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夜幕垂落,常州经开区的“夜态”美交响曲已然奏响。常青里,潮流乐队燃情献唱;华丰路,烟火袅袅,市井香气抚慰凡人肠胃。“夜学”空间灯火通明,求知身影专注笃实。“夜演”现场璀璨夺目:大风车音乐会乐声飞扬,露天光影场、开放麦舞台、相声小剧场内,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夜运”场景同样沸腾热烈:东方云湖畔健步身姿矫健,全民健身中心里汗水肆意挥洒,CU1958网球新地预约火爆,处处涌动着不息活力。即将揭幕的“吃冰人”大会,更让“夜食”滋味绵长。从舌尖的香醇,到足尖的律动,再到耳畔的悠扬,常州经开区的夜晚,正以蓬勃的活力与有序的温度,谱写着都市生活的别样华章。
外摆经济,摆出消费新场景
晚霞未尽,灯火已燃。7月4日傍晚,常州经开区常青里街区早早热闹起来。七点半一过,“火柴星计划”小店外更是一片欢腾:乐队支起设备,在吉他声中,露营区很快坐满了年轻人。烤架上肉串滋滋作响,晚风裹挟着诱人的肉香与阵阵笑语扑面而来。“惬意得很!”顾客顾志明和朋友把这里当作缓解焦虑的“良药”。
“自从开放外摆区域,客人都坐到了门口,生意明显好了不少。”“95后”店主周凡说道。去年,爱“折腾”的他和朋友创新推出“露营+”模式,将咖啡店、酒馆、烧烤吧与音乐现场融为一体。工作日安排露天电影、开放麦,周末则有乐队表演、相声脱口秀轮番登场。“我想把这里打造成年轻人的都市乌托邦。”周凡表示,这里不仅提供场地和食材,更以丰富的娱乐活动满足着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而到了“苏超”比赛夜,这里又变身转播看球点,大屏小屏共振,球迷们一起为家乡常州队呐喊助威,场外氛围瞬间拉满。
与常青里的潮流氛围不同,相距不到两公里的华丰路特色摊位疏导点处,则洋溢着朴实的烟火气。次第亮起的灯箱下,炒饭的香气、米线的酸辣味与铁板鱿鱼的滋滋声交织弥漫,摊主们热情招呼食客,仲红旗、章程和郝迎富等人在自家摊位忙碌之余,还化身志愿者协助巡查——时而帮忙摆齐车辆,时而提醒大家及时清理地面垃圾。“以前流动摆摊,天天担心抢位置、怕被劝离,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仲红旗擦着额头的汗,语气里透着满足。
这一显著变化源于一项新政——此前,江苏省发布了《关于印发江苏省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加快改造城市商圈、特色步行街区、便民生活圈以及餐饮、零售、休闲、娱乐等场所,在适合地点规范开展店外促销和外摆经营活动,并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常州经开区结合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分类管理、疏堵结合、安全有序、服务民生”等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属地主导、条块结合”的路径,放宽商圈店铺外摆的同时,有序开放华丰路、段前路、戚墅堰火车站、今创路湖港桥四个特色摊位疏导点。
如今,这四个被群众和摊主们交口称赞的特色点位,已成为规范经营、解决民生难题的“民心工程”。自4月18日启用以来,它们不仅满足市民对高品质、亲民化生活的需求,改善了街头秩序,更让仲红旗这样的摊贩告别了“打游击”的流动生活。
“放宽外摆,绝不仅仅是店铺向外扩展‘一两米’,或是增设几个特色摊位那么简单。”市集的点亮,带来了消费热潮的同时,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管理方面,街道充分联动城管、市监、消防、公安交警以及社区等多方力量进行联动监管。摊位点位的设置不仅固定,而且分配力求公平透明——大家通过抽签的方式领取号牌,每两个月就轮换一次位置,如果摊主缺席,那个位置就空着不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摊贩自治模式,摊主们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轮流排班进行巡查,职责包括督促大家保持环境卫生、劝阻没有资质的摊贩进场、清理那些违规摆放的物品。
