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说起玉树,你会想到什么?很多人脑海中或许会先浮现出雪域高原的壮美风光与独特的藏族文化。
当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记者乘坐的车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玉树州冻土层上颠簸时,我还在陶醉于草原上肆意奔驰的骏马、悠闲的羊群与英俊的牦牛群,我下意识想要在网上分享这绝美的景色,但是屏幕上若有若无的信号提醒我步入了“无服务区”。
此刻站在玉树脚下的冻土上,才真正理解“信息孤岛”四个字的重量——这里不是落后的诗意想象,而是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的生存困境。当城市人抱怨Wi-Fi卡顿的时候,长江源头的牧民正用最原始的方式对抗着信息隔绝,而那些拔地而起的信号塔,注定要为这片平均海拔4200米的生命禁区,架起一座看不见的“信息天路”!
虫草价、熊出没与网课都在等一格信号
玉树的天空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却也是离信号最远的地方。位于215国道沿线的治多县立新乡叶青村,平均海拔4250米,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60%,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是这里的生动写照。
车停稳后,半山腰的一座通信基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不同于常见的通信设施,它的基座四周铺陈着30多块墨蓝色太阳能板,每一块都以30度倾角对准太阳,在高原炽烈的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银光。
但是,建设通信基站为啥还需要太阳能板?“我们这里用电都是太阳能,还没有接上市电。”当地村民的一番话,解答了我的疑惑。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牧民居住分散,这里到现在还没有通电,仅靠太阳能板+蓄电池来满足用电需求,网络更是当地村民遥不可及的东西。
“所有的孩子只能在学校寄宿,一年只能见到父母几次,但网络不通导致打个电话都要到48公里外的县城才有手机信号,给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地村民的表述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普遍服务的重要性。
叶青村是治多乃至玉树地区虫草产量最大的村社之一,而虫草产业一直是当地牧民增收的“重头戏”。然而,由于信息不通畅,在虫草买卖时经常很被动。“以前挖虫草的阶段,从县城来的老板或到现场做买卖的人出多少价格,牧民们都没有议价的权利,对方说多少钱,牧民就只能按那个价格把虫草卖出去。”治多县联通总经理扎西措毛说道。
除了叶青村,在平均海拔4800多米的治多县国营牧场,用网需求呈现出更为迫切的态势。这片牧场拥有1500公顷的广袤草场,而鹿场草场面积更是达到7920公顷,眼下正养殖着2000余头牛、4500只羊以及580头白唇鹿。众多牲畜在这片辽阔草场上自在生活,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生态图景。不过,在这良好生态环境的背后,实则潜藏着不少风险。
“我们这里的牧户和牛羊常常遭受棕熊和狼群的攻击。”治多县国营牧场暨鹿场工作人员巴忠向记者回忆道,“以前没有信号,遇到棕熊攻击的时候,只能通过对讲机或者骑马传话,时间上消耗很大,牧民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在通信网络覆盖前,玉树深处的牧区几乎与外界隔绝。牧民挖虫草时因无信号,只能被动接受收草商压价;牧场统计牲畜数量需人工骑马跋涉三天,效率低下且易出错;村民突发疾病时,因无法及时联系外界而延误救治;孩子上网课、老人与外出家人联系都极为困难。
扎西措毛补充说:“每当看到牧民因为信号问题着急,我们就觉得必须再快一点、再稳一点。这里的基站不仅是通信设备,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未通电先通网”,冻土之上的通信长征
玉树联通的施工队第一次踏入治多县这片土地时,面临的不仅是生理极限的挑战,更是一场与自然法则的博弈。
