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惠州文脉》7月11日版面图
村民身着畲族服饰载歌载舞,农民画旗袍秀惊艳亮相;舞狮、舞貔貅等表演纷纷登场;豆腐花、艾糍等非遗美食香气四溢……日前举办的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骑行活动中,3000多名骑友不仅饱览两山胜景,还沉浸式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成为一道生动的风景线,人们的热情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受访者供图
作为岭南文化名山,罗浮山与南昆山底蕴深厚,数十项各级非遗散落其间,兼容共生而又特色鲜明。随着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旅游热的兴起,当地以“非遗+”创新路径,激发文旅新活力的同时,推动非遗从历史深处走出,成为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亮眼名片。
非遗展风采
数十项非遗特色鲜明
刚刚过去的六月,惠州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尤以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建成通车的首场大型骑行活动最为隆重。
活动现场,非遗成为了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线,让人印象深刻:在博罗县横河镇郭前村白官坳村民小组的路口,一群身着畲族服饰、客家服饰的村民为骑友加油鼓劲,一旁激昂高亢的横河大鼓声让现场沸腾,骑友们既能品尝豆腐花等特色非遗美食,又能感受到百草油等中医药文化。
另一边的南昆山山顶,龙门演员穿上融合非遗农民画元素的定制旗袍,引导骑手们“打卡”;沿途舞春牛、舞狮、舞貔貅等非遗表演齐上阵,威武雄壮的锣、鼓、镲敲击声点燃气氛;在最后一个签到点龙门县龙华镇西族小学,瑶族少女身着“舞火狗”服饰为骑手们打气。
“第一次在骑行中看到这么多非遗表演,尤其是农民画旗袍秀,两者结合得太妙了!”来自深圳的骑友陈女士忍不住停下,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瞬间。
村民身着畲族服饰载歌载舞,为骑友加油打气 博罗文广旅体局供图
罗浮山、南昆山不仅是生态明珠,更是文化沃土。非遗版图繁星满天:罗浮山百草油的千年技艺、葛洪传说的深厚内涵、畲族习俗的独具一格;南昆山毛茶的香味浓郁、农民画的浓墨重彩以及舞火狗的古老仪式感……数十项各级非遗散落其间,融合了中医药文化、客家风情与生态美学。
近期,南罗珍传·环“南昆山—罗浮山”非遗主题之旅线路入选“2025广东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该线路以“康养+文化”为核心,串联起丰富的体验:罗浮山仙山探秘中,游客在国家级非遗“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传承地,感受千年中医药智慧;在葛洪博物馆聆听省级非遗“葛洪传说”,领略东晋道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交融;在客家风情体验里,游客们在客家婆景区品味非遗技艺“罗浮山豆腐花制作”,在徐田村古村落中体验客家民俗;在南昆山秘境,还可以亲手体验龙门农民画创作与古法造纸,品味南昆山毛茶的清雅,尝鲜西溪笋、永汉肠粉等地道美食。
南昆山、罗浮山等引领区的核心景点,凭借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沉浸式的设计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期间,所在县区累计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同比增长48.67%。
“非遗+”丰富游客体验
激活乡村动能
非遗+文旅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如何抢抓机遇,为静态的非遗注入市场活力?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给出答案:以“非遗+景区”“非遗+研学”“非遗+乡村”“非遗+美食”等创新模式,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
以罗浮山景区为例,当地以演艺为媒,推出以省级非遗民间文学“葛洪传说”为蓝本的大型实景情景剧《道医济世》,重现葛洪采药炼丹、行医救人、著书立学的故事,节假日场场爆满,成为游客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生动窗口。同时,引进周边优质非遗节目进景区展演,如舞春牛、英歌舞、舞龙舞狮、罗浮大鼓等,让游客感受传统节日氛围和当地民风民俗。
针对青少年群体,罗浮山创新“非遗+研学”业态,从国家级非遗“罗浮山百草油”和省级非遗“葛洪传说”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在景区葛洪博物馆设置非遗体验项目,推出“青蒿素探究之旅”“探中华文化·识罗浮百草”“学习中医文化·传承青蒿素精神”等系列主题优质研学产品,2024年累计组织三十万余人次参加罗浮山研学;在“非遗+美食”方面,景区举办非遗集市,邀请20余个当地传统饮食类、产品类非遗进驻景区,通过传承者现场制作、游客品尝体验、小游戏问答等方式,用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罗浮山特色非遗深入人心。
这种非遗+文旅融合模式在引领区并非个例:
南昆山景区探索“非遗+产业”的特色路。龙门采茶习俗兴盛于唐代,南昆山人不仅制茶技艺纯熟、食茶文化深厚,且爱茶情结浓郁。近年来,南昆山在围绕做大做强旅游龙头的同时,结合丰富的毛茶资源,逐渐形成了以山水慢游、茶园风情、非遗传承、采茶食茶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为了挖掘毛茶文化内涵,当地还以毛茶种植基地和民宿为主体,打造出广东首个以“南昆山毛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营,作为南昆山毛茶文化展示、推介、品鉴、销售的核心场所,并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此外,常态化举办毛茶文化旅游节,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推广毛茶文化,打造茶产业的特色品牌。
