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如果说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流光溢彩的都市风貌是城市魅力的外在表达,那么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则是一座城市魅力的底蕴所在。穿行在翠屏,仿佛打开了岁月的诗章。一处处古迹讲述着光阴的故事,一条条街巷回响着历史的跫音,穿越时空的文化之美令人沉醉其间。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景式呈现翠屏区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奋进历程,为翠屏2200多年的历史文脉赋以新的时代表达,让“长江首城、醉美翠屏”名片更加深入人心,翠屏融媒推出《只此翠屏》大型专栏,与广大读者共同领略翠屏文化之美。今天请看第二十八期《李庄记忆:守护栗峰山庄的“山高水长”》——
李庄记忆:守护栗峰山庄的“山高水长”
从宜宾市区驱车东行约19公里,长江南岸的李庄镇渐渐映入眼帘。在该镇西南约5公里处,一组气势恢宏的清代建筑群在翠竹掩映间静静矗立——这便是“栗峰山庄”。
远眺栗峰山庄(图源:宜宾史志)
作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是抗战时期中国最高学术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的避难所,承载着中国学术命脉的延续。
山坳中的学术殿堂
据悉,栗峰山庄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李庄望族张家的私家大宅。整座山庄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大宅院。
栗峰山庄老照片(图源:宜宾史志)
建筑群由7处自成一体又彼此相通的四合院组成,共计108道门,暗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数。
建筑大师梁思成将板栗坳栗峰山庄作为川南民居的经典之作收入《中国建筑史》一书,并附有该建筑的平面图。他在书中盛赞其为“川南民居的精品经典之作”。
1942年绘制的栗峰山庄(板栗坳)民居平面图(图源:宜宾史志)
2012年,这座见证中国学术薪火相传的建筑群被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烽火中的学术坚守
1940年秋,“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等机构,辗转半个中国,从昆明迁至李庄板栗坳。
1940年田边上图书馆的书箱整装待发(图源:董敏)
十多万册珍贵图书、殷墟出土的甲骨、青铜器、古人类头盖骨等文物,分装六百多个大箱子,历经艰险运抵这个长江边的小山村。
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租用了栗峰山庄张家六处大院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随同而来的有甲骨文专家董作宾、考古学家梁思永、人类学家芮逸夫等一批当时中国顶尖的学者。
栗峰山庄旧景(图源:《发现李庄 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在这里,董作宾完成了被誉为“凿破鸿蒙”的《殷历谱》,破解了殷商的年代问题。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道:“抗战八年,学术著作当以《殷历谱》为第一部,决无疑义也。”
芮逸夫深入川南苗族地区,历时169天完成民族学调查,写成《川南鸦雀苗的婚丧礼俗》等重要著作。社会科学研究所则开展了具有前瞻性的《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研究,为战后谈判提供了重要依据。
保护工程的全面启动
2014年,经过全面修葺的栗峰山庄重新开放,成为展示抗战学术史的重要窗口。展馆分为多个部分,系统呈现中研院成立背景、史语所分组情况、学者生平事迹、甲骨文研究等内容。
栗峰山庄(图源:李庄古镇景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深度参与了保护工作。该校乡土建筑研究组对栗峰山庄进行了系统测绘与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实际保护工程。
2024年1月,“中国民居·传统居住形态研究展”在李庄开幕,特别以“栗峰山庄”为案例,展出了营造学社的测绘图纸与手稿。
在板栗坳史语所旧址,一块题为“留别李庄栗峰碑铭” 的石碑静静矗立。这是1946年5月1日,史语所离开李庄前,由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成等50多位学者所立。
栗峰山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
山坳间,傅斯年组织学者们出版的《六同别录》学术论文集,其承载的学术精神历久弥新,“山高水长”碑铭静静伫立于此——这处长江边的学术圣地,正静静等待新时代的知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