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大新县的大岭村,原本以为大岭村就是个普通的小山村,当看到完整的街道和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后不由得感想,大岭村历史上会不会是个乡,后来给撤并。了解大岭村的历史翻看很多资料才得知大岭乡确实存在,而且还因大岭乡的缘故才有大新县。
进入大岭村有大门,大门旁的大岭街三个字非常的起眼,很显然,有街的地方就是圩,叫圩的地方都是曾经的乡镇级单位所在地,大岭街亦是如此,它曾经是万承县的大岭乡,再往前就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大岭村是圩,属万承州在城坊中甲管辖下的大岭圩。大岭圩说成是村民赶集的地方也说得过去,但它的作用则是万承州西南部的前沿阵地,并肩有军事城堡。
大岭村是明清时期万承、养利、太平三个土州的结合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三个州都是世袭制土州,都因为扩大地盘而兵戎相见,属于万承州的前沿阵地岂能没有军事设施?明朝崇祯年间就因为安平州跟养利州合力要抢夺万承州地盘而出现过械斗,万承州本就是个小土州,对于养利和太平两个州的联合攻击确实毫无优势可言。
作为三洲的结合部,首先受到军事威胁的就是大岭圩,养利和太平两州即将攻下大岭要塞时上级太平府出面才将此次冲突压下来。明朝崇祯年间养利和太平两州攻打万承州,无非就是为利益发生冲突,为各自的区域布局发生冲突,弱肉强食的旧社会,实力相对较脆弱的万承州固然就是被侵蚀和肢解的对象。好在当时社会环境需要土司存在,为平衡地方势力必须让万承州保住。
万承州或许是广西境内改土归流最晚的土州,民国18年(1929)万承州改为万承县,大岭圩属万宝乡。大岭圩是万承县官府、商人走太平、养利以及太平府、江州的必经之地,军事上固然非常的重要但商业上更加的突出,商贸往来非常的活跃,毫不夸张的说大岭圩是万承县县城驻地万宝乡以外最繁荣的街圩。
上世纪30年代大岭圩从万宝乡独立出来设大岭乡,这是大岭乡首次成为乡镇级单位出现在万承县的地理版图上。大岭圩任何时期对于万承州来说都非常的重要,即便是民国时期的万承县没有军事上的冲突,仍旧是万承县最繁荣的街圩。1949年12月22日万承县全境解放,解放大军就是从养利县的宝新乡入大岭乡得到补给,浩浩荡荡的向县城进发,大岭乡对于万承县的解放起到重大作用。
养利县的宝新乡,万承县的大岭乡,两者历史上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商业上都是竞争者关系。明朝时期就是因为养利州村民到万承州大岭圩赶集经常受到万承州村民欺负,才导致最后太平州跟养利州联合攻打万承州。养利州村民跟大岭圩叫上劲,发誓再也不去大岭赶圩,附近村民便在距离大岭圩两公里开外的地方建宝新圩。大岭圩毕竟是三州结合部最早开圩,商贸相对较繁荣,固然有欺负外来人的底气,这场冲突和恩怨直到清朝末期才算得到缓解。
大岭圩属万承县,宝新圩属养利县,民国时期社会相对较稳定,两圩村民逐步恢复相互赶圩。后来宝新圩改为乡,大岭圩改为乡,看着两者本来就是两个县各有归属,谁能想到解放后再次有交集,而且非常的亲密。解放初期养利县和万承县合并,实在找不出起新县名的办法,就用养利万承联合县来替代。为方便办公,两县就在两个相近的宝新乡和大岭乡各设办事处。
大岭乡和宝新乡也因办事处的原因互访非常的亲密,两县工作组的工作人员脑洞大开,大岭乡宝新乡,用两个乡的一个字组合起来起新县名。大宝县、岭新县都觉得不好听,最后就以大和新,也就是大岭的大和宝新的新组成大新,于是就有后来的大新县。县领导一度想在大岭乡和宝新乡联合起来建设,然后把县治搬迁到这里,不过也只是提议并没有下文。
大岭乡经过几十年的变更,从乡到公社,再从公社变为乡,再后来变为村,现在的大岭圩则是桃城镇管辖下的行政村。大岭圩历史上属万承县万宝乡,万宝乡后来更名龙门乡,大岭乡撤乡并镇时应该并入龙门乡才对,为何并入桃城镇让人难以理解,莫非大岭圩村民想帮县城大腿好走路?上图的大岭村卫生所,要是大岭乡还保留的话应该是大岭卫生院,争气点至少是桃城人民医院大岭分院,变成大岭村卫生所或许就是大岭圩不争气而造成的后果。纯属茶后文,没有太多的历史价值,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