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
近日,湖南省张家界市大庸古城因“客流冷清”再次引发舆论关注。这个曾被视为“明星项目”的仿古文旅工程,建设耗资约24亿元,试营业4年却亏损超过10亿元。近年来,多地“仿古城”“仿古镇”项目陆续传出搁置、亏损甚至烂尾的消息,风靡一时的“古镇热”,正在进入理性回调期。
当初,不少地方希望借古镇打造文化名片、激活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升级,但在落地过程中,一些项目急于求快、求大,只重外形修饰,忽视内在建设,文化未能有效赋能旅游体验,运营难以跟上游客需求,导致游客留不下,商户生意冷清。
古镇的生命力在于历史传承、情感认同,而不是符号堆砌、模板复制。一些仿古项目看似时尚,实则脱离生活、失去温度,最终难逃“热一时、难长红”的命运。
盲目投资,是不少古镇项目面临的另一重隐忧。一些地方动辄投入数十亿元打造仿古街区,却缺乏对市场容量的精准评估和对运营的理性思考,对盈利周期、产业协同、消费承接等核心问题考虑不足。文旅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只是起点,真正考验的是后续的内容供给与运营能力。缺乏内容支撑的“形象工程”,不仅难以见效,反而容易成为地方发展的负担。
值得警醒的是,有的地方将仿古建设作为“政绩窗口”,甚至成为考核压力下的应急动作。重外在、轻内核,重建设、轻治理,往往导致项目推进有声势,运营管理却缺乏动能。文化与旅游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从逻辑到价值的系统重构,要回到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的原点上来思考和推进。
“古镇热”降温,是时候放慢脚步、调整节奏了。缓行,是摒弃浮躁,理性看待资源禀赋与承载能力;深耕,是深挖文化内核、产业协同等“看不见”的根部,培厚基础,积蓄后劲。
实践中已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探索。比如,一些城市通过“微更新”修缮街巷、丰富业态,让“原住民”愿意回来;一些城市引入非遗、文创和数字化,丰富游客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让古镇“活起来”,靠的不是短期喧嚣,而是文化的根、内容的魂、运营的力。“热潮”退去之后,更需精准耕耘。只有在快与慢之间把握好节奏,在景与人之间建立起关联,古镇的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