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个古镇景点掀起一股“收费潮”,但收费计划却频频遭遇抵制和失败。从江西瑶里古镇的“半途而废”,到云南丽江古城即将重启的50元维护费,这场争议背后,是游客、商户与运营方的三方博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古镇收费究竟该不该收?谁在真正受益?谁又在默默承受损失?
一、收费计划频频“翻车”:游客和商户的集体抗议
7月10日,江西景德镇的瑶里古镇(作为“景德镇古代三大窑区”之一)突然宣布开启收费模式,原本免费的古城开始向游客收取30元门票。这一举措本意是为筹集维护资金,却引发了当地村民、商户和游客的强烈抵制。商户抱怨客流量暴跌,游客直呼“出游负担加重”,最终,运营方被迫宣布放弃收费计划,承认“方案考虑不周”。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无锡荡口古镇曾因80元门票沦为“鬼镇”,即便后来取消收费,游客量也未能恢复。湖南凤凰古城更因148元门票导致“千户关门”,一家四口逛几小时就要600元,结果客流骤降,最终在商户和游客的反对下停收门票。这些案例证明,粗暴的“围城收费”模式,往往会适得其反,损害古镇的活力和口碑。

二、丽江古城的收费轮回:从“人潮鼎盛”到“卷土重来”
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丽江古城,最近宣布自8月1日起恢复50元维护费,引发轩然大波。丽江古城由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组成,地处玉龙雪山脚下,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纳西族文化的瑰宝。这里曾因免费而人气鼎盛,游客如织,一派繁荣景象。

但丽江的收费历史可谓“一波三折”:2001年每人20元,2007年涨至80元,2015年因严查收费导致客流暴跌——四方街商户“开店10天营业额仅900元”,出现“千户关门”的惨淡局面。2019年调整为50元后,又因疫情暂停收费。近5年来,免费政策让古城重现活力,游客纷至沓来。然而,运营方宣布恢复收费,网友却调侃“门票费用太低”,反映出对收费决策的不满。

运营方表示,收费是为保护古城风貌,包括拆除不协调建筑、管线入地工程和修复古建筑,每年投入巨大资金。但问题来了:如果不收费维护难以为继,收费却可能导致游客流失——这成了一个死循环。
三、三方博弈:运营方、商户和游客,谁在亏?谁在赚?
古镇收费的矛盾,本质上是利益分配失衡。运营方声称在亏:古城维护成本高,每年需大笔资金投入。商户也在亏:高额租金下,客流减少意味着生意惨淡。游客更在亏:高昂门票(如“大门小门门门要钱,高山矮山山山收费”)打击出游热情,成了旅游的最大绊脚石。

那么,钱到底去了哪?关键问题在于透明度缺失。网友呼吁:景区应公布详细财务支出报表,尤其是文化古迹修复的成本。如果费用合理,游客可能自愿捐赠,何必闹到收费地步?例如,2019年丽江古城调整为50元后,因缺乏公示,引发质疑。运营方在亏、商户在亏、游客在亏,却不见谁真正受益——这暴露了“门票经济”的弊端:收费未必流向维护,反而可能加剧商业化和游客疏离。
四、反思: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古镇的魅力在于其原生态文化,而非“围城收费”。瑶里和丽江的案例提醒我们:收费不是万能药,平衡才是关键。运营方应探索多元化模式,如引入自愿捐赠、政府补贴或商业合作,而非依赖门票。同时,必须提升透明度——公开维护成本和资金流向,让游客和商户参与决策。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门票负担降不下来,谁还有出游激情?”当古镇沦为“钱庄”,文化便失去了灵魂。希望更多景区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开放、包容的旅游生态。
你对古镇收费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分享你的故事,或许能改变下一个“瑶里”的命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