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历史遗迹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古老的建筑、雕刻,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是与过去对话的窗口。这次富县之旅,主要是探寻富县的四处元代以前的宝塔。听闻富县石泓寺石窟的大名,心中那股探索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于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秘石窟之行就此开启。
从直罗镇下了高速后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四周是连绵起伏的青山,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这里的海拔在1500米左右,关中的城市群已经进入了初夏。但是在这里尚处在初春时节。苹果、油菜才开启他们的精彩花期。
苹果花开正当时
看来五一节期间可以到陕北来看菜花
在一片枯黄和嫩绿之间,石泓寺石窟渐渐映入眼帘。它静静地矗立在川子河北岸,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只可惜,我们远道而来这里并不对外开放。询问管理人员,得知古迹维修,告知只有经过县旅游局许可,才能开门参观6号主窟。
开放时间待定
大门外的国保碑
失望至极,颇感无奈,心想缘分不到,只能参观除过主窟外的几个小窟。轻叩柴门,吱呀一声开启了我们参观石窟的学习之旅。只见山门的对联曰:宝阁藏华严,鄜州隐灵光。
高高的山门
进入大院第一眼看到主石窟,我就被它古朴的外观深深吸引。主石窟前的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窟檐木建筑,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的韵味。当心间正上方雕刻的 “石泓寺” 匾额,字迹苍劲有力 ,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进入院内的第一眼
当心间正中雕刻的 “石泓寺” 匾额
主窟前的香炉好像是佛像的底座
残缺的石马?
朝南的寺院内部,石窟东西长约 70 米 ,大小七个洞窟一字排列,就像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壁之上。洞窟之间虽紧密相连,却又各自独立,每个洞窟都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其中3、4、6、7号窟均安装有铁栅栏。
查阅资料后得知,石泓寺石窟的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大业年间,距今已有 1400 多年。从隋代开始,历经唐、宋、元、明,历代的工匠们前赴后继,断断续续地雕琢着这片石窟。他们的身影穿梭在洞窟之间,在昏暗的光线中,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让一尊尊佛像、一处处浮雕逐渐成型。唐代的佛像丰满圆润,体态雍容,带着那个盛世独有的自信与包容;宋代的造像则更加写实,注重细节,人物的神情姿态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他们鲜活的灵魂。
隔着铁栅栏看到6号窟的精美塑像
因为不能进入主窟,所以我们隔着铁栅栏拍照纪念。然后我们从东边开始逐一参观。
1号窟平面呈长方形,石窟后壁及左右两壁处辟有坛基,正面为释迦、老子、孔子造像,窟壁有明嘉靖年间(1796年~1820年)题记,记载此窟为“三教洞”。
释迦、老子、孔子造像
2号窟窟平面为长方形,坛基上为一佛二弟子像,窟东壁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旁有题记,“宋开宝二年,李庭宝造释迦牟尼佛、菩萨共三尊”。西壁有宋开宝二年的造像铭一处,窟口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尊护法天王像。
2号窟坛基上为一佛二弟子像
3号窟平面为长方形,内基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东侧菩萨背屏上刻有宋开宝元年(968年)敦士元等3人共造菩萨像题记。东壁有两龛相连,内有佛、菩萨五尊,旁有唐咸通五年(864年)郑君雅造像题记,并有唐咸通三年(862年)陈公造像题记一处。
3号窟有唐、宋题记,铁栅栏防护不能进入
3号窟内基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
4号窟平面呈方形,中央佛坛上有文殊骑狮圆雕造像一尊,狮道前有一驯狮昆仑奴。窟西壁开二龛,共造像三尊,龛旁有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造像题记三处。窟口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尊金刚力士像。
4号窟也有铁栅栏保护,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造像题记三处
5号窟平面呈方形,内基上只剩下空台,塑像无存。窟口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尊金刚力士像。
5号窟口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尊金刚力士像
5号窟西壁开二龛,共造像三尊
参观完毕1~5号窟,我们找到管理员,希望能放我们进入主窟。她无奈的告诉我们,以前出过事情,他们连钥匙都没有。正感失望时,发现有人到达,并且带着参观手续。一番央求,可以带我们一同进入主窟参观。大喜,佛佑有缘啊!
6号窟:在这7个洞窟中,6 号主窟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它规模最大,雕像最多,保存也最为完整。
打开灯光,走进主窟,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尊高达 3.45 米的释迦佛。他结跏趺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 ,座高 1.59 米,身姿挺拔,神态安详。佛头饰螺髻,大耳垂肩,双目微闭,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右手附膝,左手着腹,身着敷搭双肩袈裟,袒胸,下着大裙,衣纹线条流畅自然,仿佛被微风轻轻拂动,极富质感。
高达 3.45 米的释迦佛,降魔成道像
释迦佛上方窟顶藻井装饰华丽,刻有“释迦如来”、“秀花供养”8字。
题记为:我佛当殿住三界,镇得魔军心胆碎。众多善友结良缘,过世便是龙花会
释迦佛上方窟顶藻井装饰华丽
释迦佛左侧侍立着弟子迦叶,右侧侍立着弟子阿难。迦叶面容沧桑,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智慧;阿难则面容圆润,神情温和,双手合十,虔诚恭敬。
文殊菩萨,可惜佛头无存
普贤菩萨
坛基东侧石柱间,文殊菩萨结跏跌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可惜佛头无存。须弥座中央刻狮首。普贤菩萨面容端庄秀丽,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如意,仿佛在为众生指点迷津。
西壁的水月观音及观音救八难
金皇统四元年(1144年)
西壁释迦佛下须弥座上的倒地力士
自在观音
北壁的释迦像及胁侍菩萨,可惜头像无存
全是佛像
东壁释迦佛覆莲瓣上也是佛像
主窟窟洞门东边亦有一个洞窟贯穿,可惜佛像不存
窟内所见题记有唐贞元年(785年)、二年(786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二年(1142年)造像题记。更令人惊叹的是,石柱四壁均满刻佛、观音、罗汉及小千佛像,数目达 3305 尊 。这些小佛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却又井然有序,每一尊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有的面带微笑,有的闭目沉思,有的双手合十,仿佛在进行一场盛大的法会。在窟顶藻井的映衬下,整个主窟显得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7号窟平面呈梯形,内坛基上有佛像20尊(并未见到),窟顶有八角藻井,浮雕有二龙戏珠纹图案,另有龙蛇凤麟及花草纹图案,此窟为明、清时开凿。
7号窟
一千多年的时光里,石泓寺石窟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战争的硝烟或许曾弥漫在这片土地,百姓的悲欢离合或许也曾在这里上演,但石窟始终屹立不倒,默默记录着一切。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承载着陕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如今,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陕北四大石窟之一 ,吸引着无数像我一样的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
攻略:
1、导航石泓寺石窟直接就可以到寺院门前。路况良好,高速+柏油路
2、目前因为石窟维修,有限开放。只能近距离观看除过6号窟外的其他洞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