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武氏祠,半部汉代史。济宁嘉祥武氏祠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现存有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以及汉画像石群。
武氏祠(武氏墓群石刻)位于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原是东汉末年嘉祥仕宦世家武氏的一处祠堂,文物本体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全石结构、石刻画像,雕刻精巧、取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清乾隆时期黄易等人进行了清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据石阙铭文及古文献记载,武氏墓群石刻共涉及11位墓主人。武氏家族累世为官,官至千石。武梁祠是武氏墓群石刻中唯一可以较为完整复原的祠堂,为武氏家族成员之一武梁(78-151年)而建,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祠内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40余则有关远古帝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的画像:有从伏羲至夏商的古代帝王;有蔺相如、荆轲等忠臣义士的故事;有闵子骞、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事迹。人物故事图像配以榜题,图文互证,可谓“《史记》列传式”的形象记录。这里还有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1961年,武氏祠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敦煌莫高窟等一同列入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其重要地位。
博物馆内展陈
嘉祥县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讲解员张寒介绍,在艺术手法上,武氏祠堂和石阙画面多采用减地平面阴线刻技法,部分细部施以阴线刻,雕刻技艺高超。画面分层分格、布局精巧,自上而下依次为天界神仙异兽、历史人物、社会生活图像,各层之间以卷云纹、双菱纹、垂幛纹等组合花纹带或横栏相隔。
1913年,鲁迅接触到山东汉画像石拓片后,展现出浓厚的兴趣。1923年出版的《桃色的云》,其封面装饰就是选取了武梁祠石刻中的云纹图案,体现了他对汉画像艺术的喜爱。
如今,武氏祠很多作品已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比如,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塑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图像、高校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插图等,皆源出此处。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朱卫华表示,随着人们对汉文化越来越感兴趣,计划将博物馆打造成全国的汉文化学术高地、汉文化体验基地,并进行文创产品研发。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