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镇三宫六庙九寺古老韵味
中国有两个叫弥陀镇的地方,一个是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弥陀镇,另一个就是泸州的弥陀镇。
弥陀因为位于东与合江县焦滩镇神背嘴(老泸州)隔长江相望,南与合江县大桥镇、佛荫镇相连,西与分水岭乡接壤,北与黄舣镇相邻。其水运一直很发达。它的格局仿佛一个浓缩版本的小泸州。
虽然现在已经撤销合并到了黄舣去了,但是你可不要觉得弥陀镇乏善可陈。这是一个有历史底蕴又曾经繁荣的镇。
泸州的弥陀镇,位于东部,与神臂城(俗称“老泸州”)隔江相望。这里被称为场镇码头,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明清时期,这里隶属于泸州的崇义乡场,被称为弥陀岩。
古人依山就势建造房屋,形成了川南风格的街巷,错落有致。从三宫六庙九寺就能看出这里的繁荣和信仰。三宫包括禹王宫、文昌宫和南华宫;六庙则是川主庙、王爷庙、石龙庙、火神庙、药王庙和真武庙;九寺则是大佛寺、弥陀寺、道觉寺、来龙山寺、观音寺、石磐寺、清凉寺、水落禅院和玄妙观。
昔日的崇义场,水运码头繁忙,商贾云集,人丁兴旺,弥陀庙堂也兴盛起来。
杨家三武举辉煌历史
车沿着弥陀老场下到长江边,经过弥陀渡口,便来到一个叫“镇子上”的地方——如今这里也叫黄舣镇来龙山村。一片绿树掩映中,很难让人一眼发现,这里还有一座老宅,当地人称之为“杨家大院”,也叫“女生部院”。守宅人是一对老夫妇,75岁的陈以明和69岁的姚芝琼。
如今走进老宅,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老宅的布局,却只见断壁残垣,一片破败。从天井的石刻、残存的木质窗棂以及马鞍扣防火墙等细节,还能看出这个老宅曾经的辉煌。
民国时期文化教育名人、泸州人毛焕煊先生曾在“镇子上”杨家大院短暂居住,在他写的《泥爪录》中有对杨家大院的描写:镇子上杨君绍康,宅甚轩爽,距江至近,铁泸城相对,灌口水汤汤不绝,入耳清响。每当扶杖闲眺,帆樯来往,沙鸟出没,白露横江,残霞烘日,一幅天然图画,令人对之意远。
根据杨氏族人及乡人口口相传证实:清道光甲午年(1834年),杨家后生杨雨林考中武举第八名,这就是乡民们称的“杨大武举”;道光戊戌年(1838年),杨家老二杨久林又中武举第三名,人称“二武举”;道光壬寅年(1842年),杨家老四杨彩林也考中武举第五名,人称“四武举”。
在杨世华等杨氏后人看来,“镇子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它背靠来龙山,东临长江,隔江与神臂城相望,左倚鼓楼溪,右傍长流溪,其间形成一平畴之地,这里土地肥沃,极利于农作物生长。杨世华等人猜测,这也许正是杨氏族人选择安居于此的原因。
据说,“镇子上”最多的时候有七个大宅院,其中五个是杨氏家族的“杨家大院”,此外还有丁氏家族的“丁家院”和徐氏家族的“筲箕苑”。而七大古院中,规模、档次与名气最高的,当属“杨武举宅院”。
杨世华等人回忆说,听老一辈讲,当年杨家三举人在“镇子上”中部平旷处建起三个大宅院,宅院浩大宽敞,均为几重堂四合院,雕梁画栋,色调和谐,尽显明清建筑风格,既轩昂壮丽,又古朴淡雅。
姚芝琼夫妇如今看管的就是“杨武举宅院”之一,也是“镇子上”目前仅存的老宅院。
“当时杨家在弥陀一带很受尊重,除了有三个武举人外,还因为他们修桥铺路,造福乡里。”杨世华说,“杨大武举”和“四武举”分别在“镇子上”最高点的来龙山两侧溪流上修桥铺路。大武举在来龙山南侧的长流溪上建石桥一座,取名“平桥”;四武举在来龙山北侧的鼓楼溪上建石桥一座,取名“拱桥”。两桥头均铺石板路与乡道连接,并立碑为记。
记者看到,如今这两座古桥仍分立于来龙山两侧,从此经过的村民大多只知道桥叫什么,却已很少有人知道桥背后的故事。
墙壁上写着“抗战必胜”,冯玉祥曾来此组织爱国活动
