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武鸣区罗波镇的坛李塔后前往太守圩,途经思陇镇感觉这地方有点意思,索性就停下走走。说思陇镇有意思是因为建镇史悠久,久到何时始建都没有史书记载,而最早出现思陇这两个字的则是明朝末期的思陇驿。思陇驿是古官道驿站的名称,看来思陇镇的起源应该跟驿站文化有关。
思陇是壮语,思是数字四,陇则是山间平地,连起来就是四个山间平地组成的大平地。思陇说是四个山间平地组成的大平地,也可以说是个山间大平原。说大平原或许会被东北、华南等大平原笑话,但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大明山脉脚下,思陇在宾阳、上林、武鸣、兴宁两县两区交界的山区里绝对是个大平原。
思陇驿建于何时无从考究,倒是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姓徐的北方人来过此地,并将思陇驿小住一宿的经历写在自己的游记里。姓徐的北方人听说叫徐弘祖,这本游记后来还出版发行,这本在北方热闹的游记叫做《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出版发行后再也没人认得著作者徐弘祖,而是让人甚知的徐霞客。
思陇驿在徐霞客的游记里提及过,而徐霞客游历思陇驿是明朝万历13年(1585),既然思陇驿始建于何时无从考究,那就从徐霞客游记里记有的思陇驿说起。始建于1585年的思陇驿是宾州走邕宁,思恩府官道的必经之地,官差、商贾、路人往来频繁,交通便利想让思陇驿不繁荣起来都难。
徐霞客游历思陇驿没多久明朝就倒台,新朝则是后金建立起来的大清王朝,大清王朝保留思陇驿建制,并且驻兵和驿丞。清朝康熙帝期间总计有8任驿丞,清朝雍正年间废思陇驿改为思陇巡检司。思陇驿到思陇司的转变,不知是思陇升格了还是降级了,总之思陇司比起思陇驿听起来更有官气。
思陇司也就是思陇巡检司,清朝时期的上林、宾阳和武缘县属思恩府,而思陇巡检司则属上林县,上林县下的巡检司对等现在可能是个乡镇级单位。巡检司不是行政单位而是负责监管交通安全的管理机构,想来巡检司官至多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当然,古代的派出所所长在地方拥有独立管理权,加上检举制度相对落后,巡检司官比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权利更大些。乾隆34年(1778)思陇司司署前设圩,思陇圩的形成则是思陇镇的起底家业。
民国后思陇巡检司撤销改为思陇团,团并不是军事单位而是行政单位,隶属上林县。民国15年(1926)广西省修建邕柳公路,不过邕柳公路距离思陇圩较远,加上思陇圩地域狭小,对于城镇扩建有较大的障碍,时任思陇团团总的唐景和跟各村大佬商议将思陇圩搬迁至公路边。各村大佬们商议后一致认为思陇圩搬迁百利而无一害,不但各村大佬们支持,各村的村民都非常的拥护唐景和的搬迁计划。
民国16年思陇圩从老圩搬迁至新圩并做统一规划建设,新圩由东街、西街、南街和中间的集贸铺组成。筹集到的资金有限,只能根据当时的能力先建东街,中间的集贸铺则用茅草搭建。成圩后再建西街,最后建南街,可建完东街后已经再无筹集到资金,向县里申请,此时县里又有点犹豫,该不该给思陇圩拨款建设资金。
上林县犹豫的是有没有拨款的必要,上林县县长可能预感到思陇圩划拨给宾阳县,拨款上犹豫不决,直到民国26年(1937)思陇圩划给宾阳县,思陇新圩的西街和南街都没建成。宾阳县出手非常阔气,思陇划拨给宾阳县后就拨款建圩,将集贸铺的茅草房改为石砖瓦房,民国28年(1939)和民国33年(1944)西街和南街相继建设。可能是想让思陇圩有归属感,对于思陇新圩建设,宾阳县的投入比起其他场圩都大。
解放初期思陇圩成为思陇区区公所所在地,1958年思陇、马岭、高田三个乡合并成立上峰公社,1959年上峰公社析出思陇、马岭、高田三个公社。1962年成立思陇区,思陇区辖有马岭、高田和思陇等几个公社。1968年思陇区裁撤设思陇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乡,1994年思陇乡升格为镇。来到思陇镇已是下午的19点,看不到思陇镇所拥有的繁荣,但看到思陇街上的华灯初上,还有偏偶一方的夜生活,想来思陇镇应该不会太差,希望下次来思陇镇遇上赶集天,凑一下思陇圩的热闹。茶后文,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