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南古镇又火了一把。不是因为“小桥流水人家”有多美,而是因为周庄、乌镇等13个古镇重启联合申遗,被网友痛批“塑料感”十足。
所以,这究竟是咋回事?
实际上,申遗不只是近期才提出过。
早在2001年,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这6个古镇就首次提出联合申遗,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清单。

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申遗之路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
直到今年3月初,包括苏州同里、黎里、震泽、周庄等在内的13个古镇再次携手,重启联合申遗,计划9月提交审核,年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
这么来看啊,这江南古镇联合申遗的历程还是挺曲折的。
按道理说,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镇的文化遗产,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极力支持的。

可现在的江南古镇却被游客嫌弃“全是仿古建筑、义乌小商品”。
苏州黎里古镇商户营业额暴跌50%,网友晒出的对比图让人感慨万千,三年前的手作布鞋店,如今变成统一装修的“网红文创店”,满满的都是商业气息,却少了那份古镇该有的韵味。
为啥曾经充满诗意的江南古镇会变成这样呢?我尝试着去研究了一番,发现原因还挺复杂。
一、追求短期利益,拆掉真古董建仿古建筑
地方政府和企业太追求短期利益,想快速把古镇打造成摇钱树。
他们采用“拆真建假—商业填充”的模式,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真古董拆了,建起一堆仿古建筑,然后塞进各种卖臭豆腐、烤肠、义乌小商品的店铺。
就拿周庄来说,核心区0.47平方公里的地方,居然有50多家万三蹄专卖店和30多家汉服店,这不是千篇一律嘛!游客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第二次了。
二、古镇独特的文化底蕴挖掘的不够深入
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太浅,没有把每个古镇的独特之处展现出来。江南每个古镇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色,像乌镇有茅盾、木心这些名人,周庄和沈万三有关。
但现在很多古镇都没把这些文化资源利用好,只是简单地复制“小桥流水+仿古商铺”的模式,让游客傻傻分不清楚。
说实话,即便是真的“小桥流水”,也有看腻的时候。
三、古镇的规划和管理跟不上
说白了,没有长远的规划,也没有明确的业态准入标准,导致各种低端商业无序发展。
再加上很多原住民都搬走了,古镇里都是外来的经营者,少了本地人的生活气息,也就少了烟火味。
也难怪网友们认为现在的江南古镇,一股子“塑料”味儿。
可玩笑归玩笑,这种“塑料感”古镇现象带来的影响可不少。
从经济角度看,游客越来越不买账,古镇的旅游收入自然就少了,很多商户都叫苦不迭。
从文化角度讲,古镇的文化传承被破坏了,那些传统的民俗、技艺都快被遗忘了,这可是咱们的文化瑰宝啊!
四、假设申遗成功,就真的会是一件好事吗?

那这次13个古镇联合申遗,能不能拯救这种“塑料感”呢?我觉得吧,这得从两方面看。
假设申遗成功,那肯定能提高古镇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而且为了申遗,古镇肯定会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这对改善古镇现状是有好处的。
但要是申遗只是为了捞钱,不改变现在的开发和运营方式,那申遗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过不了多久,古镇还是老样子。我想这最起码是游客们不想看到的。
也有人认为:江南古镇进行所谓的申遗,有点像‘皇帝的新衣’。
假设真的申遗成功了,周庄门票大概率会上涨,那么老街上的阿婆糕团店极有可能就没了。这不是保护,这是高级“抢劫”。
还有网友调侃道:申遗前,小桥流水人家;申遗后,小店流水扫码。
五、结尾
最后,我想说的是:江南古镇联合申遗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要想打破“千镇一面”的魔咒,拯救“塑料感”,古镇就得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基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运营管理机制,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
只有这样,江南古镇才能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大家心目中向往的旅游胜地。咱们作为游客,也得多多支持那些真正有文化内涵、有特色的古镇,让古镇的文化传承下去。你说是吧?
温馨提醒:本文部分配图系网图,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