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老年观光旅行团在导游带领下前往北京故宫游玩。团结报记者 许晨星 摄
近日,民政部等1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提升旅游服务设施适老化水平,鼓励开发旅居养老、“家庭同游”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服务产品。今年年初,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铁集团等9部门也出台《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构建覆盖全国、线路多样、主题丰富、服务全面的银发旅游列车产品体系,银发旅游列车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政策持续加码之下,“银发旅游”作为老龄社会的消费新场景、文旅融合的蓝海赛道,正迅速升温。从银发专列南北穿梭,到景区适老化设施系统升级,从定制化慢节奏产品兴起,到“家庭三代游”“康养+文化游”频频刷屏,一场围绕老年人旅游体验的深层变革,已悄然展开。
就银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现实问题,团结报记者采访了多位银发游客、导游、旅行社负责人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探寻热潮背后的趋势动因与破局之道。
观念革新——银发旅游增添温度
暑期悄然来临,文旅“顶流”北京故宫又开启“人从众”模式。游人如织的广场上,举着小旗子的导游比比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中老年旅行团和家庭出游队伍随处可见。
人群中,记者注意到一对刚拍完合影、正坐在长椅上休息的夫妻。“我是襄阳来的,这是我老伴儿。”63岁的王先生笑着和记者聊起了他的这次旅行经历。“我和我爱人一同参加了当地旅行社组织的北京五日游,平时孩子上班忙,干脆我们老两口凑个团跟着一块儿出来转转。吃住不用操心,路上还有一群差不多年纪的人,一路上聊天、打牌,很有意思。”
说起旅游行程的安排,王先生说:“以前年轻,恨不得一天跑好几个景点,现在不一样了。走走停停,看看景儿,关键是心情好。你看故宫这么大,光这一个地儿,慢慢溜达一天也不嫌多。”一旁的王太太也补充道:“导游让两小时集合,可我们还想多拍几张。回来好发朋友圈。”
临近故宫入口处,记者遇到了正在树荫下乘凉的刘先生一家。他带着母亲、妻子和孩子自驾从河北邯郸赶来北京。“我母亲73岁了,平时也舍不得折腾。其实她特别想看看故宫、长城,我们就自己安排行程,慢慢逛,随时歇。”刘先生说着,把水递给母亲。刘先生的母亲开心地接起话茬:“跟家里人一起出来很踏实,边逛边玩,心情好。”
这些场景并非个案。近年来,像王先生这样的“活力老人”群体,正逐渐成为银发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景点打卡,更在乎旅途中的舒适度、文化内涵与社交体验。
根据全国老龄委数据显示,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正在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相关机构调研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龄旅游专题报告》显示,17.6%的中老年群体每年旅游3次及以上,40.8%的中老年人每年旅游一到两次。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跃在各大热门景区和旅行线路当中。
相比年轻群体热衷的“特种兵式”高强度游览节奏,银发游客们则更青睐松弛有度、注重品质的深度游。
在故宫午门城楼下,记者看到几位阿姨正在互相帮拍,不时调着角度、换着动作。“我们姐妹几个出来前就商量好了,拍够200张再回去!”董阿姨笑着摆了个V字手势。
旅拍、打卡、修图——这些过去似乎属于年轻人的旅行“标配”,如今也已成为银发一族的新时尚。
如今的银发旅游,不再是单纯的“去哪玩”,而是“怎么玩得舒心”。从“被动跟团”到“主动选择”,从“景点打卡”到“情感体验”,正在崛起的银发旅游浪潮,是一代“活力老人”对美好生活的主动追求与全新定义。
痛点犹存——旅途体验有待提升
尽管银发旅游日渐升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仍有一些旅途上的“暗礁”困扰着老年游客,也让不少一线从业者倍感压力。
在故宫的午门广场,记者采访到了从事北京导游工作已经16年的尹女士。她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团,对老年游客的需求有着直观而细腻的观察:“故宫是很多老人想来看一趟的地方,但真的很考验体力。光是从午门广场走到御花园,七八公里下来,夏天一上午就晒得够呛。”她边说边指向身后的甬道和台阶,“很多地方坡度陡,轮椅根本没法推,想找个凉快歇脚的地儿,也不容易。”
停车难题则几乎成了所有旅游团队的“固定烦恼”。尹女士无奈地表示:“大巴车只能停在外围,老人下车后还要走二十多分钟才能进检票口。加上排队、安检,光是进场往往就得耗掉小半天。”而在行程安排上,“老人最怕那种一天赶四五个点的行程,早出晚归,比上班还辛苦。可有些旅行社就觉得多跑几个景点才值,这让我们导游也很为难。”
在许多旅行社业内人士看来,银发旅游当下存在的“短板”,远不止步行距离和硬件设施这些表层问题。民建北京市门头沟区工委副主委、北京市首都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进贵表示,目前市面上专为银发群体深度定制的专业化产品依然偏少,“传统团队游依然以观光打卡为主,缺乏充分考虑健康节奏、情感关怀和文化融入的个性化设计,很多时候是把年轻人的节奏简单复制给老年团体。”
