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克塞县立足丰富的非遗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发展并举,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建成哈萨克民族文化非遗中心、“陇上绣娘”实训基地等阵地,年均接待研学团队百余次,“非遗+研学”“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模式成为阿克塞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目前,阿克塞县94个项目列入非遗名录,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名。
“非遗+研学”助力文化传承。阿克塞县将丰富的非遗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文化浸润+实践互动”,使非遗成为青少年文化教育和文旅消费的新热点。阿克塞县先后推出以边塞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探寻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重走丝路古道、研学民族文化”课程纳入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民族文化研学旅行基地被认定为全市第一批中小学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阿克塞县组织开展“走进阿克塞”“冬不拉之声”“遇见岩画”“苏武牧羊”等研学旅行实践活动41期,11583人次参与。建成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现场展示刺绣、毡房、铁器、皮革、奶制品制作等非遗技艺加工过程,不断提升青少年文化体验感,推动研学实践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构建了从教育向文旅引流的核心模式。阿克塞哈萨克民族博物馆、哈萨克大毡房文化体验中心等非遗实践基地成功创建为市级研学旅行基地(营地)。
“非遗+活动”激活消费动能。阿克塞县通过节庆造势拓展非遗活动内容,持续推动文旅消费升级。借助春节、端午节等“我们的节日”和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按照“以节造势、以节兴旅、以节办事”的思路,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将民族歌舞、非遗体验、民俗体育、篝火晚会和“节日游”“哈萨克家访乡村游”等一批旅游产品推向市场,让更多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推动非遗从“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新场景。
同时,创编歌曲《家园》《春天的呼唤》《领航》等,打造民族传统优秀文艺节目50余个,包装策划非遗文化产业园和民族风情体验基地融合项目,融入“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元素,进一步提升了非遗影响力。
“非遗+文创”推动产业发展。阿克塞县结合非遗、文创互融开辟产业化新通道,以“文化赋能+市场转化”为路径,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依托独有的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开发阿克塞有礼、文化阿克塞、创意阿克塞、食遇阿克塞、非遗阿克塞、研学阿克塞等六大类文创产品,推出阿克塞文创酒、文创杯、文创口罩、文创雪糕、文创笔等百余件文创商品,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同时,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终身教育学院合作,持续推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旅游市场有机衔接,助推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非遗+教育”培育传播力量。走进阿克塞县文体中心、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民族刺绣、书画等展品吸引游客,多角度呈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阿克塞县搭建了“教育浸润+实践创新”载体,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构建了“传承—传播—消费”闭环管理体系。
阿克塞县推动60余项非遗项目常态化走进中小学校园。各学校组建冬不拉、黑走马等各类非遗社团,通过“沉浸式体验+创新性转化”教学模式,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热情,通过非遗社团弘扬传统文化,引导中小学生爱上非遗、传播非遗,持续推进非遗旅游热度提升。
“非遗+旅游”打造文旅IP。今年以来,阿克塞县突出协调发展、融合创新主旋律,以“非遗+旅游”为抓手,创新打造非遗体验场景,提升景区景点文化品位。紧抓旅游黄金期,在全县A级旅游景区策划推出石油小镇嗨翻天——民族歌舞进景区活动、阿尔金山春之韵——民族服饰快闪秀、“大象拔河”——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押架”体验赛等特色文旅活动,吸引广大游客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阿克塞县依托“场景再造+内容创新”,使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常态化开展的非遗展演项目进景区活动,将非遗表演元素融入景区,以可带走的非遗产品助力“带不走”的美景体验,让游客在景区旅游的同时,体验“诗”和“远方”,实现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小时、消费增长20%,使非遗体验成为景区引客新引擎。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非遗+旅游”模式逐渐成为推动文化消费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阿克塞县围绕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以非遗为舟、以民族风情为帆,依托特色“非遗+”多元化发展路径,让非遗“活”起来,使其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绘就更加绚丽的牧农村发展新图景。
作者:陈莉文 闫 磊
编辑:吕雪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