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大明山之巅的上林县与武鸣区交界处有个隘口,清朝之前是个关口还驻兵,为此还从明亮镇顺着公路往山上走,参观一下这个古代关口。来到黎口隘后有点失望,并没有想象中驻兵的关口,失望之余顺着公路往武鸣区的码头镇方向走。
前往码头镇的路上经过三黎村,本以为黎口隘是武鸣与上林的交界处,没想到三黎村仍旧是上林县的辖地。三黎村形成于何时不详,是由黎军、黎料、黎岭三个自然村合并而得名三黎村。三黎村距离明亮镇16公里,距离县城24公里,户籍人口为780余人。780余人的三黎村不算是个人口大村,但绝对是明亮镇管辖区域最大的行政村。
三黎村主要生活有黄、覃两姓人家,先落业三黎村的事黄姓还是覃姓,或者黄姓和覃姓的落业始祖商量着一起来落业无从考究,但深山老林里有这么个小村,让荒芜人员的大森林里带来一丁点的人间烟火亦是黄姓和覃姓先祖最大的功德。三黎村,山顶上的黎口隘,黎口隘史上有驻兵,不难的联想到三黎村的先祖们极有可能是黎口隘驻兵后裔。
黎口隘是古代上林县与武缘县交界处的关口,古代称镆铘关,驻有兵士若干,也有可能是类似于高井坪兵站,驻有上百的军士。上林县和武缘县明清时期属思恩府,镆铘关驻守的极有可能是思恩府的军队。镆铘关是古时上林县走思恩府、武缘县镆铘古道上的唯一关口,驻守在黎口隘的军士不仅是守护思恩府,还有就是维护镆铘古道来往官差、商贾和百姓的安全。
民国初期思恩府裁撤,镆铘关同时也被裁撤,驻守镆铘关的军士则就地解散。镆铘关的守军极有可能像上世纪80年代大裁军一样,军官转业士兵复员。民国时期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土地都分发到户,士兵复员可以返回家乡种地,镆铘关守军有关系或者军官的可以到县里谋个差事,士兵则完全是无产阶级,安置镆铘关士兵倒是个头疼问题。
唯一能解释三黎村是镆铔关守军安置点的就是黎军庄,因为这个地方带有军。镆铘关也叫黎口隘,黎口隘驻军简称黎军,若不是黎口隘迁移下来安置的守军,这个地方不可能起名黎军庄。黎口隘、黎军、黎料、黎岭,这几个地方都带有黎字,想来这四个地方一定有极深的关联,若黎口隘还有人居住,想来这里不叫三黎村而是叫四黎村了。
黎岭庄有座庙,庙前的石碑刻有捐款人的名字,石碑上的人名只有覃、黄两姓,足以说明三黎村主要以覃、黄两姓为主。覃姓在附近比较有影响力,明清时期设置的古零巡检司世袭土司就是覃姓,古零巡检司首任长官覃益,直到民国初期才结束土司制度,三黎村的有村民姓覃,想来跟覃氏土司有着莫大的关系。即便跟覃益不是有直属关系,想来也是跟覃益世堂兄弟关系。
黎军庄有黄氏祠堂,毋庸置疑,黎军庄居住的主要是黄姓,看到本家祠堂就迫不及待的进去参观,主要是想看一看这支黄姓的脉路。广西境内,特别是南宁周边的黄姓主要有三支,一支是土著起用汉姓黄氏,一支是唐代黄巢后裔逃难过来的黄氏,还有一支就是北宋皇祐年间随狄青南下平乱侬智高的黄氏,不知三黎村的黄姓是哪一支。本人是北宋时期随狄青南下平乱的黄氏,落业鼻祖黄胜奇,祖籍山东青州府白马县。
三黎村的村民不管是覃姓还是黄姓,感觉都是山东大汉南下的先民,根据就是黎岭庄牌坊上“泰山”这两个字。泰山是山东的象征,也只有山东人才起用泰山两个字,好比如走村穿巷时看到石碑写有“泰山在此”四个字,这个村庄绝对是山东南迁后裔,尽管南迁最早的上千年,最晚的也有500年,随时光推进,南迁的先民已经融入到当地的习俗,但思念故乡的“泰山”是不会变。如果三黎村的村民是土著民,牌坊上就不写“泰山”两个字,而是具有当地最有标志性的“龙头山”三个字。
不纠结于三黎村村民来自何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只要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就好。覃姓就是老表,黄姓则是本家,有幸来过此地。三黎村尽管地处深山,不可否认这里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或许在某个时期内感觉山区就是贫穷、落后的代表,但在战乱时期绝对是最安全的地方。世外桃源称不上,但远离都市喧骚的三黎村固有它独特的美好,或许没有外界的袭扰,这里的慢节奏生活让人过得更安逸,空气更加新鲜,人活得更加的舒适,有时间何不前来大明山深处的三黎村走走,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茶后文,没有多大的历史价值,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