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
处于福州城市的中轴线上
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这里是福州“闽商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的美称
也有福州的“十里洋场”之称
今天就跟着台融君
一起来走进它的故事~
闽商精神发祥地
上下杭,是福州台江上杭街、下杭街的简称。这个“杭”字,在福州方言中与“痕”“航”谐音,成为追寻这个地名演变的线索。
北宋元祐年间,南台大庙山以南就是闽江(白龙江)。《三山志》说这里:“有江广三里,扬澜浩渺,涉者病之。”
昔日繁华跃于眼前。图源:影像福州
虽然过江不容易,但因为有中洲岛、万寿桥和江南桥的阻滞,白龙江水流到这里,就自然徘徊回流,在沿江北岸,卸下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渐渐淤成大沙痕。岸形水势,沙痕在江潮的冲积下,自然形成两道。上游靠北的沙痕,在涨潮时还可供来往船只靠泊,装卸货物;下游靠南的沙痕,在退潮时,方可靠泊船只。两道沙痕成为天然的道头、码头。由北到南,当地人就称之为上(沙)痕、下(沙)痕,要写成文字,就取船舶航行的“航”,后来“杭”从“航”音衍化而来,又写为“上杭”“下杭”,沿用至今。
宋朝以后,两大沙痕逐渐都淤积硬化成陆地,成为街区,分别称“上杭街”“下杭街”,合称“上下杭”或“双杭”。当时有民谣:“龙船扒出后田口,船工运货上下杭。”后田指苍霞洲西帮洲的后田,也点出上下杭跟相连乃至部分重叠的苍霞洲的关系。
清初,福州地区的自然寄泊港,逐渐由洪塘南移至台江北岸,也是由于上下杭水陆交通方便,这里成为闽北土特产品的集散枢纽,商业街市逐渐发展。
1920年代,福州上下杭街景 福州日报社翻拍资料图
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后,这里更加繁荣。上下杭商家比肩,行栈林立,多以批发为主,经营货物品种超过百种,商品辐射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各国。设在仓山的洋行,触手也在上、下杭街一带挥舞,除倾销洋货外,廉价收购土特产品。小小的区域,到处是银行、钱庄、商行、货栈、囤仓……
上下杭成为闽商的聚集地,是“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这个名闻海内外的“闽商”发祥地之一,涌现出了许多知名民族商业家,如张秋舫、罗金城、杨鸿斌、蔡友兰等。作为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各国的商品集散地,知名侨商黄乃裳、港商柯伯诚、台商邱映光也兴业于此。
这里商业繁荣,商帮云集、会馆林立,最鼎盛时期曾有过14所会馆。古田会馆、永德会馆、建宁会馆、南郡会馆、闽清会馆等各地商帮筹建的会馆或以中式的雕梁画栋见长,或以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为美,见证了早期福州与世界的贸易接轨,见证了八闽早期的贸易繁荣。
上下杭的“新生”
在历经浮沉后,上下杭一度成了居民密集的旧屋区,随意搭盖、建筑残缺、道路破损、卫生堪忧,曾经的古风古韵变得模糊了。
上下杭旧影。图源:平话
2012年,上下杭街区整体保护修复规划设计工作启动,保护修复工程于2014年全面启动。
上下杭保护修复工作遵循“修旧还旧,保持总体街区格局、风貌、肌理不变”的原则和采取“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方式组织实施,逐步把上下杭打造成为具有商业、居住、旅游、文化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传统景区,让上下杭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以延续。
如今的上下杭。图源:遇见福州
高氏文昌阁
高氏文昌阁位于上杭路134号,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依大庙山而建,原为高氏书斋。建筑采用双层木构八角形结构,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构架,上层为楼阁,阁内的吊柱、雀替、斗拱、云楣、花格窗棂等木构件造型粗犷,雕刻豪放,典型明清代建筑风格。文昌阁前院的厢房上有鎏金的《朱子家训》,表明了双杭商界人士崇尚文教,注重培养子弟读书、仕进的风气。
修缮前后对比↑
采峰别墅
由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建于1920年。别墅依彩气山而建,取“采五峰之灵气”,名“采峰别墅”。建筑整体风格并不是严格意义上中国传统宅院的风格,许多细节里透露着南国的异域风情,折射出当年“中西交汇,古今碰撞”的生活态度,是福州近代别墅建筑的优秀代表,也是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
修缮前↑
修缮后↑
建郡会馆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旧时建宁商人筹建的商会。会馆背倚彩气山,布局恢弘、雕刻精美,融合了福州、建宁两地的建筑特色,是双杭地区商业会馆的典型代表。
修缮前↑
修缮后↑
中平路
在古朴厚重的青砖建筑里触摸历史,在风情万种的民国街区里穿越古今。百年前的中平路,作为黄金商道上下杭的繁华中心,会馆、酒楼、旅社、钱庄等应有尽有,十里洋场,浮华荣兴。福州民谚有“三十六间店”,即是形容这一带的繁华。如今的中平路经过重新修缮后,保存了包括“南方日报社”“中平旅馆”等在内的历史建筑,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民国风情。
修缮前↑
修缮后↑
2019年,“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三捷河地段保护与活化”获得了2019年度优秀勘察设计奖全国一等奖。
在2023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上,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以“匠心铸造经典 共筑闽韵相传”为主题,成功入选“2022全国优秀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在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上,上下杭入选2023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如今的上下杭,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聚集地,蕴藏着民间手工艺和戏曲、民俗节庆风俗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6月,街区已累计入驻非遗业态17家,涉及漆器、木雕、建盏、紫砂、德化白瓷、永春织画、同利肉燕、耳聋伯元宵、茉莉花茶、佾舞等非遗类目。新引进非遗项目致道漆器复合空间、闽南茶馆、非遗展示文化馆、非遗主题餐厅等,这些非遗文化资源已成为街区文化展示及创意开发的重要载体和旅游吸引物。
图源:福州上下杭
上下杭景区整合永德会馆、兴安会馆、建郡会馆等地方商会资源,充实非遗特色产品展示、销售体系,提升非遗经济转化率。通过传统古建形态与创新生活形态的展示,有机融合在地非遗文化,打造集休闲空间及文创、美学展示、艺术驻地、阅读沙龙为一体的城市文艺空间。
图源:福州上下杭
2023年以来,上下杭街区推出各类非遗特色活动,有效展示福州非遗活态传承成果。举办“商通四海 福传台江”新春非遗祈年文化季活动之“初五迎财神”民俗巡游活动;推出“非遗艺术进古厝”展演,让非遗戏曲艺术走向坊巷,走进古厝。
图源:福州上下杭
开展“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打造了别开生面的沉浸式非遗体验场景;七夕推出“闽剧快闪”“汉服演绎快闪”“结缘蚕豆”“七夕奇妙夜”等活动,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常态化开展双杭书场、佾舞表演、寿山石雕刻技艺小课堂等非遗惠民活动。
图源:福州上下杭
经过精心打造,上下杭非遗进景区已经成为弘扬福州非遗文化、宣传推介闽都旅游的重要平台,构建“双杭非遗”IP,融入福州市文创走廊建设中,讲好福州故事,擦亮闽都文化的新时代光彩,打造文创走廊上的“非遗明珠”。
图源:福州河湖长制
如今,沿街的店铺
有的卖着传统福州小吃
有的展示着精美工艺品
还有的则是现代咖啡馆和艺术画廊
新与旧在这里交融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对话
上下杭以它独特的方式
展现着福州的城市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