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密码,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人文的温情。《汉中市地名志》作为我市首部权威性、规范化的地名典籍,不仅为地名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让我们得以在字里行间触摸汉中千百年的文化脉络。因此,汉中在路上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摘录《陕西省汉中市地名志》中的珍贵内容与大家分享。
然而,这部典籍虽已足够厚重,却仍装不下汉中大地的全部故事。一个地名,或许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或许镌刻着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又或许暗含着独特的风土人情。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记忆碎片、口口相传的故事、老辈人口中的别样解读,都是地名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深知,唯有汇聚每一位汉中人的力量,才能让这些介绍资料真正丰满起来。
我们诚挚邀请您一起加入这场关于地名的对话。您的一句补充、一段回忆、一个故事,都可能为这片土地增添更生动的注脚。
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区直接补充。您提供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成为还原历史拼图的重要碎片。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让汉中的地名故事代代相传!
古迹、游览地
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位于汉中市城北褒谷口。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褒斜道是我国古代横跨秦岭,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又叫阁道,全长二百五十余公里,起自褒谷口,经留坝县东北,越衙岭山,至郿县西南的斜谷口,故以褒斜二谷得名褒斜道。褒斜道南出褒谷口,穿越七盘山,有一段人工开凿的隧道,历史上称石门。石门内和石门南北的山壁间有汉魏到明清时的石刻百余方,又称摩崖石刻。
历史上的褒斜道,屡塞不恒,屡废屡修,变迁极大。在北魏永平二年(公元五一○年)改道以前,其路线大体贯穿了褒斜二谷,石门为南端的出口。改道以后,褒斜道仍沿褒谷上溯,但不入斜谷而转向通车(今凤县南)至故道(今县南)。再由故道越散关抵陈仓(今宝鸡市东南)。自明代以后,史书上不再有褒斜道的名称了,而代之以 “连云栈”。明清的连云栈,大多由山腰开路,原栈阁多被换为碥子路,这与早期的褒斜道相比,几乎面目全非。
褒斜道南出褒谷口的一段隧道 —— 石门,亦称 “南谷口”,是古褒斜道上的重要遗迹。关于石门的开凿时间,史料记载各异。以《都阁颂》记载:“嘉念高帝(刘邦)之开石门,元功不朽”,当在秦末汉初;以《石门颂》和《都君开通阁道碑》所示,东汉永平四年,汉明帝 “诏书开斜,凿通石门”。东汉永平六年(公元六三年),汉中郡太守都君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至东汉永平九年完工。
石门隧道的走向大体呈南北向,与褒谷谷道平行。其东壁长一十六点五米,西壁长十五米,北道口高三点七五米,宽四点一米,南道口高三点四五米,宽四点二米。整个隧道由南向北逐渐低下,高差三十至五十厘米。隧道内壁无斧凿痕迹,其开凿方法,系以火烧水激或醋激后凿之。清人贾汉复的《栈道歌》中,有 “积薪一炬石为圬,锤凿既加如削腐” 的诗句,即可证实此说。
就现存石门的宽度推知,汉代车辆可在石门内并行而尚有余地(汉代一轨之宽为一点五米)。这如实反映了汉魏时期,古褒斜道上车辚辚、石击击的盛况。
