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不在景区,不在终点,在路上
我看到许多友友写的关于旅游的文章,很多人都在抱怨说旅游除了累之外,就是从自己住腻了的地方,到别人住腻了地方,古镇都差不多,卖的东西几乎雷同。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朋友,报个旅游团,从早跑到晚,不是在奔向景区的大巴车上,就是在赶往大巴车的路上,除了一个累,回到家,感觉啥都没看到。
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我希望自己的一生总是在路上,去喜欢的地方看喜欢的风景,去见喜欢的人。
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旅游会累,只要给我个机会,我就会启程出发,奔赴远方,去见那个等待着的一片山海。
能够启程出发,我会兴奋,会开心,会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那为什么会有许多朋友感觉到旅游累呢?因为心里没有一个希望要去的地方,把旅游当成了享受,而不是去发现一处藏在小巷子里的几千年安安静静守在那里的旧宅,没有行走万水千山,行遍四海八荒,看遍山河锦绣的梦想。
我的旅行是为了体验。在旅行的途中,我会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旅途的劳累,会让我明白自己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在处理遇到的烦心事时,我能体会到自己性情与脾气的变换。年轻时的易怒,到中年以后的平和;坐在陌生的街头,吃一碗寻常的面,看着街上匆匆行人,我体会到慈悲与无奈。
山在那里,它不会来见我,那我就去见它。这便是我旅行的缘起。去见一处心中所念的山川,去看一个书中相识的故人。
十年前,我开始接触王守仁的书。每天早上我都会读一段守仁先生的全集。几乎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我将守仁全集看了一遍。
因为喜欢,所以敬重。我便有了去守仁家乡看一看的心愿。去看一看阳明洞天,听一听千年前竹林里的风,是否还有当年的睿智?
那时节我的经济状况一般,出门旅行,只能选择穷游。
旅行的费用主要在交通费、住宿费和景区门票上面。吃呢,我不会委屈了自己的胃。
既然是穷游,我选择坐绿皮火车,便宜。买张卧铺,也只到高铁的一半。我大多会选择夜间的绿皮火车,在车上睡一晚上,次日早上,就会到达。还能省下一晚的住宿费。
住宿,我会选择经济实惠的青年旅舍。在守仁的家乡绍兴,我找到了一家位于周先生故居附近的青年旅舍。我曾经在西安和银川住过青年旅舍,感觉挺好的。绍兴这家青年旅舍给我的感觉更好。
它家一楼是书店,是我喜欢的。二楼是男生,三楼是女生。我住在一个六人间里。屋子里有小柜子,能够把手机、充电宝放到里边。床上还有帘子,拉上以后,便是自己的空间了。
它家楼前不远处有一株桂花树。夜里,我总会坐在门前的长椅上,一边抽着烟,一边闻着桂花的香,听着书店里年轻人的歌声和喧闹。
景区呢?我只去出于内心希望去的地方,所谓的网红景点,远远地看上一眼就可以了。在绍兴我去了周先生故居、八字桥、仓桥直街、轩辕街口,去了阳明洞天、守仁旧居,还去了远在郊区山里的守仁先生墓。
去的这些地方都是免费的。
坐着公交车,慢慢的驶过绍兴街头,看着小溪流水里的乌篷船,有些羡慕。我何尝不想坐着乌篷船,闭着眼睛,听着桨声划破细水,想象着当年周先生坐着这同样的小舟,去鲁镇看社戏的情形。
只是囊中羞涩,我要计划着花销,不敢破费。
我总是说喜欢一个人独自旅行,这也与我的拮据的钱包有关。如果有同行的伙伴,吃饭就会多一份花销。一个人呢,就可以简简单单了。
早上,在街头寻个早点摊子,吃一份没有见过的早餐,然后再买上几个素包子,充作中午饭。晚上归来,便去寻个本地人喜欢的夜市,吃一碗面,喝一杯酒,坐在街头,看着灯火流彩,任时光空度。
穷游途中,行和住我可以将就,但是吃,有时候我也会破费。见到当地美食,我也会坐在馆子里,好好消费一番。
穷游,该花的一定要花,不该花的就要免了。
过了50岁以后,感觉身体不如从前,喜欢旅行却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的旅行方式,我开始从穷游向富游转变。
囊中依然羞涩,可身体才是本钱。我还想着长远呢。为了能够活的久一点,这样才能有可能继续我的万水千山走遍。
当我意识到身体开始下滑,外出旅行,我放弃了青年旅舍,开始住在酒店了。也不是那种太贵的,普通的酒店,住一晚上,不过百十块钱。能够好好的休息,对身体恢复有好处。
出行呢,近一点的就坐公交车,远一点的,我开始学会叫出租车了。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省些体力。
吃也讲究起来。我会为了一口喜欢的当地美食,坐个出租车赶过去。也许是意识到年龄渐老,担心错过了,就再也吃不了吧。
景区还是想去的便买张门票,不想去的,看一眼就走。
随缘随心,自在洒脱。这便是我过了50岁以后旅行的心态。
只要喜欢,就不要错过。就要想办法赶到那里,说一声,我来了。
喜欢旅行,就去漂泊,喜欢远方,就要奔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