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街景像极了老地方的熏风,吹得人暖洋洋。神思模糊之际,可以让眼前浮现出已然陌生的旧时节景象。可遥远的情境毕竟只剩下模糊的轮廓——这模糊由不得人仔细思量,否则纵使自己是亲历者,这样那样的追思也常会令自己迷蒙,直至陷于费力思索的煎熬之中。就比如当我驻足临江门大桥南侧桥头时,广场一侧的江岸印记是比较凌乱迷蒙的,所幸借助旧时照片,稍等片刻那模糊的印记清晰起来。
临江门大桥南侧旧时是烽火和马家屯的交界地带,那里菜地弥望,一派景致单一的田园风貌。而临江门大桥北侧则不同,那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是“一面临江五面临街”的广场(当时的鞍山街还未直接连通广场)。江即松花江,五街自东向西顺次为松江路(今松江中路)、顺城街(今北京路)、西安路、长春路、船营街(松江西路)。
由于是吉林市市西部交通枢纽,为顺畅交通,1979年由市政工程公司施工,将五街交汇的路口扩建为广场,又因此处历史上曾建有城门而命今为临江门广场。当年的临江门广场没有现在大,面积为6889平方米。中心建有花坛,高架葵花型组合灯,外围是渣油路面。在《吉林铁路分局》画册中,能看到广场东侧的银河大厦、毓文中学,以及西侧的市美术公司大楼。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吉林市积极争办国家级高新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建设地址就选在临江门广场对岸的江南地区。当时,吉林大桥是主城区通往江南的唯一桥梁,交通压力已经很大,为加强吉林市与高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市政府决定兴建临江门跨江大桥。跨江大桥与致和门立交桥在当时并称“两桥工程”,是吉林市重点的城建工程。
史载1992年4月开工建设,1994年12月预通车,1995年6月大桥竣工并交付使用(《船营区志》,经7个月的试通车和120吨的荷载实验)。大桥全长685米,主桥宽27.5米,引桥宽25.5米,两侧建有人行道。大桥的主桥为单塔斜拉桥,主塔高61.8米,两侧各悬挂15组斜拉索(南侧每组2根索,北侧每组4根索,共计90根索)。桥面路面层为沥青砼面层,人行道为预制砼道板,桥栏杆为钢结构,桥上路灯为比利时灯具,大桥横梁高悬题字为赵朴初先生书写。
此桥工程设计新颖,技术复杂先进,桥型美观,堪为吉林市一道靓丽的新景观。1998年6月,临江门大桥获得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1999年9月,获得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修建临江门大桥时,吉林市市政财力尚有限,当时曾号召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捐款(工程决算造价5186万元)。1994年,吉林市人民政府为纪念社会各界捐款,特在临江门广场西侧江岸建造了一座捐资纪念碑,碑上铭文镌刻捐款十万元以上单位和捐款一千元以上的个人名单。
不知不觉,临江门大桥正式通车已满三十年。或许是因为这座桥梁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大桥的兴建虽导致桥两侧的风光发生了翻天覆地式的改变,但对兴建这座桥梁的非议之声却寥寥无几——这倒是很值得现代人深思和玩味。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陈强先生、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