由于石门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向为历代史学家、金石学家、建筑学家、文学家和诗人所重视。因此,围绕石门历代均有不少著录,这些著录多以石刻的形式保存下来,这就是石门石刻的由来。这些石刻原有百余方。在《褒谷古迹辑录》里只列举了四十余方,至于王氏《金石萃编》更是不尽其详了。在石门石刻迁移之前(一九六七年前十),尚可辩认的石刻也有六十一种之多。除褒河东山岸山崖上的 “石虎”(原石毁后为模制)和褒河中的 “玉盆”、“衮雪” 三处之外,余皆分布在石门内和石门以南的两岸上,南北蔓延约三里许,尤以石门内为集中。石门摩崖石刻之多,而其中的 “汉魏十三品”,早于唐宋时期,就负盛名,为历代考古学家、书法家所推崇,誉满全国。“汉魏十三品”,即:“石门” 碑、《都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都郡碑释文》摩崖、《李君表》摩崖、《石门颂》摩崖、《杨淮表纪》摩崖、《玉盆》摩崖、《石虎》摩崖、《衮雪》摩崖、《李苞通阁道》摩崖、《潘宗伯、韩仲元》摩崖、《石门铭》摩崖、《重修山河堰》摩崖。
石门石刻的书法造诣甚佳。自汉魏以来的历代书法,几乎都可见之于石门石刻。这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字发展和书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国家因利用石门所在地的峡谷修建水库,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三年已将石门石刻精选了十七方移至汉中市博物馆内,并复制了石门和古栈道模型,使这批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使用。
古汉台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城内东南隅,汉台街西侧。台高八米,面积约七千余平方米。四周台垣高耸,砌以砖石;攒尖式的大门楼,高顶飞角,甚为古雅。台内楼台亭阁、竹水花卉、碧波池传、古玩珍品,景色十分秀丽,四方游客,络绎不绝。
古汉台相传为汉刘邦为汉王时的部分宫廷遗址,故名。据《史记・高祖本纪》载:汉元年(公元前二○六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述:“汉高帝既克秦,获子婴,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四十一县。帝不悦。丞相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中东……’”。东汉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刻《石门颂》载:“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 刘邦得天下之后,国号曰汉,盖取 “天汉” 之祥,又寓由汉中而奠基之意。汉台之得名,当视为汉室帝业之基。北宋张少愚有 “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 的诗句。“一坯土” 者,即指汉台。
汉台台久历沧桑,物换景移。宋以后,汉台作为汉中府署官员的游乐场所,相继兴修亭台楼榭。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府署东北隅有 “天汉楼”,即今望江楼的初称;明建 “桂荫堂”,即今后院中庭;明弘治中,知府周东在前院开 “镜吾池”,建 “洗心亭”;清于东北隅建 “清华厅”;民国十五年,顾贞观承建 “竹林阁”,并置名碑嵌之于内;清末民国初,建 “东亭”;民国四年重建今 “望江楼”,初名 “九间楼”。汉台东东南有一石鼓,原置府治月台上,故名 “月台苍玉”。相传石鼓为刘邦的上马石。东北偶亭中有一口铜钟,相传为明瑞王朱常浩府中故物。造型美观,铸工精细,钟身铸有 “飞天” 和 “天龙” 图样。
古汉台在近代和现代史上,也有着光荣的历史。一八六三年,太平天国将领梁得才、赖文光等率军西进汉中,驻扎汉台。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中共陕南特委曾在汉台训练干部,召开会议。特委书记、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烈士,曾在东华厅居住。古汉台曾为地下党活动的重要据点之一。
一九五八年,汉台为汉中市博物馆馆址。后经相继复修,面貌更为壮观。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一年期间,因修石门水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的主要部分,凿迁至古汉台内,并仿古建一 “石门十三品陈列馆”,为古汉台增添了新的光彩。
