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和旅游结合,这个模式,现在是个新方向!
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句话“网络文学IP+文旅产业的融合”,讲得有点抽象,说白了,就是——作家到景区旅游一圈,熟悉了解景区文化特色,回来写部小说,然后你就能变现。
对于我们普通作者来说,这种活动,多是以旅游景区征文形式,进入我们的视野。
对于神级作家来说,他们自带流量,会有旅游景区主动联系,“来吧,来吧,来转转,好处多多!”
“网络文学+旅游”的案例
我们是普通作者,来看看关于“网络文学+旅游”的案例:
三清山——《仙官有令》IP“修道林”落地三清山。
安徽黄山——涌现《志怪书》《御兽飞升》等霸榜神作。
瑞士国家旅游局——《全职高手》的主角叶修“旅游探路员”身份,与读者相约苏黎世。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基于《长安十二时辰》IP,打造沉浸式唐风市井体验。
绍兴鲁镇景区——依据鲁迅小说场景修建,游客可体验“书中世界”。
大家发现了吗?网络文学与旅游的结合,本质是通过“故事经济”激活地理空间的情感价值,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普通作者,如何借助旅游创造收益?
这里,有几个例子,大家可以看看,一定会有所启发。
天瑞说符,他的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以南京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生活在不同时间点的南京年轻人通过无线电台联系,共同面对末日天灾的故事。小说不仅描绘了南京的地理环境,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末日废土版的南京景象,如明故宫成为废墟、午朝门公园变成原始树林等。
这其实就是“网络文学+旅游”的另一种形式。地理位置上的贴近感,会给读者带来关注度。看到这个故事,我们都想去看看,南京的这几个景点,去感受一下,景点背后的故事。
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以新疆阿勒泰为背景,通过细腻朴实的笔触,还原了阿勒泰地区的生活风貌。还有作家巴燕·塔斯肯,非虚构作品《克兰河畔》,以阿勒泰为原点,记录了自己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记忆。读了这样一本书,想去阿勒泰看看的人,成千上万。
除了这些作品给相关地点带来流量,作品本身也能给自己带来流量。因为读者天然地对自己熟悉的地点,产生关注。比如,你老家是南京的,你一定会关注到《我们生活在南京》这本书。比如,你在深圳打工好几年,一定对深圳的小说产生兴趣。
这就是自带流量的作品。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助这种方法,让作品自带流量,从而实现“网络文学+文旅”这种模式的写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