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最大的文化IP是鲁迅。
#记录我的生活#在鲁迅故里,除了满街的景点都与鲁迅先生有关,更有满眼的卡通“鲁迅”,站在那里呆萌萌地招呼着我。
图片来自绍兴文旅
鲁迅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的,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充满好奇地探索着。
鲁迅为我们描述的百草园生机勃勃,里面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何首乌与木莲的藤互相缠绕着。
今天的百草园比之鲁迅笔下,太过于简洁了,象征性地整了几畦菜园,嫩黄的油菜花长得细高、细高的。
至于幼年鲁迅在百草园里曾经的乐趣,则只可意会了。
我跟着人群绕过菜畦,在一条小路处,遇见一墙风车茉莉开得正旺,轻白的花瓣象转动的小小风车。
再向后走,又是一个园子,不知是周家的,还是属于后来朱家的。#头条晒图大赛#
这后面的园子倒也僻静,与百草园热闹的游人声隔了一些距离。园中有一处假山石堆,周围种植着高大的樟树。坐在石凳上歇了会儿脚,绍兴的阴天里,不知哪块云就带下来一点儿雨,因有高大的树冠挡着,偶尔有一滴、两滴轻巧地打在脸上,却是十分惬意。
一百多年了,这里早已经看不见先生的身影,他和闰土在雪地上支起的竹筛,也已经碎成了齑粉,鸟儿们却一年一年,依旧在这里的树枝间繁衍栖息。
顺着幼年鲁迅的脚步,我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到了先生上学的地方——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不是鲁迅家,是他的开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的家。书屋在里面的第三间,屋里挂着一块匾,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字。至于为什么是“三味”?又或是哪“三味”?后世有很多说道。
有人认为“三味”源自宋代人说的:诗书味之太羹、史书味之折俎、诸子(百家)味之醯醢,此三味也。
也有人认为,因:读经之味如稻梁、读史之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其实,两种说法表达的“味道”,却都是一样的。
寿镜吾先生,图源于百度百科
寿镜吾先生是同治年间的秀才,后来大清的境况就一年不如一年,他便断了科考的念想,自绝了仕途的理想,在家中开了间三味书屋以启蒙学生。
寿镜吾先生长得高大而清瘦,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副傲骨,他在当地向以质朴、方正以及博学闻名于世。
鲁迅在三味书屋就读的时候,寿镜吾已经是一位威严的老者了,他用严厉的语气,阻断了一个懵懂幼童心里时而冒出来的无数个奇怪问题,鲁迅乖乖地扶正了心思专心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三味书屋的场景很经典,我也很熟悉,因为每一场关于鲁迅的展览,都会复原它。#晒图笔记大赛#
今天,在这“原版”的三味书屋中,那块匾或已不可能是当年的,书屋的布局总应该保留了原样,至少是绍兴本地一间常规书屋的样貌。正当间的桌椅是会客的,两边靠墙的,才是学生的课桌。
寿镜吾先生讲究,也不多收学生,七、八个人而已,慢慢地教导。毕竟都是娃儿,一下课就疯跑到寿先生家的园子里玩,总要等先生在书房里喊:人都到哪里去了!这才闹哄哄地跑回来,坐下继续上课。
幼年的鲁迅在这里学了之乎者也,寿先生教书也很沉浸,带着学生读好文章,读时自己也会微笑,还会把头仰起来,摇着向后拗。
三味书屋里有一张靠墙的书桌,那是鲁迅坐过的地方;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的学生经常出入后园,影响他的学习,请求先生同意,就把座位移到东北角。
这里还有一张独特的照片,在鲁迅用过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据说这是鲁迅亲手刻的。
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老先生责备,于是他刻了这个“早”用以勉励。
许广平先生同鲁迅生活在一起时,听鲁迅说过这事。后来,1956年许广平亲临绍兴,参观鲁迅生活过的故乡,还亲眼见过这张小书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日子,应该是鲁迅童年记忆最幸福的光景。不久,祖父的科考舞弊案发,生活急转直下,此后经历的便苦涩起来。
生活总是给我们以打击,是为了帮助我们快速成长。
家庭猛然的变故打断了鲁迅无忧无虑的少爷生活,小小的年纪不得不承担起长子的责任,成为母亲的生活助手,帮着母亲支撑起这个日渐破败的家。
一个不完整的童年,给鲁迅先生的内心带来了更多暗灰基调。现代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对成年后的性格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但生活在这个“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鲁迅,无论有怎样的童年,他的一生都注定不平凡。
图源于网络
绍兴的山水人文在鲁迅的生命路程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青年鲁迅走出故乡后,迎头遇上了这个充满变故的时代大潮。
此后经年,故乡的记忆不时从他的心底泛起,情愫流淌于笔尖,变成一篇篇色彩浓厚的文字,影响了一代代文学青年。
今天,我怀着曾经读过的那时情怀,亲身走了一遍先生的故里。身后这片老宅中,尽管早已经没有他的气息,但展览馆里的图片和文字,自然也会让每一个前来观瞻的游人,更多一份对鲁迅的了解,“鲁迅”的故事,会在这里被后人不断提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