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瑶里古镇,最近上演了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大戏。
村民们齐刷刷跑到社交平台喊话游客:“别买票!跟我们走!”
更有性子直的村民,直接在景区入口贴出大字报:“本村村民反对强制收费,建议游客绕行,除游客服务中心外别的路都能免费进!”
这就搞笑了不是。
前面官方卖票,后面村民拆台。
古镇收个门票,怎么就闹到村民集体带人逃票的地步了?
事情其实很简单。瑶里古镇从7月10日起,突然在村口设卡收费,进村子要30元,景区套票更是卖到110元。
可在此之前,这地方除了三座老建筑要收点钱,其他区域几百年来都是敞开大门的,
毕竟村民祖祖辈辈就住这儿,日常串门、赶集、走亲戚,谁会给自己家大门上锁收钱啊?
这突如其来的收费,把村民们都整懵了。
一位开民宿的吴姓村民一肚子委屈:“亲友来我家玩,都得先交30元‘过路费’,这叫什么事儿啊?”
更让他心疼的是,往年暑期,他的民宿天天爆满,如今空房剩了一大半,还天天接游客电话问:“听说进村要门票?那不住了。”
村民们靠啥吃饭?不就是开民宿、卖小吃、做点小买卖嘛。
游客被门票吓跑了,就等于直接砸了他们的饭碗。
于是,一场自发的“逃票指南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了。
村民蹲在收费口“截胡”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攻略,甚至放话“有人拦你就报警”,活脱脱的“让门票飞”。
景区运营公司却轻描淡写地甩了句:“只是升级管理,有点小矛盾在沟通。”
还嘴硬说“古村免费”。可当游客走到村口,被拦下要求付30元“入村费”时,这话听着就格外讽刺了。
瑶里可不是普通村子。
它始建于西汉末年,是景德镇陶瓷的发源地,号称“瓷之都、茶之乡”。
游客们蜂拥而至,真不是光来看几栋老房子的。
他们想体验的是清晨的叫卖声、午后老人摇着蒲扇的闲谈、屋檐下晾晒的腊肉,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人间烟火”。
运营公司这么一设卡收费,直接把村民的生活现场变成了“售票景观”。
石板路成了“收费通道”,晒太阳的老奶奶成了“景点布景”。
更让村民憋屈的是:守着资源的人没收益,搞开发的人赚大头。
门票钱进了公司口袋,村民的生意却凉了半截。
这种“你发财我买单”的玩法,换谁都得掀桌子。
一位游客的吐槽说到了点子上:“买门票进的是景区,跟着村民走的才是古镇。”
当运营方把古镇包装成精致却冰冷的商品时,真正值钱的生活气息反而被门票拦在了门外。
古镇不是迪士尼。它的核心价值不在过山车,而在世代延续的生活脉络。
要让村民从“造反派”变成“合伙人”,关键就三招。
首先分钱要公道。门票收入切一块给村民修房子、发福利,或者直接让村民入股景区拿分红。
云南沙溪古镇把门票的20%分给原著村民,村委会监督账本,村民们主动当起“编外管理员”,见到有人乱刻乱画,比谁都急。
其次让村民唱主角。景德镇三宝村,运营方只负责做基础设施,村民们自己开陶艺工坊、茶寮、豆腐坊。
游客跟着村民学捏陶、采茶、磨豆浆,体验式消费就能让村民收入翻倍。
门票?压根就不需要。
最后公司退居“服务员”。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运营方专注品牌推广和秩序维护,而不是去抢村民的饭碗。
浙江松阳的古村落由旅游公司统一引流,村民经营的业态需要审核文化契合度,杜绝义乌小商品批发货,保住了“原真性”这块金字招牌。
瑶里村民的反抗,其实是对旅游业乱收费的一记警钟。
当村民们宁可自毁景区收入也要带人逃票,说明这套模式已经病入膏肓了。
古镇的魂在生活,不在围墙。把活生生的家园变成标本,再圈起来卖门票,本质上就是杀鸡取卵的行为艺术。
全中国的古镇长得越来越像“孪生兄弟”,同样的奶茶店、同样的义乌小商品、同样的“伪民俗表演”,核心病根就是门票依赖症。
打破门票经济不是做慈善,而是算明白“可持续性”这笔大账。
游客要的是真实生活,村民要的是体面生计,运营方要的是长期回报,让三方共赢的钥匙,从来就不在售票亭里。
下次听说哪个古镇又要收门票时,建议调头就走。
毕竟跟着举“逃票指南”的村民钻小巷,才能尝到真正的烟火味。#头条深一度#
(老A)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