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云南苍山的野生菌比以往都红。
不是因为菌子长得多,而是上山采菌子的人,比菌子都多了。
你在社交平台随便刷一刷,全是“爆筐”的图片:
一个个编织精美的小竹篮,被各种颜色的野生蘑菇塞得满满当当,红的像火,黄的像糖,白的像雪,一眼看去,像极了童话里公主出门采摘的午后时光。
再来点滤镜和文案,根本不用加热度,就能“原地出圈”。
但童话之外,则是另一幅景象:
每天成百上千的游客组团进山,拿着小耙子一路刨,一筐接一筐地装,甚至有人半天能捡三筐;而更多的菌子,不管能不能吃,有毒没毒,是不是成熟,统统采走。
说白了,这不是采菌,这是“清山”。
01
不少本地人都在调侃,现在的苍山,已经不是“人比菌子多”,是“耙子比菌丝多”。
一些领队,为了让客人“采得多、拍得美”,会提前买好蘑菇埋进林子里,再带游客去“打卡”。
你看到的视频里他们惊喜地从草堆里刨出一朵“超级大青头菌”,但谁知道,这是不是昨天从市场买来的?
“爆筐”从来不是自然馈赠的必然,而是人造神话的重复。
采菌团也在卷,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价格不等、服务相近:标配耙子、篮子、登山杖、防蚊喷雾,还附带“本地土著向导”一眼识毒的保障。
高端一点的,还赠送蘑菇形挂件,甚至有摄影师一路跟拍。体验拉满,生态拉胯。
问题是,菌子真的经得起这样折腾吗?
有人说,云南下几场雨菌子又出来了,怕啥。
但真菌不是自动续杯的矿泉水,它们的“根”——菌丝,是极其娇贵的地下网络,你一锄头下去,不只是刨掉了蘑菇帽,而是把它们的生命系统连根拔起。
特别是那种淘宝同款“捡菌神器”,对土壤、腐殖层伤害极大,菌丝一旦暴露,很可能几年都恢复不了。
02
更别提还有人专门去采那些色彩艳丽的毒蘑菇,为了拍照好看,摆盘完就丢在路边。
毒不毒先不说,这样做连最基本的生态链都被破坏:真菌不能繁殖,昆虫和小动物也失去食物来源,一整套系统跟着崩。
有专家说,这种“掠夺式采摘”,最大的问题不是多采了一点,而是大家都只想收获,不愿留下。
换句话说,自然不是自助餐,你不能只挑你爱吃的。
有些人觉得,禁了采菌就没乐趣了,但真的不能一刀切。
像很多本地的自然博主、菌类爱好者都在提倡“观察式采菌”:只看、只拍、不采,或至少采一半、留一半,让菌子还能繁殖;采摘时用竹片而不是铁耙,采完要把腐殖层盖回去,不破坏菌丝。
甚至建议对毒菌子“不碰不采”,别打扰它原本的使命。
2024年云南楚雄还出台了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对采摘方式、成熟度、工具、保护行为都作了详细规定,试图让“捡菌”这件事,变成一种长期、良性的生态体验,而不是短期流量游戏。
03
其实,愿意花两三百块报名采菌团的人,真的不只是为了吃一顿炒鸡枞。
他们是想亲近自然,是想体验丛林,是想找回童年在树林里翻找宝藏的乐趣。这份愿望,本没有错。
错的是,我们太急了,总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次带走所有菌子,却没想过,明年再来的时候,还能不能看到第一朵松茸悄悄冒头。
大理的夏天很美,山风凉、菌香浓,它本该是一场慢慢来的相遇,而不是一场抢跑的消费战。
我们花钱去山里寻找“自然”,那就别把自然当成可以尽情挥霍的库存。
菌子是山的孩子,来年还想见到它,请先学会放过它。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