古汉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拜将坛
拜将坛,位于汉中市南环中路南侧。坛高丈余,由南北两蹬土台组成,面积七千八百四十平方米。两台四周均砌以花墙。北台中有一方亭,长三丈多,宽丈余;南台中立一石碑,上书 “汉大将韩信拜将坛”。碑阴刻七绝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据《汉中府志》载:“拜将台在南城下,相传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韩信,江苏淮阴人,出身寒微,少有大志。当秦末大乱,韩信便投奔农民起义军项梁。项梁失败后从属项羽。羽任以 “郎中” 小职。信多次给羽献定国之策,羽均未采用。公元前二○六年,刘邦为汉王,就国汉中。韩信便 “亡楚归汉”,投靠汉王。因未被汉王重用,又愤然离去,后被丞相萧何追回,经肖何苦口推荐,方被刘邦重用,遂 “择良日,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嗣后,刘邦听信计,部署诸将出兵占领 “三秦”,进而挥戈东向,消灭楚军,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
久负盛名的拜将坛,历代屡遭破坏,甚为荒芜。宋将羌尧臣在《送友人宰南郑》一诗中,即有 “苍烟古柏汉高庙,落日荒茆韩信坛” 的描绘。南宋陆游在《山南行》一诗中,也有 “将军坛上冷云低,宰相祠前春日暮” 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拜将坛屡加修葺,逐年绿化,专人保护。一九八四年又由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按照明代将坛原貌予以修复。特别是复修后的碑亭,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使将坛更为雄伟古朴。
拜将坛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饮马池
饮马池,原名 “东湖”。位于汉中城东南隅,面积为六千三百五十八平方米。相传为汉刘邦驻军汉中时的饮马处,故名。现池西砖墙有石刻对联:“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即为此传说的写照。
昔日饮马池每遇夏秋水泛,颇为民患。清嘉庆时,汉中知府严如煜修城得水洞,乃清积潦,并在池周插以竹篱。同时,又在池侧东南城角上,建修一 “三台阁”。台阁倒影,碧波荡漾,景色壮丽。游人漫步登阁,观赏湖中奇景,别有一翻情趣。可惜三台阁于九六八年“文化大革命”中毁于武斗。饮马池古为汉中八景之一。据《汉中府志》纪载,位于东关净明寺的东塔,每当太阳斜射,塔影映入池内,素有“东塔西影”之称,为汉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曾以“阳萧寺塔,飞影入东湖”的诗句,描写了这一迷人的景色。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于一九五三年和一九六四年,先后两次发动众,清理污泥,恢复了池周的砖砌花墙,使饮马池焕然一新。
饮马池现为汉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东塔
东塔,位于汉中市东关净明寺(今东塔小学内)。据《汉中府志》载:“(净明寺)府东门外,明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建,后有砖塔”。一九五三年人民政府修此塔时,在塔顶发现压塔铁狮子一对,上镌“庆元四年(南宋宁宗四年),洋州(今洋县)城西街李子照谨舍”。以此说明南宋时就有塔存在。又据《南郑县志》载:“净明寺古塔,即东湖(饮马池)塔影所照者,不知起于何代。相传(三国)庞德曾养疴于此”。塔的存在由此还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塔呈四方形,为单层多檐式砖塔。塔通高约十五米,原为十三层。因年久失修,最上两层已坍塌。一九五三年复修后为十一层。最下层为方形砖基,高三点三米,长宽四点三七米。塔顶呈园形。其外形与结构,朴素而端庄,具有唐塔特色。远远看去,姿态庄严雄伟,岿然耸立,直插云表。所谓汉中八景之一的“东塔西影”之塔,即指此塔
