳/苏北、江西→湖广、云南军屯,之所以很多移民后裔以“洪洞”为祖籍,概因当年移民须在洪洞“办理凭照川资、领取路费、耕牛及免税政策(三年免赋)”,说白了洪洞是办理移民手续的地方。
对于“撒里达”后裔为何改为“校”姓,《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依据汉籍中的“效,学宫名,夏曰校。校者,教也,乡学为校”“《左传》载‘郑人游于乡校’”“《前汉•平帝纪》载‘郡国曰学,候国曰校’”等记载,认为“该支系(中牟)蒙古人中明初有在府学或县学执教或读书者”,依据是碑文中“至□□科校郡庠邑庠”,但从谁,从什么年代开始改姓“校”,依然是个待解之谜。从明代初(1368-1371)至清代乾隆(1736-1796)校秀书,中间隔了近四百年,隔了多少代也是个谜,“断代”是解开校姓绕不开的问题。
另外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是《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中提到的“校”“効”“较”“郊”同源问题,书中解释的理由有五条:
一是明代移民条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得同迁一处”,因此“撒里达”的后裔不得不迁往不同地方,有的改姓“校”,有的改姓“较”,有的改姓“効”,但如果是按照明代移民条例规定,既然改了不同的姓(“校”“効”“较”),那么就可以迁往同一地方,或者说既然迁往不同地方,就可以改同一个姓。
二是中牟县校姓妇孺皆知的“木交王”传说,“木交王”是元末的镇京总兵,奉皇帝之命去边疆平叛,得胜后拒不回朝任职,皇帝大怒,派兵擒拿,“木交王”无奈,为了逃命只得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逃亡山东、河北、河南,山东的改姓“较”,河北的改姓“効”,河南的改姓“校”,而且“臆想”“类比”认为此“木交王”即为术赤,且不说此传说的可信度,最起码“臆想”“类比”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
三是清代校秀书墓碑文中的“校、较互见后之后,□莫不报捷,□□□子子孙孙一见之后,知校较虽异,但□□□本”,是两个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一个姓校,一个姓较,互相询问之下,方知同源,此记载尚有可信度。
四是河南舞阳县保和乡魏庄村、孟寨镇效集村传说,认为“校”“効”“较”同源,分别是“木交王”“力交王”“车交王”的后裔,显然这是拆字派的思维。
五是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奥登所著《蒙古族通史》记载,位于今嘉峪关以西一百里的赤斤部“哥哥把势”(蒙古语音译,人名)为吐蕃佛僧,其孙“奄章”“苦术”(蒙古语音译,人名)谋杀了元朝宗室“耳交王”,认为“耳交王”是“郊”姓源头,后笔误为“効”,想当然的成份更多。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一书中关于蒲城陶池村与河南中牟校姓的渊源,只是罗列了校正先生的信件、《渭南县志》记载的校姓人物、校迎潮的推理性文章,并无有效的关联证据。任崇岳先生在“百度贴吧”留言:“我研究校家历时近二十年,出版过《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成吉思汗后裔校氏通志》,完成了《成吉思汗后裔校氏拾遗》初稿,去过陶池村,时间很短,想了解点陶池校家历史,希望有热心这项事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信息”,显然任先生在陶池村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与信息。
陶池校姓源头与族属的秘密,或许就藏河南中牟校姓“断代”的世系里,但我坚信,在他们灵魂与血脉中,蒙古族的信念与情怀不容置疑,只是历史的尘沙遮盖了某些原本的东西。
文章初稿完成后,请校新定先生把关,问起他对陶池校姓与蒙古后裔的看法,他说:“我们村人从来没听说过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只是近几年河南来人才这么说的,村口石碑是个初中生编的,不懂不为怪。”此行至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村中老者所说校新定先生编的《校氏族谱》,校先生以还在编写中、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不愿意拿出来,我也尊重他的态度。
无论是徜徉于陶池古城堡内,还是仰望修缮如旧的古堡城楼,都使人思绪万千,赋《临江仙•陶池访古》以纪行:
“千年古邑门廊旧,残垣割断乡愁。陶坊陶氏名自谁?天汗后裔人不知,或曰源脉周。三春郑恩瓜田事,双雄绝代风流。急递春风十县。邑存古风逝,校姓续千秋。”
作者简介: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所,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具有国际项目管理
协会(IPMA)颁发的IPMPC级(高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编号CN2003C1008)。曾受聘于某
管理咨询机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部导师。业余致力于蒙元历史
研究,自由创作者,有百余万字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辽宁日报》
《西安晚报》《文学陕军》《南粤作家》《百花》《金秋》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