据记载,自1939年夏起,泸县女中、泸县中学和四川省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下称重庆高工校)三所大中学校,为避日机轰炸而先后迁入“镇子上”办学,均入住杨武举三宅院。重庆高工校还在距学校二三百米的筲箕苑至牛舌头一线建了实习工厂,供师生实验实习之用。三校入驻镇子上,师生逾4000人。
最让“镇子上”村民引以为豪的是,1944年春,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来到弥陀,并到“镇子上”向三校师生作精彩演讲,动员大众捐款捐物,支援抗日前线。迄今,杨家大院的墙壁上还留有标语:“抗战必胜”“中国文化服务社”“实行三民主义”等。
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年女生入住的宅院称为“女生部院”,男生入住的宅院称为“男生部院”,重庆高工校入住的宅院称为“高工校院”。杨武举三宅院原来的称谓,人们都记不清楚了,如今人们更习惯用抗战时三所学校入住时的称谓。
杨世华说,“男生部院”“高工校院”与“女生部院”其实大同小异,无论建筑面积、风格与结构布局、装饰装修等均相似,毕竟同为武举之人,又是亲弟兄,所建宅院,自然相差无几。
公粮入库“镇子上”泸县八中在此办学多年
抗战胜利后,三所学校迁离“镇子上”。新中国成立后,“镇子上”的老宅院大多分配给乡民居住,杨武举三院收归国有,由政府改建为粮库,用于储存公粮。今年90岁的雷定祥当年就曾因懂记账,被弥陀公社选派到“镇子上”杨家大院负责收公粮。
在杨氏族人看来,这是杨家大院迎来的又一次兴旺繁盛时期。
当年,弥陀周边乡镇,其公粮全部入库“镇子上”。每到夏秋时节,“镇子上”人来人往,交公粮的人络绎不绝。同时,粮库的粮食大部分要调运去重庆。当年“镇子上”流传的俚语可以反映这一景象:装不完的泸州,塞不满的重庆。
杨世华回忆说,当时为了供应城镇居民、学生和军队食粮,“镇子上”还建了大米加工厂,终日机器轰鸣,江上汽笛声声,岸上人潮涌动。
为了证明“镇子上”办学的悠久历史,杨世华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来龙山小学(1958年)、泸县八中(1960年)、弥陀农中、弥陀民中(1962年)和桂花园小学与幼儿园(1971年)在此办学。泸县八中在此办学时间最长,长达30余年,在校师生3000人左右。
在杨家大院的一面墙壁上,还贴着写有“高93·1班(28号)”的纸条。如今看守老宅的姚芝琼夫妇居住地就是当年泸县八中的教学大楼。
1996年区划调整后,泸县八中迁至黄舣镇,属江阳区,更名泸州十中。
风雪糕是发源于四川泸州的传统小吃,其制作技艺于2021年入选泸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 [5]历史上曾于1961年销往香港,并在1983年四川省供销系统糕点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弥陀风雪糕,起源于江阳区弥陀镇的传统工艺,由民间玉兰片改良演变而来,因片薄如纸、晶莹剔透的外观如同风雪凝结而得名,生产历史超过50年。
该食品以糯米、白砂糖和猪板油为主要原料,经15天左右的泡米、蒸煮、切片、油炸等工序制成,成品具有香甜化渣、油而不腻的特点。1961年首次销往香港市场,成为早期出口食品之一。1983年在四川省供销系统组织的糕点评比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行业认可 [4]。2016年,通过大学生村官推广和商标注册实现市场化转型 。
2021年弥陀风雪糕制作技艺被列入泸州市非遗名录。2021年12月通过央视《正点财经》专题报道,向全国观众展示其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