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路过吉林北山荷花湖,只见“荑萼满碧塘,粉蕾待芬芳。荷露冲天角,善诱龙甲降”——又到了荷花含苞待放,美景启幕的时节。荷花湖位于铁路北面北山脚下,夏季时节,满池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荷花,亦有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韵,沁人心脾的幽香阵阵,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是吉林市北山公园难得的人文景观之一。
湖光山色两相宜的吉林北山公园,自清代起就不乏山水名胜景点,但是在民国早期兴建公园之前,山脚下的水系中并没有栽植荷花的记载。民国版《永吉县志-卷二十》记载道:其下为操场,东行有卧云轩七楹,甚修洁。再东山下有节孝祠三楹,昔者荒凉仅一操场,今则屋舍比栉为一繁盛区矣。这种情形也得到了传世的吉林老照片的印证。
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山上下大兴土木,建造公园。从《永吉县志》所附《始修北山公园记》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到当时是有修池栽荷计划的,只是由于兴建吉海铁路让计划被无限期推延而已:所惜吉海铁轨横亘山前,未获引江水作清池,筑小亭、植荷芰,俾山下景象与沈垣之万泉河争胜。然而天下事,岂能一蹴而几,留有余以待他日。
荷花池的具体修建时间,未见记载。不过《吉林市园林志》中提到在1950年时,编打荷花池木樁(原文误写为“椿”,樁读zhuāng,木桩之意)1600米,荷花池浚渫(浚渫,读jùn xiè,意思为疏通淤塞)3000平方米。立木桩、疏淤塞,可见当时还被叫作“池”的荷花湖可能早在解放前就已经存在了。推测这个荷花池很有可能出现在日伪时期,即1936年北山公园扩建时期。
为方便游客观览,新中国成立后,北山下的荷花池被不断修缮,岸边建长廊、小榭。1964年又在湖心建起一座铁亭,以栈桥与湖岸相连,虽然当时的荷花湖和荷花池两名并用,但亭子还是取名湖心亭。自此以后,每逢盛夏,在亭中嗅荷风送香气,听细雨滴清响,就成为许多市民终生难忘的游园感受。
怎奈世事如潮凭涨落,美景若花有枯荣,湖心亭虽为北山脚下扛鼎的美景,却挡不住岁月的侵袭和审美的更迭。不知何时,身为与九龙山对应的九亭之一的湖心亭最终黯然落幕。
湖心亭拆除后,原址成为“三龙丹炉”景点。我不明白荷花湖畔修丹炉有怎样的初衷,只是觉得丹炉属火,在水边且以三龙为名,或有民间玄之又玄的说辞。可丹炉立于水边,升腾的无形香气纵使只有药香没有烟气,总归不会有荷香那般自然,那般清雅。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