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边,退休五年的张教授望着湖水感慨:“以前工作再忙,也总惦记着远方;如今退休了,终于可以把地图上的念想,一寸寸踏成脚下的路。”
他和老伴五年间踏遍三十多个国家,去年还开着房车花三个月环游大半个中国。
这老两口可不是特例,无数“60后”、“70初”正把60岁到70岁这十年,活成一生中最野的旅行黄金期。
退休后的前十年,你大概率还蹦跶得动。
2023年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2岁,而60-69岁人群身体活动能力普遍在线。
上海一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克勒”骑行爱好者,甚至踩着单车征服了川藏线,这强度能让多少熬夜加班的年轻人自愧不如?
钱袋子也争气。养老金年年涨,2023年上调幅度达到5.2%。
房贷早还清了,孩子也独立了,积蓄终于能砸在自己身上。
资深驴友老赵算过账:“以前工资看着不少,但养孩子、供房子、存教育基金,真正能痛快花在旅行上的很有限。
现在退休金够花,还有点存款,和老伴一年规划一两次心仪的长线旅行,经济上完全安排得开。”
更香的是时间自由。北京的退休教师李阿姨吐槽:“退休前,我和老伴去趟云南,掐着年假,七天跑四个地方,跟打仗似的,回来比上班还累。”
如今她和老伴在清迈租房子慢住三个月,“早上逛逛本地人菜市场,下午学学做泰餐,傍晚在寺庙边安静坐坐……这才是生活。”
不用在黄金周人挤人,淡季出行还能省钱,李阿姨错开国庆高峰,一趟就省下近两万机票住宿费。
“慢旅行”才是王道。与其像年轻时打卡式暴走,不如选个地方扎根。李阿姨在清迈一住三个月,和本地人一样逛菜场、学做菜。
有人冬天直接飞海南当“候鸟”,把自己活成当地风景的一部分。
怕累?邮轮就是移动酒店,甲板上喝咖啡看海,到港了下船溜达。
爱自由?学张教授和老伴买辆房车,厨房卧室全带着,想停就停。
雅芬奶奶膝盖不好?她直接放弃爬山项目,保护关节才能玩得更久。
淡季出行爽翻天。景点没人抢镜头,机票酒店白菜价。
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小住一月,每天看云卷云舒,成本可能比旺季一周还低。
玩命?大可不必!茉莉姐在亚马逊拍鸟时,一扭头撞见鳄鱼的血盆大口,“吓得拔腿就往岸上奔”。
虽然她事后还去钓食人鱼显摆,但这种操作纯属运气好,普通人别轻易尝试。
过了70岁,身体可能突然“罢工”。
75岁的周女士是武汉知名“旅游达人”,每年长途游四五次,爬山徒步不在话下。
结果去年右侧髋关节剧痛到无法走路,一查:关节严重磨损,必须置换!
医生一语道破真相:“关节寿命被提前耗尽了。”
置换关节虽能救急,但那种说走就走的潇洒再也回不来了。
连坐块石头都成高危动作。湖北襄阳72岁的王奶奶在菜园干活,累了往石头上坐10秒,瞬间三度烫伤!
暴晒后的石头表面温度超70℃,5秒接触就能造成三度烫伤。对反应变慢的老人,这种“高温刺客”防不胜防。
出行限制也肉眼可见增多。景区项目普遍对老人说“不”。新疆独山子大峡谷的“地轨滑车”直接禁止65岁以上游客玩。
有老太太试图混进去,被检票员拦下查身份证“请问你多大年龄?”
西安多家机构对云南游设“25-60岁”年龄门槛,超龄要么加钱要么改线。
业内人士赤裸裸揭露:“年龄偏小或偏大,消费能力有限”,说白了,嫌你购物少。
比起不好走,更让人难过的是走不了。
张教授退休不久老伴就去世了,他陷入抑郁。
女儿硬推他参加摄影旅行团去西北,结果戈壁的辽阔、敦煌的沧桑让他透过镜头重拾生活热情。旅行于他,是“一束光”照进灰暗。
但老伴不能陪伴,永远是一种遗憾。
对老年人而言,清醒认知身体极限更重要。
雅芬奶奶如今明显加速旅行计划,75岁以上报团常需家属陪同,她得“和时间赛跑”。
出发前体检、备护膝、避爬山已是常规操作。
日照市今年推出的“银龄专列”,社会正为老人打造安全又舒适的玩法,但核心是: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看合适的世界。
黄金十年本质是场限时体验卡,过了70岁,身体和社会默契地给你按下减速键。
60岁时别怂,该浪就浪,70岁后别犟,服老也是一种智慧。
毕竟看过世界的人,终要学会把远方收进记忆,把江湖泡进茶里。#头条深一度#
(老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