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雁江,沱江碧波穿城而过,温泉热流浸润沃土,马蹄湾的田园画卷铺展四季,晏家坝的乡风乡韵萦绕心间……一幅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农塑形的休闲画卷,正在蜀人原乡的沃土上徐徐铺展。
雁江水上运动基地水上飞人和摩托艇项目。
近年来,雁江区紧扣“三化联动”发展战略,以建设“成都都市圈近郊游基地”为目标,以规划为笔、项目为墨、文化为魂,统筹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从沱江左岸的绿野长卷到乡村田野的消费新场景,从非遗展演的传承坚守到节会经济的热力涌动,雁江正以蓬勃姿态,让“周末到雁江”成为成渝市民的新选择。
山水执笔
项目落地成景
当《雁江区“十五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蓝图在案头铺展,雁江文旅发展的空间骨架便在山水沃野间清晰勾勒。这份聚焦雁江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为激活沉睡资源、建设成都都市圈近郊游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规划的墨迹未干,建设的鼓点已在山水间密集敲响。滨江湾露营基地、字库山婚俗文化公园正有序推进中,依托沱江生态廊道和字库山浪漫新景的天然画布,这两座蓝图中的运动休闲新地标,轮廓日渐清晰,将为雁江文旅增添承载浪漫与传统的独特风景。
项目如种子般在城乡沃土中破土而出,处处涌动着生长的活力。沱江河畔,热闹的叮叮集市已成功转型亮相,休闲餐饮与创意市集的交融,使其成为市民游客流连忘返的活力新聚点。而水龙灵温泉度假村提质升级的成效最为明显,元旦开业至今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0余万元,印证了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巨大潜力。
文旅空间的布局妙笔,还深嵌于“一坝(晏家坝)、一湾(马蹄湾)、一泉(温泉)”的山水肌理之中。雁江以沱江文旅产业带为轴,深挖“一坝、一湾、一泉”三大核心资源潜力,围绕这关键驱动,精准布局亲子研学、林盘经济、温泉康养等特色业态,串珠成链培育吸引成渝游客的“周末经济”,一盘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棋局已然成型。
山水为媒,更需融入更广阔的江河图景。半月山大佛、天府花溪、晏家坝乡村公园成功纳入资大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专项规划。在第十一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现场,“雁江有你刚刚好”主题展台惊艳亮相,东峰剪纸、两节山老酒、蜀雁腊肉、半月山大佛文创等雁江山水人文的独特符号,正通过展会平台跨越地域界限,向成渝乃至更远方的游客发出诚挚的山水之约。
节会点焰
流量引爆城乡
五月末的雁江,被小龙虾的麻辣鲜香彻底点燃。2025年雁江小龙虾美食周以“1+4+N”模式引爆全城。叮叮集市、中和镇、保和镇、老君镇四大品鉴区人潮如织,32家特邀商家火力全开。短短11天,17万食客闻香而至,狂扫小龙虾13万斤,总营收突破1200万元,一场“全域联动、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潮席卷城乡,让“雁江小龙虾”的金字招牌在食客心中牢牢烙印。
美味小龙虾。
如同小龙虾点燃的消费热浪一样,雁江的节会矩阵总能在不同领域掀起高潮。近三年赏花季、小龙虾美食周等文旅消费活动招引商家670余家,吸引游客167万人次,拉动消费超7200万元,雁江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带火了沿途的文化旅游消费。
2025年春节期间,首届字库山灯会点亮新春夜空,非遗火壶、铁花飞溅、篝火欢歌,交织成一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视觉奇观,吸引游客超17万人次,拉动消费近1200万元。聚焦各种节点,开展福满雁江、年货节、音乐节等80余场促销活动,推出100余种促销产品,撬动消费20亿元,文商旅活动促消费成效明显。
节会的集聚效应,正深度催化着农文旅资源的华丽转身,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行走大雁江”研学品牌逐步打响,成功培育市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研学实践基地1个,年接待学生达5万人次,雁投研创成功培育为规上企业,研学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转化不仅在规模化路径上开花,更在闲置资源的创造性激活上结果。保和镇创新思路,招引社会资本通过租赁方式盘活沉睡的农村闲置宅基地,打造的“龙栖岛”林盘经济项目焕发新生,稻田竹筏的闲适、摸鱼钓虾的童趣、旅拍的时尚、旗袍秀的典雅,一系列沉浸式乡愁体验项目,让百年古院变身热门打卡地。
这些焕然新生的节会平台和空间载体,也成为当地物产展销的活力橱窗。“雁江稻虾”“濛溪大米”“雁媛”蜜柑等深藏于田园的宝藏农产品,正加速蜕变为广受欢迎的旅游商品,甚至在李子柒等各界人士的点赞中,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舞台。
文化浸润
文旅脉动强劲
在雁江的街巷阡陌,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浸润城乡每个角落。“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惠及群众近7万人次;《文旅管家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应时出台,组建专业化文旅管家队伍,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一站式”文旅服务体系,让服务如春风化雨,精准滴灌需求。
东峰剪纸。
文化供给的源头活水,持续滋养着城乡百姓的精神家园。贯穿全年的50场主题展览、书香弥漫的阅读推广、精彩纷呈的文化惠民演出,将高品质的文化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让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点滴,成为点亮生活的精神之光。
在普惠共享的文化图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尤为耀眼。今年上半年18场深入社区乡村的非遗展演,让东峰剪纸的巧手、高台狮舞的雄风、两节山老酒的醇香等古老技艺从幕后走到台前,走近寻常百姓。新增的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1名区级非遗传承人以及1名国家级、2名省级乡村文旅带头人,用创新思维激活沉睡的非遗资源,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高台狮舞。
当活态传承的创新之光点亮当下,守护历史遗珍的匠心,也在普查的细致丈量、修缮的精雕细琢与活化的智慧探索中熠熠生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高质量推进,新发现文物124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黄氏宗祠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已顺利通过初验,半月山摩崖造像本体修缮工程正进行最后的精雕细琢,历史遗珍在新的时代重焕尊严与光彩。
这些凝聚着匠心的守护行动,让历经沧桑的历史遗珍在新时代得到最妥帖的呵护,庄严光彩得以延续,更为未来讲好雁江故事、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埋下了珍贵的伏笔。
随着轨道交通资阳线、成渝高铁资阳北综合客运枢纽与蜀都大道东延线资简段(文蜀段)全面竣工投用,串联起雁江“地铁+高铁+高速”的现代旅游动脉,逐步夯实成都都市圈近郊游基地的基础。
如今的雁江,晨起可泛舟沱江触摸水韵,日间可研学乡野体验田园,入夜可赏灯会品鉴非遗……这片浸润着沱江水韵与千年文脉的土地,正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锐意进取的实干精神,向着“成都都市圈近郊游基地”的目标加速奔跑。
蜀人原乡,周末经济的热土已然沸腾;沱江潮起,一幅近悦远来的文旅画卷正挥毫泼墨,等待四方宾朋共绘新篇。
全媒体记者 陶思懿
本版图片由雁江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来源:资阳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