非遗的“出圈”,不仅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更激活乡村的发展动能。横河镇嶂背畲族村负责人蓝计香介绍,自从2023年推出“三月三”文化节品牌以来,通过长桌宴、乌米饭制作、歌舞展演等沉浸式体验,年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长33%。如今的嶂背村远近闻名,尤其是今年2月11日,2025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此举行,让畲族文化以独特魅力亮相全国舞台。
无独有偶。在南昆山,毛茶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壮大。当地二坑村通过发展毛茶种植产业,引领16家民宿集聚,形成民宿集聚区。相关数据显示,通过发展毛茶种植和旅游民宿产业,近年来南昆山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有些村民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嶂背畲族村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传承弘扬非遗,促进村民增收 王小虎 摄
文化赋能创新引领
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非遗+旅游”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多元文化交汇,生态环境优美,文旅基础良好,发展空间广阔。《关于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文化赋能、创新引领,深入挖掘引领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岭南人文新高地。
惠州市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规划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表示,惠州将高水平推进引领区建设,围绕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等定位,打造引爆湾区、惊艳全国、引领未来的高质量示范工程。
近期建成通车的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便是标志性成果之一,以独特的“8”字形串联起南昆山和罗浮山这两座岭南名山胜境,途经博罗县长宁、横河,龙门麻榨、永汉、龙潭、龙华等镇。涵盖1条国道、1条省道、7条县道,一路连接9个镇(管委会)54个行政村、200多个景点。
这条旅游公路不止交通:未来将可辐射沿线乡镇和经济节点,导入餐饮、民宿等业态,可带动沿途村民增收致富。“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就像一条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纽带,能串联起沿途的景区和文化资源,这正是探索‘非遗+乡村’深度融合的最佳时机。”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地可以通过真实场景重构、劳作体验设计、生态与美学共生,让非遗主题项目重塑乡村生活美学。在让游客从“打卡者”变为“参与者”的同时,让村民从“旁观者”成为“传承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除了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这条重要纽带,引领区的核心景区也持续发力。罗浮山充分发挥景区这一旅游空间的宣传作用,在文旅和非遗的融合发展中始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加强与传承人的密切合作,积极践行传承实践,为本地非遗提供良好的传承环境,营造浓厚的氛围,以经济效益反哺非遗传承。
南昆山将强化资源有效整合,加快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方面,深挖旅游潜力,突出“流量为王”,加大南昆山美景美食曝光率,让全国范围内的潜在游客将南昆山纳入旅游出行范围。另一方面,策划“环南昆山康养旅游文化节”,举行骑行、马拉松、徒步等赛事,举办非遗市集、研学体验等活动,推动体育与民宿经济、农特产品紧密联动,形成“公路串联-驿站休憩-深度康养”的产业链。
如今“非遗+旅游”风头正劲,既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又因创新融合散发时代光芒,生动地展现当地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共生的崭新面貌。与此同时,专家提醒,“非遗+旅游”为当地注入活力的同时,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产品同质化严重,简单复制导致“千篇一律”;文化内涵挖掘较浅,部分项目过度追求商业化,反而冲淡了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景区,文旅体验质量待提升,因设计缺乏系统性,多数项目停留在单一环节,难以让游客产生深度认同及主动传播的意愿。
那么,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非遗+旅游”项目,升级文旅消费场景?专家认为,核心点在于找准、吃透并激活当地独特的文化基因,而非简单堆砌非遗项目,要深入理解非遗背后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地方特色,并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表达,让非遗与当代生活连接。除此之外,非遗应进一步融入旅游生态,与餐饮、住宿、购物等环节结合,形成完整体验链条;品牌化运营中,讲好故事,要构建独特文化识别系统,形成稳定品牌认知;搭建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游客的体验符合预期。
文 | 记者 李海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