“当时这里不通电也不通路,为运送建设物资,施工人员冒着风雪靠牛驮、靠人拉、靠肩扛,把太阳能电池板这些设备运上来,在叶青村建设了第一个通信基站,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玉树州治多县联通网络主管周祥的描述,让人想起古老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光伏板、铁塔构件、蓄电池,每一件重达数十公斤的设备,都在牛背与联通人肩膀上烙下高原的印记。
在玉树治多县第四批普遍服务叶青村建设当中,牦牛因过度劳累与设备一起滚下了山坡,多名人员劳累过度产生严重高原反应,但他们没有放弃,克服了严寒、缺氧、运输困难等问题,饿了吃一口干粮,累了在车里休息一下,如期完成了基站建设任务。
没有市电,他们创造性地用太阳能发电,却不得不与天气“讨价还价”——晴天时供电从清晨8点苟延到深夜11点,阴雨天则需随时启动应急发电,后台监控电量如同守护生命线的脉搏。
在2021年第七批电信普遍服务时,玉树联通第一时间派出一批技术优良、作风过硬的业务技术骨干人员赴治多县国营牧场现场实地考察、选址,克服了高海拔施工的困难建了信号塔。玉树联通公司网络部经理胡彦博介绍,“接到任务后,施工方迅速行动,抓紧时间进行选址和建设工作。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基站就建设完成了。”
巴忠激动地补充道:“高原施工特别不容易!联通的工作人员经常顶着大风作业,还专门为信号塔配备了太阳能供电系统,保证稳定运行。他们建完后还定期来维护,教我们怎么保养设备,特别负责。”
在这里,高原反应、大风、路途险阻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仅仅是困难的冰山一角,冻土是另一道天堑。
胡彦博指着施工日志上的照片:这里连基础建设的挖坑工作都需用燃烧牛粪融化表层才能进行,工人们用铁钎一寸寸撬开岩层,手掌被冻裂的伤口与铁锈混在一起。“高原施工窗口短,六月飞雪是常事,每年只有三个月能抢工期,其余时间都在与风雪猛兽搏斗。”在这片连植物都艰难扎根的土地上,他们用血肉之躯凿出信息通道的根基。
如今,4G基站建设的开通基本实现了通信网络全覆盖,有序推进了牧区宽带、4G高速网络建设,最大程度方便了虫草采集期间牧民的通信和上网需求,提升了治多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网络信号点亮高原新生机
得益于国家电信普遍服务等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叶青村和治多县国营牧场在玉树联通的帮助下,成功接入了高速稳定的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了从“信息孤岛”到“数字乡村”的历史性跨越。
网络畅通为传统虫草交易模式带来颠覆性变革。如今牧民通过手机即可实时掌握虫草市场价格行情,彻底扭转了过去因信息不对称而任人压价的被动局面。更为关键的是,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及电商平台成为全新销售渠道,部分村民与合作社借助直播带货、微商运营及电商平台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大幅缩减中间流通环节,使销售利润与牧民收入显著提升。目前“线上询价+线下交易”与纯线上销售模式已在当地渐成主流。
在虫草季,叶青村牧民蹲在平均海拔4250米的草坡上,手机屏幕映出拉萨虫草市场的实时价格。“以前收草商说多少是多少,现在我刷短视频就能看到行情,”他捏着刚挖到的虫草,指尖沾着冻土。远处山坳里,合作社的姑娘们正在用无人机拍摄虫草采挖过程,直播间里的点赞数像雪片般飞落。网络让这片秘境的虫草不再“养在深闺”。
变化的涟漪蔓延至每个角落。生态管护员再不用骑马数日报送数据,APP定位与实时上传让巡护效率提升数倍;国营牧场的牦牛戴上智能耳标,手机监控健康数据,暴风雪预警能瞬间传遍草场;孩子们终于能在帐篷里上起网课,老人与外出打工子女的屏幕对话,让思念跨越千山。
更深远的是,网络为生态旅游插上翅膀——万里长江第一湾的风景通过云端流向世界,牧民开设的家具店在远程管理中焕发活力,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的脉络在此生根。
巴忠的话语充满感慨:“变化太大了!以前我们工作联系基本靠对讲机或者骑马传话,现在手机信号稳定了,工作安排、紧急通知都能第一时间传达。比如冬天暴风雪,我们就是通过手机群发消息,及时组织牧民转移牛羊,避免了损失。还有就是牧场的孩子们现在能上网课了,老人们也能和在外打工的家人视频,大家都很高兴。”
有位牧民的故事更具温度。他激动地说:“以前我女儿在外地上大学,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现在有了网络,每天都能视频聊天。她还教我开直播卖牦牛肉,收入多了不说,心里也亮堂了!”
