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繁华的正中街
高亚夫
简阳哪个地方最热闹繁华,白须苒苒的郑大爷说那必定是正中街,它位于简城的中心,人口密度大,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
翻看1927年民国县志的城署图我们知晓,那时老城区主要街道有两条,一条是由北往南贯通城内的北街、正南街、南街,一条是横贯东西的东街、正西街。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城区几百年来的街道格局几乎没有变化。
当时的正南街就是现在的正中街。而更早之前,这条街还有建设街、中心街、中街的称谓。之后,这条街的名称又几经变化。1930年,知事李青廷以国民党主席之名更改了这条街,叫中正街。共产党执政后换为正中街,文革时又名解放中路,之后再恢复为正中街。
郑大爷说,成渝公路在1930年通车以前,简城的街道铺砌的是红沙石,且不宽,两乘轿子相遇,须擦肩而过,赶场时更是拥挤不通。现正中街临西街的药店当时是粮站,撑一床晒席于街心,就可以让街面不见阳光,可见街道之窄。成渝公路修建时,为节约成本,方便大众,公路设计也采用历来沿街穿行的惯例,于是将简城北门至南门的街道稍为拓宽,改铺成人们难得一见最时髦的三合土路面。当时很多人乡下人还专门跑来看“稀奇”,打起光脚板在街上跳来跳去。
六十年代,有四五间店面位置的新华书店改建时前面留了一个上百平方米的空坝,那样在逢年过节时方便把书摆出来卖。门前又高悬一盏人们从未见过非常明亮的水银灯,于是每到晚上,这个空坝就成为城内所有小孩的游乐场。没有电影、电视看,也不愿呆在自家昏暗灯下的少男少女都不约而同地汇集于此,逮猫、踢毽、跳房、打蛋子(弹珠),拍“豆腐干”等,热闹非凡。那段灰色的日子,成为日后那辈人难以忘怀的快乐时光。
五十年前正中街的房屋多是平房或有一个阁楼的,临街的房屋都用来做门市。门市的开关是编了号的木门板,早晨多由学艺的小徒弟一个个取下,晚上又一个个装上。紧邻正中街的马号街有一个高耸的木架,高于房屋很多,好奇的小孩问大人,才知道那是用来观看有无火灾的哨所。一旦发现火情,放哨人就摇动能发出“哇哇”声响的人工警报器,人们立即放下手中的活,无需任何报酬,自发地拿着水桶赶往火灾地。那时的门市和住房建材多采用木料,加之煮饭都用木材,极易发生火灾。每到夜晚,打更人报时后还要提醒大家“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街道两旁,相隔约百米,就有一个装满水的“太平缸”,那是灭火的设施,也是小孩们悄悄玩纸船的游乐场。
湖北黄州人所建的黄州(会)馆,原建筑为双合大门的四合院宫殿式建筑,有一个戏台,共产党接管后作为简城镇政府办公地,那戏台成为大会主席台。天庆观是一个三进两院的道教建筑,建于清初,材料以砖石为主,是正中街上最宏伟的建筑。民国时期,长期作驻军首脑机关,戒备森严。1949年后,改为简阳供销联社,人们可以任意进出,购物或打水。它的周围有农资公司和日杂公司,逢场时,前来购买农用工具和种子、化肥、农药的农民都把这里挤满。在计划经济时代,只有专门的部门才能经营这些专属的产品。
因整个简城几百年来没有一幢三层的楼房,以至于1962年四层的“简阳旅馆”建成后,成为简阳最火爆的新闻,引来方圆几十里的人前来围观。有人回去讲述观感时夸张地描述道:那楼房高得要把人的帽儿都望脱,里面吃的、睡的、喝茶、剃头、洗澡啥子都有……
改革开放后,正中街的旧房逐步改造,不几年都修建成了七层或更高的楼房。供销联社、新华书店等建筑不用说也变了样。天庆观名字虽还保留,却没有了道士,迁址于对面,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小商品市场,有人称它为“简阳的荷花池”。