高耸入云的东塔,不仅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且为四方游人所仰慕。今为陕西而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莲花池
莲花池,位于汉中城东北隅。面积约一万五千七百五十平方米。相传系明瑞王府的花园故址。因当年莲花池岸柳成荫,池水,荷花飘香,故名。据《南郑县志》载:“明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瑞王府于南郑”。天启七年(一六二七年)神宗(朱翊钧)封第五子朱常浩为“瑞王”,就藩南郑。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军汉中,朱常浩闻风逃重庆。后重庆陷,浩被张献忠所系当时的瑞王府包括今北校场、汉中电影院、太古石巷等处。莲花池在府邸范围内。今日莲花池,已建成公园。池中台阁,拱桥飞架,游船笑语,翠绿 环绕,景象一新,游人络绎不绝。
今为汉中市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之一。
明 珠 桥
明珠桥,位于西关西端。桥长十二米,宽五米,高四米。土石结构,为拱形桥。据桥碑记载,明珠桥建于明嘉靖丁未年(公元一五四七年),距今已四百三十余年。现载重汽车尚能疾驰通过。
明珠桥的来历说法有二:其一,据清人著述的《庸庵笔记》载:有一牧童为主人牧牛,于草丛中拾得明珠一颗,红润光洁,大如雀卵,甚为珍爱,携归保藏。后为主人所知,向牧童威逼索取。牧童不舍,吞入腹内,顿觉渴甚,遂奔往渠岸饮水。转瞬之间,化为蛟龙,将其主人庄院冲荡无遗。后人于牧童伏饮处建桥,故你明珠桥;其二,据《南郑县志》载:相传旧有一斗户(古专管量器的人),量米得一珠吞之,遂化为龙,播荡成渠,几为居民害,有神人驱之去,得免。后建桥其上,故名。
明珠桥建于古连云栈的 “北伐” 和 “南栈” 之间(明清时期,由汉中通往关中的道路叫 “北伐”,亦称 “秦栈”;通往四川的道路叫 “南栈”,亦叫 “蜀栈”。总称 “连云栈”)。系南北栈道中的一座桥梁。不仅对沟通南北之间的交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古桥梁建筑史上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昔明珠桥下渠水清澈,岸柳成行,有 “明珠垂柳” 之称,为汉中胜景之一。
虎 头 桥
虎头桥,位于汉中城北门外刘家巷内。因此地早年有一渠,名杨哑堰。渠上建有一桥,桥端有一石虎头,故名虎头桥。据清乾隆编《南郑县志》载:“狮子桥、虎头桥,俱在北门外。虎头桥平地列数石,无沟渠。相传为蜀汉魏延死处”。以此而知,渠和虎头早废,年代无考。现仅存一碑,正中大书 “古虎头桥” 四字。上款书:“汉马岱斩魏延处”,下款书:“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七月重建”。
据《三国志・魏延传》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刘备)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汉中)。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后至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 年),诸葛亮北出谷口,魏延为前锋。是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遗命杨仪、费祎、姜维等统兵,魏延断后,撤兵回汉中。但魏延不服杨仪统率,率所领迳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虎头桥,现为汉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石 马 坡
石马坡,又名石马堰,位于汉中城北门外四里处,相传系三国魏延墓地。原墓前有两匹石马,一匹残失,一匹完整者,于一九七三年移存汉台博物馆。
据《南郑县志》载:“蜀汉南郑侯魏延墓,相传在北门外四里石马堰。有石马立田间,云是墓前故物。延固宿将,有战功,虽末路猖獗,身死族诛,蒋琬原其本意,但欲除杀杨仪,不忍便诛。当日遣送前营,必有以礼收葬之事。石马遗迹,传之故老,未必无因。” 以此而论,蒋琬继诸葛亮为蜀相,念魏延虽晚节不终,但前段有功,以礼收葬,雕石马于墓前,为今石马坡之由来。
