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区宝峰山
宝峰山,位于遵义市播州区影山湖街道宝峰村锦友村民组。此山并不高大,然远远望去,仿佛平川起峰,山在四周田畴之中,显得犹为突兀。山上林木茂密,古参天,必为清幽之境。而山顶白塔,在很远就可看见,十分显眼,让人不禁有登山一观的强迫感。
宝峰山上宝峰塔
驱车到山下宝峰山寺旁,即可沿台阶登山。山下的宝峰山寺,为红墙青瓦的二层三合院建筑佛寺,重建于近代,就连檐上悬挂的铁钟都是近年来附近香客信众捐铸的。但寺内梵声绕梁,香雾飘飘,倒不失为佛门清修之地。寺边那汪传说中终年不断的清泉,却已然浑浊,旁边还立了一警示牌,言“此水已不能饮用”。不过大热天在井下洗手濯足,倒是凉爽快意。山下石阶起点处,左右各立了一块文物保护碑,分别为市级的和省级的,说明峰顶古塔,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峰山寺
上山台阶及文物保护碑
台阶呈“之”字形缓缓而上,两旁古木参天,树下灌木丛生,林中鸟虫争鸣。随往上走,台阶越显古老(下端为水泥于近期铺就,上端为石条古时砌成)。快近山顶时,有一段约五六米高的石墙,较为古老。石墙上有一庙,上有“大雄宝殿”四字,庙内菩萨工艺粗糙,旁边也挂有铁钟,也为近代所制。此庙虽略显古老,但明显也为香客信众于近代修复。庙后有一山洞,洞口立有一石碑,但碑上字迹已完全风化,旁边供奉有观音佛像。洞壁上隐约有古代丹书,但字迹模糊难辨,不知其内容。
上山台阶
川主庙
而宝峰山塔,就在穿过此庙登临的山顶上。塔体为阁楼式空心塔,基础为大石砌成,上部为旧时大青砖,塔身六角,坐北朝南,通高17米。从外面看,塔为三层:一层“文昌阁”,横匾为“文昌教名”;二层“夫子庙”,横匾为“万世师表”;三层“玉皇阁”,横匾为“魁星楼”。塔内属暗层结构,有四层,以木梯通往各层,从上至下分别为“玉皇阁”“魁星楼”“万世师表”和“文教昌明”。内塔里外各面均有丰富的画像砖,内容多为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画像砖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简练生动,多表现封建贵族车马出行等生活,也反映当时的生产劳动。据相关专家介绍,此塔是黔北地区仅存的一座画像砖佛塔,在贵州省内也极为少见,是极为难得的研究宗教文化的实物资料,于2015年5月21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峰山塔
宝峰山,是播州名山之一。据清道光《遵义府志》载:“宝峰,在城西南五十里,山拔起平原中,体皆石成,老树森错。去颠数十步,南向一洞,口高,阔二丈,稍入渐低......洞口庙祀川主,香火极盛。稍上,有观音堂。顶为玉皇阁,极高,可眺远山。石径藏万木中,盛夏不热。明高僧语嵩曾挂锡山上,结庵趺坐......”由此可见,宝峰山上的寺庙,明代就有,明代高僧语嵩曾在此修行。据相关史料载,宝峰塔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木质文昌阁塔,后改为砖石结构的玉皇阁。清代中期不经风雨而倒塌后,由道光年间举人刘应星再建。
川主庙建寺碑
宝峰塔,不但建筑结构非常有特色,而且同时供奉了文昌、孔子、魁星、玉皇等,兼具了儒释道三教的特征。半山那个名为“大雄宝殿”的寺庙,旁边树立的建寺碑则载说此庙为川主庙,始建于明代中期,后刘姓人修复为木质阁楼,道光年间再次维修。而川主庙后面山洞洞口,人们又塑了佛家观世音神像。这其中蕴含的历史人文密码,还有待于宗教研究专家去进一步探究解密。
川主庙后洞口古碑
川主庙后洞壁古人丹书
据当地人介绍,旧时的宝峰山寺,香火鼎盛,登山进香或游览者络驿不绝。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塔和寺庙均遭到不程度的损坏。1980年以来,僧侣信众齐心合力,逐年维修,并在川主庙洞口的石壁上塑了一尊观音神像。1992年,人们不仅修缮了残缺的佛塔,还修复了大小殿堂、观音殿、禅房等,塑了神像数尊。2024年,播州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深耕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工作中,助力相关部门又一次对宝峰塔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维修,让这座古塔完全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远观宝峰山塔
站在宝峰塔前,看山下四面村寨炊烟袅袅,田畴碧绿;看远方山峦起伏,苍山如海;看大道车辆如织,延伸远方。四方风光汇集在这里,一览无余。而宝峰塔历经岁月风雨,风景依然独自美丽,实在是登高访古的好去处。
宝峰塔前看风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