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文章发文任务##淄博淄川##青云计划#
【原创影记】 鲁中访古村22:淄川渭头河(上)
日前,有缘造访了淄川渭头河村,这是一个有着近千年陶瓷文化历史的古老村落。
渭头河村隶属淄川区龙泉镇,据说宋代开始有人在此定居,约于元代形成村庄。这里是淄川的母亲河——般河的发源地,初名为“头河”庄,意为般河之头;亦称峪头河(——又作鱼头河,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载:“般水在县治东南十五里龙泉乡,一名鱼头河,自西北入流孝妇河。”),清末后据谐音改为渭头河,沿袭至今。1957年,渭头河村划分为渭一和渭二两个行政村。
目前,来到渭头河村已经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模样,由于工业化程度较高,这里早在1988年实现了村民农转非、村改居。如今,渭头河村民(渭一渭二)房舍大都早已被一幢幢楼房替代,或许只有村头的牌坊、村边的古窑遗址,在印证着此地久远的历史。
渭头河村东部的志公山脉为石灰岩山区,西部的天台山脉为沙页岩山区,煤炭、陶瓷原料“青土”和“黄土”储量都十分丰富。史料记载,渭头河一带自宋金时期便有制陶业。从明代嘉靖年间陶瓷业开始兴旺,窑场不断增加。清康熙元年(1662),淄川渭头河瓮窑、碗窑、盆窑已达到数十座,产品销周围数县。清雍正年间孙氏、刘氏、韩氏在渭头河桥口南北分别建窑生产碗盆瓮,以瓮为盛。清朝后期,渭头河孙家、牛家、程家三大窑场兴起,以后主要以孙家窑为主。民国早期是渭头河窑场发展的兴盛时期,产品开始以大瓮为主,并逐渐成为风靡中国北方地区的名牌产品。这里经贸往来,商贾云集,民国年间设置了般源镇,那时的渭头河大集是龙泉地区最早的集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淄川县委在这里建立公营淄川县益民窑厂。1956年,渭头河所有窑厂归并为国营山东淄川陶瓷厂。
1980年代初,淄川陶瓷厂缸类产品达到100多万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制缸企业。周边乡镇企业依托淄川陶瓷厂的生产技术优势,先后办起了多个陶瓷大缸厂,大缸产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中央电视台在这里拍摄电视剧《中国窑》,述说了该村陶瓷生产的历史。
(早年的窑厂)
瓮,古称罋、甕,现在也称缸。是一种用陶瓷烧制而成的盛器。长期以来,瓮一直是每家每户日常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必需用器。渭头河出产的大瓮品种多样,底厚壁薄,坚硬敦实,经久耐用,作为一个名牌产品行销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盛不衰。至今,鲁中一带的百姓仍然在流传使用一个歇后语:“渭头河的大瓮,大窑烧的——岗岗的!”
这些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形势发展,如今在渭头河早已淘汰了古式土法窑厂,只有在村中的某一角落,或许见到此前窑厂留下的印记:
如果想见识渭头河古窑的模样,就只有走进这里——
位于渭头河村头公路西侧,有一处院落,其中就是旧时窑厂,还有“渭头河大缸博物馆”。现为半开放的古窑遗址景区,窑址窑炉分别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入其中,仿佛让时光倒退了大半个世纪....
近年来,为了开发古窑文化,在原来古窑遗址边,兴建起了“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传承地域非遗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处了解淄川古窑文化的场所:
上图这处博物馆后面的弃房,据说此前曾是博物馆的旧址。
与此相比,现在的博物馆无疑更为气派;博物馆门前台阶旁,还特意保存着当年窑厂用的水井:
博物馆展厅设在二楼,大大小小摆放着几百个缸及其它陶制品,有日用陶瓷、园林陶瓷、工业陶瓷几个板块,详细介绍了渭头河窑业的发展变迁和民窑文化的特征风貌:
大院的南半部,便是作为省市重点文物的古窑遗址。
旧时的土法窑厂都是沿用“驴打场、牛拉碾、人採泥、手拉坯、泥条盘、馒头窑”的工艺程序。1960年代,作为瓮类产品的领头企业,淄川陶瓷厂率先改变了这延续了上千年的原始制作工艺,将圆窑烧成改为隧道窑烧成,大瓮内壁施釉改为内外挂釉,使用性能大大提高。
牛拉地碾是古代陶瓷原料加工粉碎的首道工序,下图这是窑厂过去牛拉碾盘:
——开始听陪同的刘兄说这碾要用三头牛拉,我还有些存疑。等到写稿过程中查证资料时,见到下面这幅老照片,方信不疑。
现存两座窑炉都呈馒头形,此类窑炉因火膛和窑室形体成馒头形,故称馒头窑。这是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之一,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两窑炉外墙皆为石块砌成,内壁为耐火砖砌成。
院子的西南角,有一组建筑——窑神庙,是近年来在旧址重新修建的。
据记载,窑神庙坐落在龙泉镇渭头河村西,建于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时渭头河窑业形成规模,陶瓷生意兴隆。窑神庙南北长30余米,东西宽20余米,占地700余平方米,分两个院落。南院为庙堂,东西厢房、官厅、碑厅。北院为主持办公用房。庙堂为七阶台式楼阁,重檐斗拱,飞角风铃,雕梁画栋,辉煌壮丽。庙内供奉窑神范蠡,院内有古柏两株,树龄在200多年。每年的正月、端午节、中秋节,窑主们上大供,祭神灵,香火鼎盛,为当时渭头河一道闻名遐迩的景观。上世纪六十年代,窑神庙改为所属淄川窑厂的办公场所,后全部拆除,庙不复存。
在许多渭头河人的心里,窑神庙的重建是村民心心念念的大事。它与渭头河大缸博物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虽说其规模不及从前,但象征着渭头河千年的陶瓷窑火生生不熄。
窑神庙西院墙根下,是一长年不断的溪水,名为古窑泉群。
据说古时水量很大,流水成河。岸上绿树成荫,院内古柏参天,可谓风景如画,窑厂用水都取自于此。
在这里,还可见到过去曾经闻名淄川的玉石街。
从渭头河到淄川城有20多华里路,古时为了把大瓮从渭头河运往淄川城,全要靠人力用木轱辘独轮车推运,多年来便形成了这条从渭头河到淄川城南关的贸易之路。路面由大块青石板整齐铺就,是远近闻名的“铺石路”。其中经过龙口庄里的一段被形象地叫做“玉石街”。
现在,眼见这条石板路上车轱辘碾压出的一条深深沟痕,可知道这条路曾经承载了多少流年汗水与历史沧桑!
特别声明:
本网媒“生眼观景”凡是标注“原创”的作品,皆为本人原作、业经网编审核通过的原创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其版权及使用权归笔者本人所有。
近来发现有人竟然将本人原创整篇文章窃为己作,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别处发表,如在“网易号”已发现数次剽窃本人文章;还有人将本媒所发的图片下载,用于自己的作品。对于这些侵权行为,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在此特意声明:未经本人授权或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本媒所发图、文用作己用!否则,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行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