在缺吃少穿的那十余年,居民们一领到购物的票证,就涌向正中街的糖酒、百货公司,一时人满为患。最让人难忘的是1964年发行《毛主席语录》,新华书店通宵排队的人达一两里路长。几年后《毛主席第三次接见革命小将》纪录片发行时,作了大张旗鼓地宣传,一辆解放牌汽车正中是巨大的主席像,两面红旗招展,街上挤满了围观的人群。“大串联”时期,为在旗帜和袖套上印字,美术社前常常是拥挤不堪。旁边曾婆婆的摊子夏天也很热闹,用锯末加雄黄等手工卷成鸡肠一样的“蚊烟儿”,一角钱能买十根。而在囊中羞涩的人眼里,那也算高消费。
改革开放后,正中街最先出现私人地摊,衣帽、鞋袜、玩具……凡是人们需要的物美价廉小商品,只要成都有,一两天后也会出现在正中街,有一两元利润就出手。不久,这深受大众欢迎的地摊扩展到西街、南门、各个乡镇。当交谊舞、电子游戏、卡拉OK从沿海流行到简阳时,“南海”舞厅、“七彩宫”游戏、天歌饭店也一度成为时髦人士争相涌入的场所。
正中街以前的房屋几乎都是前店后房。一种是门市直通住房,一种是走门市旁那条仅能容身的窄巷。住房紧紧围绕天井,天井四方分住几户人。一户一般只有一间房,男女老幼蜗居一室,睡觉、吃饭在房间里,煮饭在阶沿上。有的大院有两个天井,能容更多人居住,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才拥有两三间房。各自家里做什么事情,都逃不过邻居的耳目。
那时人们不知道卫生间为何物,女人洗澡就用一个木盆装上热水躲在家里用“帕子”擦洗,男人小孩可选择天井、绛溪河或沱江。整个正中街没有一个公共厕所,解手就在房角落安一个瓦缸或木质马桶。也有的院子几户人共用一个茅坑,进去前要喊话,以免男女相撞。擦屁股的多是废报纸,那时人们从未听说油墨有毒,如同不知道吸烟有害一样。靠东面的小巷后常有一个吊了两块破草席的竹笆笆房,这是私厕,但容许路人前来解手,因为粪便可以卖钱。六七十年代,制鞋社大院里有了一个蹲位间没有隔板的公厕。一进去,就能瞧见一排白屁股。下面是猪圈,一蹲下,几个黑乎乎的猪头就争先恐后“哼哼”地仰望着你。直到八十年代后,商业局大院旁才有了一个可以冲水、铺了地板砖的公共厕所。
六七十年前,市民煮饭靠井水或河水,整条正中街只有两三个古井,供不应求,天干时更要靠沱江水补充。正中街连接北街可往沱江的下西街,过去是一条窄巷,称为东门巷或水东门。一年四季这条小巷都是湿漉漉的,那是时时有人挑水经过所致。当年城里的茶馆,讲究用河水泡茶,就有了到沱江挑水的行当。他们不只为茶馆挑水,饭馆、店铺、富裕之家、孤寡老人,凡是有需求的,都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六十年代,自来水公司成立后,水管接到了饭馆、单位,而普通市民要拿水桶到一个指定的点排队接水,傍晚是接水的高峰期,肩挑木桶的队伍能达二三十米。十多年后,自来水管才连接到每家每户。
简阳的市政建设近几十年来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的房屋几乎都改建一新,城区面积早已冲破了城墙,扩大了十余倍,很多游子回乡都不辨南北了。正中街的德胜电器、大光明眼镜、周大生黄金、恒源祥、保罗贵族等豪华商家,也取代了原来的老木板店铺。
上百年来,不足一里长的正中街走过形形色色宣传游行的人群:辛亥革命成功、抗日战争胜利、抗美援朝、大跃进、革委会成立、打倒四人帮……如今,哪个楼盘售房、哪家商铺开业,也能在这条街道见到穿红着绿的队伍,虽放弃了以前喧嚣的鼓乐,仍手持五颜六色的广告牌来吸引人们的目光。
正中街见证了简阳沧海桑田的变迁。
作者简介:
高亚夫,1952年生,小学毕业后成为“知青”下乡六年,后在简阳师范、南充师院读过书,在贾家中学、简阳党校任过教。早年学过绘画,中年爱好摄影,市、省、国际有作品多次入选和获奖。也发表了不少散文、游记和影评。近几年撰写了石桥系列,记述了民国时期古镇的方方面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