网络,让这片冻土从“信息孤岛”蜕变为“数字绿洲”。当地牧民纷纷表示,信号塔不仅改善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国家和企业对偏远牧区的关心。
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守者
当长江第一湾的游客通过VR眼镜俯瞰峡谷时,当牧民的酸奶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沿海时,当生态管护员用APP记录雪豹踪迹时,这些场景里都有联通人埋下的“数字种子”。
这些变化,正是玉树联通人用“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浇灌出的果实。他们在海拔4800米的国营牧场调试设备时,嘴唇发紫仍笑着教牧民使用APP;在暴风雪中抢修基站,氧气罐与工具箱并肩而行;在村民不会操作时,留下手机号承诺“一对一解决”。
玉树联通副总经理任青华的话道出他们的信念:“这些基站没有多少商业收益,但它们是网络强国的毛细血管,是偏远牧民通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之塔。”
扎西措毛总经理的讲述更添温度:“牧民们经常说,联通建的不仅是基站,更是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了雪山深处。”缺氧环境下,施工队员的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但他们将光伏板一块块嵌入冻土,将电缆一寸寸埋进岩石,用高原特有的倔强对抗自然的暴戾。资料中那些朴素的村民反馈——“感谢联通让我们心里有底了”“孩子们终于能学知识了”——字字句句,都是对这些“云端筑梦者”最崇高的勋章。
胡彦博曾带领团队在暴风雪中抢修基站,他说:“那天风大得能掀翻人,雪深得寸步难行,但基站一旦瘫痪,整个乡的信号都会断。我们裹着军大衣,手脚冻得没知觉,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修好!”
图注:第八批电信普遍服务小苏芒尕拉尕山抢修
这样的场景在玉树联通人的记忆里数不胜数。玉树联通人的坚守,不仅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更诠释了“普遍服务”的深层意义。在玉树,基站建设往往需要投入远超收益的成本,但中国联通始终将社会责任置于首位。任青华介绍,截至2025年6月底,玉树联通普遍服务已经开展了第11批,目前建设基站有114座,覆盖了玉树的山山水水。
当地牧民动情地说:“他们不是来赚钱的,是来送温暖的。这样的企业,值得百姓信任!”他的发言引发全场掌声,也道出了普遍服务在边疆地区的特殊价值——它不仅是技术覆盖,更是情感的纽带,是民族融合的桥梁。
玉树联通人用行动证明:在偏远地区,通信建设不是冰冷的KPI指标,而是关乎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任青华在总结工作时说:“我们算过经济账,很多基站十年都收不回成本,但我们更算民心账——当牧民能通过手机看到外面的世界,当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当老人不再为联系不到子女揪心,这份‘亏本’的买卖,我们做定了!”
记者手记:天路的远方
站在长江第一湾的高处眺望,信号塔如星辰散落草原,它们不似经幡般张扬,却以静默的力量重塑着这片土地的灵魂。
这片平均海拔4200米的土地上,联通人用钢铁和智慧编织的网络,早已超越了通信设施的范畴。它是牧民手中的“致富经”,是孩子眼前的“窗外景”,是老人身边的“亲情线”,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高原写下的生动注脚。
当长江第一湾的浪花拍打河岸时,那哗哗的水声里,分明传来了网络信号的滋滋声——那是冻土之下,文明生长的声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