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国寺介绍
保国寺在宁波市郊洪塘公社安山大队境内,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葱郁,风景幽美。保国寺的创建年代,相传是在东汉,由于寺址在灵山腰部,所以叫灵山寺。到唐代会昌五年(845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才又重建,改名保国寺,后又一度改名为精进院。


现存的保国寺大殿,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的,至今已历九百六十余年,是我国江南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大殿进行维修时,增建了三面外檐。除大殿外,其他殿宇都是康熙以后陆续重建或增建的。大殿前面一个净土池,是南宋绍兴年间开凿的。明代万历年间有个御史颜鲸,为这个池题了“一碧涵空”四字,清代,又在净土池四周围筑石栏。


保国寺大殿在建筑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大殿平面的主要特点是进深大于面阔,呈纵长方形,这在同时代的佛殿建筑中是少见的。外观为重檐歇山造,庄重秀丽,感觉舒畅。

大殿内部采用了比较复杂的斗拱结构,分担屋面重量,加远出檐,并使建筑物变化多姿,又增加了防风抗震的能力。大殿的柱子是用较小的木材拼合而成,作瓜轮状,既节约大材,又不影响牢固,而且外表美观。柱础有鼓形,须弥座式及复盆状三种。前槽天花板上的三个缕空藻井,是宋代建筑中少见的实物例证。在斗拱和其它构件上还保留了北宋时期的一部分彩绘,有的还清晰可见,这对研究当时的建筑装饰和彩绘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木构建筑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年代较早的古建筑能够保存下来的不多。保国寺大殿已经具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外观壮丽,结构精巧,富有民族风格,充分显示了劳动群众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也反映了当时在建筑科学技术上达到的高度水平。在《保国寺志》中,记载了不少前人游览保国寺的题咏,如“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升斗昂弓人巧极,祥符千载永留名”等,赞叹大殿建筑结构上的雄伟,新奇。
门票信息
成人票20元
旅游攻略
最佳游览时间:四季都合适去玩。

开放时间:4月-11月是8:00-17:00;12月-3月是8:30-16:30,周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游览路线:灵山山门→仙人桥→灵龙泉→望日亭→保国寺→青幛亭→后山下山。
交通路线
公交:可以在第三医院乘332路公交车直达保国寺;或者从广济街坐330路公交车到终点后,转乘338路公交车能到景区;还可以乘坐乡旅1号线,在“和义大道(东门口)”上车,开往“鞍山村文化广场”方向,中途会路过“保国寺”。
地铁:目前没有地铁直达,可先乘地铁到离保国寺较近的站点,再转乘公交前往。比如先到地铁4号线的洪塘中路站,然后换乘公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