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作为《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的山东济南四门塔景区,塔内佛像脸上被游客刻字的消息掀起舆论波澜。
这座曾被梁思成、林徽因在1930年代实地考察并载入《中国建筑史》的隋代古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而如今,塔内一尊隋代佛像脸上竟赫然刻着“山东省测绘局十五人到此一游”的字迹。历经半个世纪风雨,这笔迹依然清晰刺眼,既让人为文物受损扼腕,更再次叩问:在文旅需求激增的暑期,如何让“文明游览”从口号落地为行动,让历史遗产真正“活”在当下而非毁于当下?
刻字背后是认知与管理的双重考验
面对舆论关切,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该刻字初步判定为上世纪70年代所为。彼时文物保护理念尚未普及,管控措施亦不完善,但这绝非“历史遗留问题”的免责牌——正因其半个世纪未消,才更凸显文物不可再生的脆弱性:一锤一凿的刻痕,割裂的不仅是佛像的完整性,更是梁思成、林徽因等先辈曾竭力守护的文明传承脉络。
即便在文物保护法规日益完善的今天,类似行为仍屡禁不止。从故宫铜缸被刻下的“秀恩爱”留言,到梵净山金顶的随意涂鸦,再到南京明孝陵石兽身上的“到此一游”,这些散落在不同时空的痕迹,指向同一个症结:部分游客对“纪念”的理解仍停留在“物理留痕”,旅游热情高涨之际,对文物的敬畏心与保护意识却未能同步跟进。而景区在客流高峰时的管理压力,更让“防微杜渐”难上加难。
游客的随手一笔,代价往往重如千钧。
2021年,贵州梵净山一名游客用登山手杖在金顶摩崖石壁刻下姓名,最终需承担6万余元文物修复费、3.8万元勘察设计费,以及2.5万元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金。这笔费用背后,是专业团队数月的方案打磨、小心翼翼的清理修补,即便如此,文物的原始风貌也难再复原。八达岭长城常年与城砖刻字“作战”,仅为及时制止此类行为,就额外增派近60名安保人员织密巡逻网格,人力与管理成本逐年攀升。
从“禁止”到“引导”的破题思路
面对游客“留下痕迹”的心理需求,简单的“禁止”往往事倍功半。
近年来,不少景区探索的“疏堵结合”模式值得借鉴:泰山的“祈福林”让红布与古树相映成趣,厦门鼓浪屿的“纪念树认养”让旅行记忆与生态保护相连……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用更文明、更可持续的方式,替代了破坏性的“留名欲”。
广东厚格律师事务所卢卫国律师认为,法律层面虽已明确对文物刻字行为的约束——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警告、罚款,到《文物保护法》《民法典》规定的民事赔偿责任,再到《刑法》中“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的刑事追责,但“堵”的同时更需“疏”:当游客的情感表达需求找到合法出口,破坏行为自然会减少。
对于四门塔这类承载深厚历史价值的文保单位,更需精准施策。一方面,可在非文物区域设置“历史记忆墙”,邀请游客写下对古迹的感悟,既满足表达欲,也凝聚“保护共识”;另一方面,可借助AR技术还原刻字前的佛像原貌,让游客直观感受破坏带来的不可逆影响,从情感上强化敬畏。毕竟,比物理防护更有效的,是让每个人懂得:站在这座梁思成、林徽因曾驻足考察的千年古塔前,“不留下痕迹”本身就是最好的纪念。
文明旅游需要“全链条守护”
广东知名旅游专家劳毅波认为,预防文物破坏的关键在于“前置干预”,让游客在接触文物前就建立保护意识。出行前的“预热”必不可少:景区可将文物保护知识嵌入购票流程、官方公众号推送,用四门塔刻字、梵净山违规刻痕等案例制作短视频,让游客规划行程时就清楚“哪些行为会伤害文物”“违规将面临怎样的后果”。就像家长带孩子出门前会叮嘱“不乱跑”,景区的提前告知,能让“文明游览”成为游客心中的“默认选项”。
人流涌动时的“盯防”更需智慧。在四门塔这样的重点文保单位,可借鉴故宫的“网格化管理”,由工作人员分片负责,同时在佛头、塔身等关键位置加装高清监控,一旦发现游客伸手触摸或拿出刻划工具,立即通过广播或现场提醒制止。对于恶意破坏者,不能止于“批评教育”,更要依据法律严肃追责——梵净山案例中高额的修复费、勘察费与惩罚性赔偿金,正是法律严肃性的直接体现。
保护文物从来不是景区单方面的事。不妨鼓励游客成为“文明监督员”,通过景区小程序上传不文明行为线索,对有效举报给予门票优惠等奖励。当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当“保护文物”成为集体共识,那些潜藏在人群中的侥幸心理,自然会被无形的监督消解。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 | 彭纪宁 梁正杰
编辑:郑健龙
来源: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