天 台 山
天台山,位于汉中城北,至主峰七十里,至山麓约四十里。据《舆地纪胜》载:“天台山在南郑县北四十里。山顶平坦如台,兴元(汉中)坐其岗脉,故云”;《读史方舆纪要》载:“天台山在府西北七十里,顶平如台,郡治记其岗脉”;《汉中府志》载:“天台山县西北七十里,顶平如台,为县治之主山。旧坐山高数十里,中岩有飞泉数百尺,下为深潭,号佛子潭。前巍然高耸者为金炉峰。西有蜡烛峰,峰下有洞,深不知底。止石磊磊层积,如碑凌空,谓之石碑口。土脉坟起,如星罗列,谓之七公堆。皆山中奇胜”;《南郑县志》载:“县北五十里,巍然耸立,较平地高约十余里,曰天台山。顶平如台,故名。
殿岩左有神泉,俗名老龙泉,用之不竭;岩右有银矿;侧有蜡烛台,孤峰千丈,形如刀削;前有金炉山,峭壁险绝;其下有呼吸泉,流灌武乡;山中夜雨朝晴,其云气时现太极象,皆奇胜也。” 号称汉中八景之一的 “天台夜雨”,即此而言。
天台山顶有天台寺。据《汉中府志》载:“天台寺,府北七十里天台山上。明万历甲寅年(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一六一五年)修建”。寺的主殿供有唐代名医孙思邈,故名 “药王殿”。药王殿周围,尚有偏殿几处,约有房二十余间。药王殿前有六通大碑,形制如一,系明清时立。一九六六年 “文化大革命” 中破 “四旧” 时,被拉倒跌断。最东一通碑阴,画有一株梅花,系明代大书画家谭公鼎(城固人)于清康熙七年(公元一六六八年)所画。
天台山自古即为游览胜地。每逢农历六月为汉中数县善男信女朝拜之时。每日香客云集,游人如织,蔚为大观。
天台山于一九三三年为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开展革命斗争的根据地,组织周围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多次打退敌三十八军李维敏营的疯狂进攻,药王殿为前哨指挥所。
哑 姑 山
哑姑山,位于汉中市北约四十里。山上有庙,名曰 “宝峰寺”。据《汉中府志》载:“宝峰寺府北四十里,元至正年间创建,本朝(清朝)顺治六年重修”。宝峰寺为供奉哑姑仙的祠庙。有关哑姑仙的传说,据《汉中府志》和《褒城县志》载:“哑姑仙,褒城人,嘉靖时,第居马道北仙人沟中。头秃口不能语,习于绩,纺得钱常贮于箧。忽一日,语其嫂曰:‘为我剃头’。嫂从之,头剃而鬓髯(rán) 浑然生矣。向夕超升,到绝顶南郑宝峰寺石崖跌坐而化。士人侦知之,护以金泥,覆以梵宇。岁二月十五日,远近男妇拈香络绎不断。闻妆塑时,原齿三十六,肋骨二十有六,其异人如此。”
今日哑姑山,朝拜者仍似往昔,为游览胜地。
孤 山
孤山,位于汉中市城西,梧凤乡境内,汉江北岸。为一小山丘。隔汉江与梁山对峙。高约二十余米,顶峰面积一万平方米。原建有孤山寺,十九间房舍。一九六六年 “文化大革命” 中拆毁。据《汉中府志》、《褒城县志》记载,孤山寺建于明洪武八年,在汉、褒二水间。因其孤峰高耸于开阔平地之中,故名。
孤山大桥,飞架山前汉江之上。通公共汽车,交通方便。
莲花池公园
位于北大街中段东侧。一九八二年筹建。占地面积二万七千九百七十二平方米。莲花池水面约占一半。池中建有步云桥、九曲桥、湖心亭。终日池水荡漾,游船不断,歌声笑语,热闹非凡。池畔建有儿童乐园,设登月火箭、电子玩具、大型游艺架等十多种活动项目。
相传,公园为明瑞王府花园故址,莲花池为园中之湖。
地下文化宫
位于北大街中段西侧。一九八二年建成。以原人防主干道工事为主。南接市体委人防工事,北与市五中人防工事相连。建筑面积二千二百平方米。东进口处设有宫殿式门厅建筑。室内装饰富丽堂皇,有照明、通风、滤毒、厕所等设施。有各种文娱活动厅十二间。主要活动项目有茶座评书、蒙面击锣、套圈、孔雀开屏、熊猫弹琴、过三关、弹子游戏、电子枪、遥控汽车、转彩、射击、射箭等十七八种。隶属市人防办领导。
山阳寺和骆驼坪
山阳寺,古名三羊寺和三阳寺。位于张寨乡政府驻地北约一公里。为一寺庙,呈四合院建筑。原有庙房十二间,占地三亩。一九六二年拆除。
山阳寺北约数里有一骆驼坪,均系古褒国故址。据《褒城县志》载:“县东三羊寺,为迎春东郊(古褒国故址),一曰三阳寺”。又据《汉中府志》载:古褒国 “在县(即原褒城县)东三里骆驼坪,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
来源:《陕西省汉中市地名志》 汉中在路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