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_今日鄂尔多斯】
在准格尔黄河大峡谷体验黄河“第一爬”的刺激,在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百米观景台看彩稻“绣”出哪吒闹“稻海”,在稻田插秧感受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真实场景……盛夏的黄河“几字弯”岸边,产业破题搞“极限”,文旅融合玩“极限”。
在黄河大峡谷景区,曾“养在深闺”的黄河峡谷峭壁,蜕变为百米高空挑战的极限运动天堂,一种创新“玩法”正激情上演。百米高空的飞拉达栈道悬空而建,游客脚下是碧绿如玉的黄河“S”弯,耳畔是峡谷呼啸的风声。曾经“无人问津”的峡谷峭壁,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引得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景区单日接待游客峰值突破2000人次。近年来,黄河大峡谷景区以生态环境为依托,让游客一进景区,便有“一秒入画”的震撼,同时大力发展极限运动、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在“一静一动”中将黄河岸边的这片神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湾黄河水,在大路镇小滩子村唤醒了“沉睡”的盐碱滩。
站在准格尔旗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的观景台上,2000亩稻田像一块巨大的绿毯铺展到天边。五幅巨型“稻田画”里,“乡村振兴”四个大字在稻浪中若隐若现,旁边的“哪吒闹海”主题画,正被几个孩子举着手机兴奋地拍照。谁能想到,四年前这里还是白茫茫一片,地表泛着盐霜,寸草难生。园区所在的大路镇小滩子村村民刘俊伟回忆:“那时候土地撂荒,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里静得能听见黄河水响。”
转机始于对黄河水的“巧利用”。园区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通过测土配方、引黄淋盐、生物改良等技术,让盐碱地“脱胎换骨”。“我们像给土地‘看病’一样,测pH值、调土壤结构,连灌溉用的黄河水都得‘挑时候’,春灌洗盐、夏灌促苗。”观光园农业生产负责人乔生翻开一本泛黄的工作日志,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2021年首批水稻试种的失败数据:“头年秧苗刚抽穗就蔫了,我们蹲在田里扒开土,发现根须都被盐碱‘烧’黑了。”
不服输的团队请来一批批专家,尝试“稻渔共生”模式,在稻田里投放蟹苗、鱼苗,以渔治碱,螃蟹吃虫、鱼粪肥田,减少农药使用,提升稻米品质。2024年,这里的“碱地大米”一举拿下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皇冠综合组特别优胜奖,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今年,观光园种植的1600亩水稻预计产量超110万斤,18个优质稻种在阳光里舒展着腰肢,连苍鹭、鸳鸯都结伴来此“安家”。
稻田里的变化,最先甜了村民的日子。刘俊伟把自家8亩地流转给园区,每年拿近5000元租金,自己又在观光园当起管理员,月工资4000多元。“以前靠种玉米,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土地流转+工资+给游客卖自家种的瓜果,一年能挣6万多元。”他指着不远处的农家乐,“我媳妇在那边帮厨,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上百人,卖现摘的香瓜就能赚几百元。”
稻田的“化学反应”远不止于此。观光园以“接二连三”模式打通全产业链:一产规模化种植18种优质稻米,年产量超105万斤;二产深加工延伸出有机大米、稻米衍生品;三产文旅融合催生研学游、亲子游、稻田民宿等新业态。更欣喜的改变,是土地“活”起来后,乡村的“人气”也回来了。今年,观光园承接了准格尔旗四年级学生的研学活动,“春耕插秧”“浑水摸鱼”“稻田写生”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插秧时腰弯得生疼,我才明白‘粒粒皆辛苦’不是假话。”带队老师勾文淼翻着学生们的研学笔记,上面写满了稻渔共生原理、盐碱地改良方法等,“这些知识,比课本上的知识更滚烫”。
农文旅融合的“魔法”,还在不断升级。观光园在稻田旁建起树屋民宿,在田埂边设置网红打卡点,在观景台推出“稻田咖啡”……“周末游客能达到3000人,停车场都得临时扩建。”园区负责人刘慧指着正在施工的项目说,“我们还要建稻田剧场、渔趣体验区,让游客春看插秧、夏摸鱼、秋割稻、冬赏雪,四季都有盼头、有看头。”
从“盐碱滩”到“稻渔画”,从“默默无闻”到“游客如织”……黄河汤汤,织景如画,绿水青山在这里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正如刘慧在工作日志里写的:“从‘靠河吃河’到‘护河用河’,我们找到了生态与经济的黄金平衡点。黄河水不仅能灌溉土地,更能浇灌希望,它让荒滩变绿洲,让老人守家、孩子学农、游客忘返,这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模样。”
暮色中的黄河水泛着金光,研学的孩子们排着队走出稻田,裤脚上的泥点还没干。“我长大想当这里的农技员!”准格尔旗第三小学的学生高梓萌仰起脸,眼睛亮得像星星,在这片被黄河水滋养的土地上,希望正在拔节生长……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