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老弟:
见字如晤。
从没和你写过信,写的第一封,起因居然会是一场比赛。
明天晚上,我们将面对面打一场球,谁输谁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赛后咱俩得聚一个。眼下正是七月流火的时节,去东钱湖畔吹吹晚风,尝一尝“钱湖三宝”,酌饮一杯你所窖藏的杨梅酒,那是何等的爽快。
翻看历史,我才发现,我们有多么的相似。公元前222年,秦朝统一江南时,我们同一时间置县,一个坐揽碧波浩荡的姚江,一个守着通向东海的三江口,串起了浙东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开始了属于我们的大江大河时代。我忽然明白,咱们这两座城,就像一条扁担挑着两头:一头是你,一头是我,中间是四千年没断过的姚江。
这样的前世今生,又何止一条江一条河。提及你,兄弟几个都羡慕你文献名邦的美誉。“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诗仙李白对你的赞美如诗如画,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则将你唤作 “东南最名邑“。龙泉山下,千年学风昌盛,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严子陵,你的四大乡贤,在中国的思想界,都是个顶个的大腕。
图为王阳明故居。图源:王守仁故居微信公众号。
你我兄弟一场,本就不该分彼此。两个王家人,曾先后改变了你我的历史。你的王阳明在龙泉山开讲“心即理”,我的王安石在东钱湖治水兴农,三年县令,遗泽千年。二王时代,开启了我们的高光时刻,也是从那时,我们成为了同城的焦点。
漫长的历史中,我们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是你,给了我们衣食住行的完整回忆。河姆渡畔,人类手握新磨的骨耜,在姚江畔播下第一粒稻种。从井头山的坑洞里,我们知道中国先民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没有忽略过大海,并顽强和智慧地适应大海。8000年后,扬帆出海、闯荡世界,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有时候我觉得,所谓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多走动交流。就像新鲜的邱隘咸齑一上市,老规矩,头两撮不上市,留给余姚。你们临山的葡萄下架,也总记得给鄞州留几串。东西不金贵,怕的是断了惦记和念想。
是的,没有惦记和念想,还谈什么兄弟,千百年来,我们早已不分彼此。犹记得,当年黄宗羲顺江东来,在鄞县开坛讲学,万斯同承其衣钵修《明史》。犹记得,这些年我们互相借过不少东西。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我们学以致用、了熟于心;王应麟的《三字经》,你们的孩子把它抄进了作业本。
这份念想还真是绵绵不绝。如今,家门口的一草一木,都长出了你的影子。天童寺的银杏叶,让我想起五桂楼里泛黄的书页。东钱湖畔的南宋石刻,让我想起龙泉山下的秘色瓷窑。你以青瓷温润诠释越窑风华,我以钱湖水利演绎治水智慧,就像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份默契,是不是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
姚老弟,这次能和你比赛,真好。如果不是比赛,我们的见面,或许还将停留在下一次,但人生有几个下一次呢?我知道,这些年我们都很忙,1985年,你撤县设市,2002,我撤县设区,我们一同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新阶段,时间有先后,步伐却不紧不慢。
这些年,我们争经济、争文旅、争教育……说到底,争的都是谁先比谁好一点。你们造了特色小镇,我们赶紧跟上;我们建了韩岭特色街区,你们立刻把阳明古镇升级。可争到最后才发现,我们都成为了各自的榜样,踩进了同一条历史的车辙。
图为余姚四明湖。
姚老弟,生活就是这么有趣,缘分总是如此悄然而至。就像这次浙BA,我们分在了一组,同组的还有阿镇、阿北和阿象,他们都在忙着下战书,咱可不能这样,赢不赢不要紧,投篮要准,姿势要帅,要对得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然,比赛再激烈,友谊的小船可不能说翻就翻。
话不多说,明晚见。菜已点好,记得带酒,不醉不归。
好友阿鄞
2025年7月15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