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寺灵岩(济南长清区灵岩寺)

灵岩寺
从济南市区乘坐796路公交车,将近两个小时的行程,来到了长清区万德镇境内的灵岩寺。山东许多地方的地铁、公交和景区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票,“好客山东”果然名不虚传。地处泰山之阴的灵岩寺有名刹之首的美誉,与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列“海内四大名刹”。灵岩寺始建于东晋,由佛图澄的高足僧朗首建,兴于北魏,盛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的扩建与修缮,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

危岩壁立

灵岩寺

大雄宝殿
从“大灵岩寺”石碑处开启游程,抬头仰望,危岩壁立,宛如巨大的屏风横亘天南,苍翠处隐约着红阁黄亭,叹为观止。步入山门,依然是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等熟悉的布局,香火缭绕,但这些都是重修的仿古建筑,灵岩寺的古迹多在大雄宝殿之后的区域。

珠树莲台

五花殿遗址

鲁班洞
珠树莲台,苍柏泉池,唐宋柱础,明清石碑,从五花殿遗址的厚重残壁中依然能感受到初建时的精美。一侧有个“鲁班洞”,旧传为灵岩寺开山高僧朗公的墓地,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考古发掘,实证其为一座石砌券式拱门,即早期进入灵岩寺院的山门,门洞内的石壁上嵌有唐天宝元年(742年)李邕撰写的《灵岩寺碑颂并序》残文,由此推断,遗址的建筑年代应不晚于隋代。

灵岩寺

千佛殿

千佛殿斗拱

千佛殿三身佛

毗卢遮那佛
灵岩寺有三宝,一在千佛殿,二为辟支塔,三是墓塔林。千佛殿始建于唐,在佛教的传承过程中,千佛殿经历了禅学由北宗转南宗的变化。千佛殿的莲花高台上供奉着三尊通体贴金的大佛,三佛同殿也称三身佛,中间主尊毗卢遮那佛,即“法身佛”,东侧为卢舍那“报身佛”,西侧是释迦牟尼“应身佛”。主尊是一件宋代藤胎髹漆塑像,工艺复杂,精妙绝伦,两侧铜质佛像铸于明代,佛殿四壁木雕千尊小佛像,意为“千佛绕毗卢”。

千佛殿彩塑

千佛殿彩塑

千佛殿彩塑

千佛殿彩塑
千佛殿最为称道的是周围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这些塑像真人大小,皆坐于砖砌束腰座上,他们神情各异、神态逼真,似乎正处于一场论辩说法中,有侧耳倾听的,有闭目沉思的,有缄口冷笑的,有含泪痛苦的,人物通过形象传神,堪为古代雕塑之绝品。

千佛殿彩塑

千佛殿彩塑

千佛殿彩塑

千佛殿悬塑
千佛殿罗汉像是宋代的传世作品,当时正处禅学南宗的兴盛时期,六祖惠能的南禅“一花开五叶”,沩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了禅宗思想,灵岩寺千佛殿罗汉像正是临济宗推行自由问答学术辩论的真实写照,是佛教文化世俗化的生动表现,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且塑像本身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辟支塔

辟支塔

辟支塔
千佛绕毗卢是密宗曼陀罗道场的形制,千佛殿三圣和殿西设塔供奉的辟支佛,构成了四圣组合。辟支佛是辟支迦佛陀的简称,这一信仰随着佛法东传来到中国,崇拜和敬仰辟支佛所建的塔叫作辟支塔。灵岩寺辟支塔为密檐楼阁式,一般认为是唐天宝年间慧崇禅师创建,现存之塔为北宋重建。辟支塔八角九层十二檐,塔高逾55米,塔基的八个立面镶嵌37幅浮雕,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阿育王的故事,除了画面,还刻有题记和供养人图像,转角处雕刻托塔天王。

辟支塔浮雕

辟支塔浮雕

辟支塔浮雕
辟支塔塔身青砖砌筑,四面辟门,各层腰檐不一,造型独特,从整体看,塔檐和塔径自下而上逐层收缩,显得清瘦挺拔,国内绝无仅有。曾巩曾有诗云:“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塔林
西侧的塔林是灵岩寺高僧的墓地,现有历代墓塔167座和81幢志铭碑,墓塔形制多样、造型古朴、雕工精细,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塔身有方碑形、钟形、鼓形,多刻有高僧的法名年号,佛界有晨钟暮鼓之说,据说钟和鼓的形状设置代表着高僧圆寂的时辰。

祖师塔

慧崇塔
位于塔林正中的祖师塔是唯一的一座砖塔,单层重檐亭阁式,高逾十米,形制上推测为五代时期所建。祖师塔庄重,慧崇塔精美,慧崇塔是塔林上方的一座单独石塔,通过一条青石铺就的石阶和塔林相连。慧崇是唐代高僧,勤于佛事,对灵岩寺有过巨大贡献。慧崇塔单层石砌,重檐亭阁式,古朴醇厚,颇具盛唐风格。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对此塔有专门的描述。

塔林
灵岩寺塔林保存完好,堪为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电影《少林寺》中有塔林打斗的场面,当时的取景地并不是少林寺,而是灵岩寺。

古柏

古树

卓锡泉

袈裟泉
看完灵岩寺三宝,沿寺东行,遇几处泉池,这里有五步三泉之一的卓锡泉,传说当年有一位老和尚以禅杖戳地而得泉水;还有一处袈裟泉,是旧时寺里的主要饮用水源。袈裟泉里莲花盛开,几尾游鱼正构成鱼戏莲叶的生动画面。

好寺灵岩
不知不觉已过正午,796路公交车下午的发车时间是一点半,山就不爬了。又是两个小时的行程,回到市区日已西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