不仅如此,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的缺位,让部分乱象仍在滋生蔓延。“虚假宣传‘适老化’,把老年人当作容易诱导的对象;打着‘低价团’旗号,暗地里安排保健品讲座;设置‘免费旅游’陷阱,套路老年人非法集资等现象时有发生。”曹进贵直言,银发旅游亟须统一服务规范,从产品设计、导游培训、医疗配备到法律保障都要同步跟上。
在采访中,刚刚结束北京之旅的李大姐道出了不少老年游客的共同感受:“早些年图便宜,报过那种‘低价团’,结果一大早就拉着我们去听讲座、买产品,景点只能匆匆看几眼。后来长记性了,宁愿多花点钱,选自由度高、节奏慢的团。”她最希望的,是有一批真正把老年游客“当家人一样照顾”的旅行团。
事实上,银发群体在旅途中的新需求远比表面复杂。民革党员、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产业促进部部长么亚鳌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认为,银发旅游服务的真正难点在于“看不见的软服务”,要建立系统性的适老服务培训人才队伍、专业的适老管家式陪伴机制以及适合老年人群的心理支持、文化体验和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在么亚鳌看来,银发旅游的未来不仅仅是“多跑几个景点”,而是要成为帮助老人们实现精神养老和社会融入的重要平台。“老年旅游是一种经济消费,更是一种公共价值,它在帮老人缓解孤独、重拾归属感、获得认同感。这份情感链接,比景点本身更重要。”么亚鳌说。
硬件升级需要系统投入,软件优化更需精细运营。记者在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旅行社负责人及一线从业者时了解到,银发旅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从粗放式增长走向精细化运营与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从景区接驳、医疗配套、支付适老、产品节奏、服务人员资质到全链条风险保障的一整套行业标准,真正让银发群体在旅途中“玩得轻松,走得安心,乐得从容”。
经营破局——旅行服务加速升级
如果说,曾经的银发旅游是一场“走出去”的尝鲜之旅,那么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学会在旅途中“慢下来、沉下去”,在从容与悠闲中享受生活的别样乐趣。
“节奏慢一点,停留久一点,服务细一点——这是我们现在做银发旅游产品设计时最在意的。”民进会员、辽宁抚顺阳光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李希安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银发游客的旅行节奏,必须围绕舒适与从容来设计。他详细介绍了其团队为老年群体量身打造的多样化产品:专列、邮轮、康养旅居、温泉疗养,每一条线路都尽可能减少长途奔波,安排连住酒店,让老年游客有充足的时间细细品味目的地的风情与人文。
在李希安团队的产品设计中,不仅加入了医生随行、全程保姆式服务,还有许多半自助式的康养旅居项目,方便老人根据身体情况灵活安排温泉、疗养、休闲活动。“我们银发客群特别大,现在已经成了我们旅行社的主导产品。接下来,我们还计划成立‘旅游搭子俱乐部’,让老人们自己抱团结伴出行,既满足了个性化,又增加了社交乐趣。”李希安说。
类似的变化,正在旅行社行业加速上演。中青旅遨游公司总裁助理刘杰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专属老年群体的“芳华旅行家”系列产品。“我们在产品设计上反复琢磨舒适度,比如每日车程控制在5小时以内,长线深度游尽量采用内陆航班、火车或游轮组合,避免老人长时间颠簸搬运行李。”
除了舒适,沉浸式文化体验也成为银发游客的新宠。在中青旅遨游公司推出的芳华系列线路中,安排了丰富的八段锦教学、禅修体验、非遗手工、茶艺课程等项目,让旅行本身成为一场文化沉浸与身心滋养的过程。“其实老人们比年轻人更愿意学点新东西,这份精神满足感,正是他们现在旅游的追求。”刘杰感慨道。
对比几年前的粗放式扩张现象,整个行业的逻辑也在发生悄然转变。民革党员、游美户外生活集团董事长周美杉用“精细化深运营”概括了目前的行业走向:“过去银发游只是堆砌景点,现在真正的竞争在于服务的纵深度。要让旅居、康养、医疗、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把旅游变成一种有温度、有内涵的生活方式。”
周美杉尝试打造房车露营+康养旅居复合型产品,在黄山、丽江等营地设置非遗工坊与中医理疗中心,辅以持证护理员、健康管家和智能医疗终端,实现了从旅游到精神养老的完整闭环。她直言:“银发旅游未来不仅是消费市场的扩张,更是老龄社会重要的精神文化场景。这里面既有社交重建的价值,也有心理认同的归属感。”
记者在各大旅行社官网上看到,不少旅行社开始探索更具创新性的产品形式——婚纱旅拍、亲子陪伴游、康养社区候鸟旅居、银发社交团建,正在成为市场的新增长点。养老、教育、医疗、旅游正日益交织成一个融合生态,逐步嵌入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银发旅游告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转而走向慢节奏、重体验的“悦老时代”,这既是中国银发经济版图上的新跃迁,更是一代老人在精神面貌上的焕新自我。
(闻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