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都江堰早已经不仅仅是一座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而是一座城,是位于成都西北的都江堰市。
上个世纪80年代末,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灌县撤县设市,正式改名为都江堰市。都江堰是典型的景区驱动型城市,景比属地更有名气,更有影响力。改名如改运,如今的都江堰,以文旅产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占比已连续多年超过60%。这座古老的小城,命中注定与都江堰相生相伴,深度绑定。
将都江堰镶嵌进这座小城基因的是2000多年前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一
公元前316年,雄心勃勃的秦惠文王正面临着令人窒息的战略困境。韩赵魏在东面对秦国形成联合封锁之势,意图将这头猛兽困死在函谷关以西,而占据汉中和巴蜀交界之地的楚国又时刻在威胁秦国的南翼。此时,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已是国力大增,受制于这种战略困境的秦惠文王,就如同被绑缚在柱子上的困龙一般,浑身是劲却又动弹不得。
幸好,历史没有让焦灼的秦惠文王等待太久,一则密封的官方文书从西南巴蜀之地送进了咸阳宫。秦惠文王打开泥封的竹简,一眼掠过竹简上的文字。忽然,他的眼神久久停留在一行字上:“愿大王垂怜,发兵相救。若蒙天威庇佑,退蜀寇于境外,巴愿世为秦藩,永修臣礼。”
是年,巴蜀大战,巴国求援于北方的秦国,给了秦国千载难遇的转机。
秦惠文王大喜,立即召近臣张仪和司马错入宫议事。相邦张仪认为巴蜀偏远,主张联魏攻韩,然后兵锋直指周王室,则霸业可成。身为秦国军事统帅的司马错并不认同张仪的观点,他力主借机伐蜀,收巴蜀之地,一来可扩充秦国的土地和人口,也可凭借地缘优势,对处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形成战略威慑。
司马错的意见正合秦王之意,秦王倾向于伐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欲借蜀地丰饶,将其打造为秦国的粮仓,以关中和蜀地两大战略后方作为秦国统一战争的后勤保障。
是年十月,秦灭蜀,次年灭巴,巴蜀之地尽归秦王。
秦国经略巴蜀
为什么要讲述这段历史?因为这段历史对都江堰影响太大了,正是这段历史,催生了都江堰的诞生。
二
公元前316年,秦收巴蜀的意图之一就是要将蜀地打造为秦国的粮仓,为秦国的统一战争而服务。彼时,蜀地虽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却水患频发。
发源于川北松潘高原的岷江,其源头平均海拔达3500米。岷江一路南下,在高山峡谷间奔流汹涌,海拔也呈阶梯式降低。岷江流经汶川时,海拔已降至约1300米。从汶川南下,就是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沿的都江堰,而此时海拔突然骤降至730米。从高山峡谷一路俯冲下来岷江水,借着地势落差,水流极其湍急,迅猛异常。一到夏秋时节,降雨叠加高原雪山融水,岷江水量大涨,导致蜀地洪水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治理岷江水患,屯田备战,对于几代人都致力于统一的秦国统治者来说,已是刻不容缓。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开始主持修建都江堰。以“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达到分流、排沙、控水的功能,实现了防洪、灌溉、航运一体化的目标。分流出来的岷江水,经过纵横交错的河道沟渠,流向成都平原的肥沃良田。自此,岷江水患被驯服,蜀地从偏远蛮荒之地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示意图
都江堰修建仅仅35年之后,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
都江堰以及都江堰灌溉而成的蜀地天府之国,对于秦国统一大业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据《史记》记载,单是秦灭楚之战中,秦国以巴蜀为基地,通过岷江-长江水路顺流而下,实现对楚国的战略包抄。蜀地就提供了“十万兵马、万艘大船、六百万斛粮米”的支援。
然而,都江堰的历史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三
融入大统一国家体系
都江堰灌溉的蜀地,粮食产量大增,人口兴盛,商贸繁荣。繁荣的巴蜀之地自秦以后,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交流,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文化。从此,巴蜀之地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强化着,作为大一统中原王朝一部分的身份认同,深刻参与并塑造了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
历代中央王朝建都以中原和北方居多,东南富庶之地次之,其统治力量对于西南地区往往鞭长莫及。稳定繁荣的巴蜀之地,作为天然的西南中心,往往会成为国家经略西南的战略支点,借助巴蜀的地理优势和辐射西南的交通线路,向西南地区投送治理和经济力量。而这种影响力投送,在国家强盛时期,往往不会止于西南地区。
西部陆海新通道路线图,图源上游新闻
古代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四川为中心,经云南,西藏等地向南亚,东南亚,甚至欧洲延伸。四川的蜀锦、丝绸、茶叶通过这条贸易路线,出现在了遥远的异国他乡。现代的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升级版。在这两大国家战略中,川渝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贸易线路交换的是商品,交融的是文化,而更重要的则是国家影响力投送。这一切都有赖于一个繁荣稳定的巴蜀之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都江堰的价值和意义,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它有全新的认知。
繁荣的巴蜀之地是历代中央王朝稳定的战略后方
后方可以说是巴蜀的天然使命,自秦收巴蜀将其打造为支撑统一战争的粮仓之后,历代中央王朝均将其视为稳定的战略后方。刘邦以巴蜀为基地,夺取汉中,奠定了大汉基业;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是巴蜀之地支撑了唐军后期的反攻。
近代抗日战争,川军出川参战人数40万人,而整个四川为抗战输送的壮丁为300万人,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一,正可谓无川不成军。仅1941年-1945年期间,为支撑全国抗战,四川征收的稻谷约合120亿斤,占全国征收总量的近4成。抗战期间全国财政总支出约1.46万亿元(法币),四川负担4400亿元,占比达30%以上。重庆的兵工厂月产枪弹45万发,源源不断支撑着前线需求。
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中国只剩西南西北半壁江山,巴蜀之地成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支柱。川军精神和川人的家国情怀,在战争的炮火中淬炼,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巴蜀之地得以凝聚和升华。
绵延千年的中华文脉
都江堰工程顺应山形地势,以无坝引水、自然分流的独特设计理念,完美契合中国传统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顺天时,尽人力,制水患,利万民,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写照。都江堰浇灌而出的跨越千年的农业文明,是支撑着大一统国家最后的底线。在漫长的岁月中锻造出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新的时代,新的使命,都江堰持续滋养的四川工业,是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都江堰流出的何止是岷江水,更是绵延千年的中华文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