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泉生态保护项目对外开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游玩体验,亲泉水,赏美景,感受自然。
自2024年9月开工以来,白泉生态保护项目创新实施“保水源、保路径、保古韵”的“三保”策略,运用杉木桩勾勒泉池轮廓,以景石垒砌生态驳岸,精心疏通泉群间的水系脉络。项目负责人王树栋带领团队,从泉眼精准探测起步,全面推进生态保护、景观设计与建设,将精细管理理念融入项目各个环节,打造出赏泉、亲泉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据王树栋介绍,为重现泉韵,园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精心雕琢,保留全部原生树木,匠心打造“白泉涌沙、灰泉赏莲、漂泉汲水、草泉萦舞”等十泉十景。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地从泉眼中涌出,缓缓漫过青石板,与周围绿树成荫、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生动的 “清泉石上流” 生态画卷,美不胜收。
作为集团首次进军园林项目的开拓者,王树栋勇于创新,将轨道交通建设中严谨、细致的思维模式运用到生态保护项目当中。如今,白泉生态保护项目已正式对市民开放,市民纷纷前来观赏美景。
以地铁建设精度重塑园林
当白泉生态保护项目的蓝图首次铺开时,这个涵盖泉水保护、野趣休闲、自然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工程,让习惯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的王树栋倍感压力。为破解建设无经验的难题,王树栋带队开启“取经之旅”,辗转大明湖、趵突泉、蓝石大溪地、佛慧山、明水古城等10余个经典园林,博采众长。“园林项目就像在绢帛上绣花,必须得有绣花精神,精益求精。”王树栋说。
为唤醒沉睡的泉群,在泛黄的地方志中捕捉线索,于耄耋老人的回忆里寻找印记,探清白泉、灰泉、漂泉、麻泉、丫丫葫芦泉等10处名泉的位置,以杉木桩勾勒泉池轮廓,用景石垒砌生态驳岸,通过浅塘、湿地、疏林、密林等生境营造,丰富名泉周边植被景观,打造多层次、多群落的泉群生态系统,重现“石栅啼黄鸟,溪泉拥白沙”的诗画意境。
以匠心情怀雕琢泉景画卷
在白泉,“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构建堪称极致追求的注脚。为还原《水经注》记载的“泉涌成溪,漫石而过”景象,王树栋与参建单位经历三次颠覆性修改:由石板砌底改为散铺碎石块再到铺满鹅卵石,景观营造由生硬变为自然。此外,在石板路铺设中,有意将部分石板沉入水下,为游客营造亲水空间。
对极致追求渗透在王树栋管理的每个环节。在白泉泉池北侧的“旱溪”,泉水自石缝渗出,流过由鹅卵石铺成的垫层,最终汇入白泉泉池。某次检查中,王树栋将混在鹅卵石中有棱角的石头一一挑出,并要求施工单位更换。“鹅卵石中混入有棱角的石头,会特别碍眼,一个细节不注意,可能不会影响大局,但是很多个细节累积起来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形象。”他说。
用系统思维编织生态经纬
在轨道交通与园林建设的跨界实践中,王树栋始终秉持“为民初心”,用系统思维,在改善白泉泉域生态环境的同时让绿色生态效益持续惠及市民。
施工中,树冠朝哪个方向,哪个角度游客拍照好看,每个位置分别给游客呈现什么,都在王树栋考虑之中。在生态景观营造方面,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色彩搭配、空间层次,打造“春绽繁花、夏展绿荫、秋结硕果、冬显风骨”的四季景观体系。同时融合市民活动需求,建设活动广场、亲子游乐、滨水漫步等设施,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泉水保护与城市生活的有机共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