此外,每家摊位都按要求铺设了防油污地毯。每晚收摊后,志愿者还会拍照上传,报备现场情况。同时,对健康证、暂住证等各类经营资质的查验也非常严格。
方寸摊位藏着大民生,从常青里街区的创新业态到华丰路的市井烟火,常州经开区在“放”与“管”的平衡中,推动“烟火气”与“文明风”的和谐共生。
“日子稳了,心也定了”
“来份大鱿鱼!”7月4日晚6时30分,华丰路特色摊位疏导点上,15号“东北郝哥铁板鱿鱼”摊前,摊主郝迎富戴着口罩正忙着招呼客人。炙热的天气烘烤着这位勤劳的摊主,很快,他的额头便渗出密密汗珠,抬手用袖子一抹,随即继续翻烤手中的鱿鱼。
“说实话,我真感谢政府!”一边翻着铁板上的鱿鱼,郝迎富一边红了眼眶,“自从到这疏导点,我和老伴儿再也不用‘打游击’,生意最起码涨了三分之一。”
56岁的郝迎富做铁板鱿鱼生意已有十多年,最早是在老家黑龙江。“但老家那天气,一年只能出半年摊。我小姨子、小舅子在常州,总劝我,‘常州好啊,人热情,气温也合适,天天都能出摊儿’。”郝迎富说。3年前他便来到了常州,可那会儿没个固定摊位,生意最差的时候,一天就卖了27元钱。“我和老伴儿就每天赶在下班的点儿,在各个厂子门口‘打游击’,一个晚上跑4—5个厂,没办法,家里俩姑娘上学要用钱。”
自从上个月华丰路的特色摊位实行固定管理后,郝迎富的生意越来越好。最初抽签时他分到了22号点位,两个月后再抽,又抽中了位置更优的15号。郝迎富说,比起在老家黑龙江时每月要交二三百元的摊位费,这里不仅免费,管理还特别贴心:“抽签定位置,大家都没意见,少了矛盾;卫生各负其责,加上志愿者的热心参与,环境越来越好;客人也认这个地方,回头客越来越多。就连下雨天,城管都会来帮忙搭棚子,这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事啊!”
郝迎富自豪地跟记者说,自家俩闺女都是大学生,一个还在读研,一个本科毕业当了老师。“全是靠我这摆摊供出来的。”话刚说完,眼泪就掉下来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嘴里念叨着“我这眼窝子就是浅”,眼里头却亮闪闪的。“现在日子稳了,心也定了,踏踏实实挣钱,啥都有奔头。”他还说,上个月刚置办了一辆新的摆摊用车,眼下就专心琢磨怎么把东北美食做得更符合常州人口味,吸引更多客人。
郝迎富靠着夜市摆摊,硬是将两个女儿都供成了大学生——一个还在读研,一个本科毕业当了老师。说起这些年的不易,他边哭边说,那份辛酸与自豪,连采访的记者也忍不住鼻酸。凡人歌最动人。支撑起这份奋斗的,是夜市摊位从飘摇不定到安稳扎根的变化。回想“打游击”时一天只挣27元的日子,再看看如今摊位固定后全家生计有了着落,“郝迎富”们的心终于定了下来,“愁生计”的焦虑,也化作了“有奔头”的希望。
夜市,远不止是消费的狂欢,它更是一个承载多元生计的民生舞台——对市民,它是卸下疲惫、抚慰身心的深夜食堂;对郝迎富这样的摊主,它是全家生计的重要支柱;对城市治理者,它则是检验服务能力的一面明镜。
监管的包容审慎,不等于放任自流。要让这份“热闹”与“有序”相得益彰,离不开精准的治理。常州经开区深谙此道,在“放”与“管”间找到了黄金平衡点——科学规划先行,让易扰民业态远离居民区;公平机制定序,通过公平抽签确定摊位位置,有效减少商户间纠纷;激发自治活力,成立志愿者队伍,以公约推动商户自律;强化环境保障,只有市容与繁荣同在,烟火与文明共存,发展与安全并重,夜间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在城管、交警、市监等多部门合力下,成效随之显现——“离家近、人流量大,谁不乐意来?”摊贩仲红旗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也印证了这份精细治理带来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夜,太美!美在灯火,美在活力,更美在烟火升腾间的民生温度、治理精度与城市气度。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