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的两个优点可以说是全球皆知:一个是“豪爽大方”,只要是好处,不管是谁的都是韩国的;另一个就是“绝不内耗”,不管出了什么问题,不是被陷害就是别人做的。
随着不少旅行博主避雷了韩国乡村一日游,和泡菜版的满汉全席后,前往韩国的中国游客也大量的减少。
可即便如此,一直称被中国游客破坏的景区依旧满地的垃圾,面对如此打脸的一幕不少韩国景区坐不住了,直接把锅甩给了日本人。
一遇问题就到处甩锅,韩国“不内耗”的性格到底是咋养成的?承认自己的景区管理不到位,就这么难吗?
垃圾堆的原罪总是中国游客?
多年来,每当提起韩国景区的脏乱问题,总有一群人会将矛头直指中国游客。
各种报道铺天盖地:中国人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不守规矩。
这种指责,在韩国媒体和网络空间里,几乎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论调。
尤其在一些著名景点,甚至出现了专门用中文书写的警示牌,大意就是请中国游客自重,别再乱扔垃圾。
这种声音经由媒体反复传播,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仿佛韩国环境问题的症结就全在中国游客身上。
在许多人心目中,仿佛外国旅游地的干净与否,就是游客“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
而韩国景区的问题,似乎成了中国游客“拖后腿”的铁证,不少国人因此感到面上无光,也跟着批评自家同胞。
紧接着国际旅行模式经历调整,前往韩国的中国游客数量锐减,那种人山人海的景象不复存在。
按理说,如果之前的脏乱果真主要怪中国游客,那么现在环境总该大幅改观了吧?
然而从热门的海云台海滩到其他知名景点,垃圾遍地的情形依旧普遍。
清洁人员即便连轴转,面对的废弃物依然是惊人的海量。
与此同时,曾经抱怨中国游客太多的韩国旅游业,开始切切实实感受到阵阵寒意。
那些习惯了中国游客庞大消费力的商家和从业者,在萧条面前不得不怀念起曾被他们嫌弃的“财神爷”。
这回轮到日本游客背锅了?
面对这种与预期严重脱节的现实,韩国社会内部的一些讨论焦点开始悄然转移。
既然中国游客走了问题还在,那新的“替罪羊”必须出现,这回被指责的对象变成了日本游客。
一些韩国网友和媒体上开始出现这样的声音,声称是日本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导致了当下的垃圾问题。
这操作看起来有些眼熟,似乎是许多国家面对自身困境时,习惯性寻找外部原因、将责任“甩出去”的通病。
但稍微动脑想一想,这种指责就站不住脚。
当前去韩国的日本游客数量,根本无法与当年中国游客高峰期的规模相提并论。
即使有不文明行为,也不可能凭空制造出同等体量的垃圾,达到之前那种触目惊心的程度。
这种缺乏事实依据的指责,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或是为了竭力回避某个更深层次、更难堪问题的本能反应。
当一个借口失效时,那就赶紧再造一个,哪怕逻辑上漏洞百出,只要能暂时缓解内部的追问就好。
那么真正触及韩国垃圾问题根源,到底是什么其实大家早就心照不宣。
韩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大清湖、忠州湖,近年来就曾多次曝出令人震惊的画面。
每逢暴雨过后,这些本应清澈的湖面,就会被厚厚一层漂浮物覆盖。
里面除了树枝等自然物,更有大量塑料瓶、泡沫板、生活杂物等。
这些分明是源自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垃圾,随着水流汇集而来。
习惯性甩锅逃避比垃圾更碍眼
所有大量的废弃物并非只产生于人潮汹涌的旅游景区,它们是在韩国城乡环境里普遍存在。
它们经由河流、溪流等各种水道,最终汇集到了显眼的地点,包括那些旅游热点周边。
这有力地暗示,问题的核心恐怕不在于某国游客有没有乱扔几件垃圾。
而在于韩国自身的垃圾收集、处理、分类以及更广泛的环境管理体系。
是否存在结构性的脆弱和缺陷,无法有效阻断和清理这些本地产生的废弃物。
这种现象,也折射出韩国了在面对某些难题时的懦弱。
一方面渴望拥抱旅游业带来的财源,欢迎八方游客消费。
另一方面,又似乎不愿意或没准备好完全消化旅游业扩张带来的环境和管理压力。
一旦问题暴露,最本能、最省力的方法就是把责任往外推,赶紧找个替罪羊来顶包。
无论是之前的中国游客,还是如今的日本游客,不过是被指责的“外人”,承担了不属于他们的全部责任。
这种对外归因而非对内自省的态度,有效地转移了视线,掩盖了真正需要刮骨疗毒的国内管理体系和社会习惯问题。
少数清醒的声音,指出这种丑化和攻击客人的行为,可能比游客乱扔几件垃圾本身更糟糕。
因为它破坏的是信任,失去的是长远发展的根基。
不过不管怎样,垃圾都不会凭空消失,而它的绝大多数,往往来自离你最近的地方。
信息来源:
【1】世界见闻录2025-04-06《日本游客素质到底咋样,啥时候才能不甩锅?》
【2】环球网2017-01-19《韩国对中国游客发出“新抱怨”:购物后像蛇蜕皮般丢弃旧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