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离开泉州市市区。上午8点抵洛阳桥景区停车场(收费)。沿桥南路步行,经过中亭禅寺,至洛阳桥南端。
中亭禅寺简约之极,不是门上有“中亭禅寺”的匾额,隔玻璃门看到有金光闪闪的佛塑像,颠覆了通常对佛家寺院的认知。从门前简介获悉,现在每月举行敬勤佛活动,每周有老师讲“法华经”,弘扬有关洛阳桥的佛文化。
驻足桥南端,北望,一座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北接泉州市境内台商投资区及洛江区的蔡襄路、昭阳路、江城路交汇口。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
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在万安桥(洛阳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故名。宋皇祐五年(1053年),洛阳桥始建,宋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六年之久;石桥历经沧桑,多次毁、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泉州的洛阳桥) 之一。
跨上石桥,南端两侧有石塔:左侧为三层六角楼阁密宗塔,右侧为宋代古佛塔。
漫步在长条厚石板铺就的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条石板。桥面左右翼以石雕望柱、扶栏。当年重达数吨的大石板如何架到桥石墩上,有记载:采用“浮运架梁”,即利用潮涨船高的规律,先后将一条条大石板浮运横架在桥石墩梁上而成。
桥下有45座端部尖呈船又形、宽过桥面的石墩。
洛阳桥址位于江海汇合处,潮狂水急,江底为滩涂淤泥,桥基屡被冲垮。,近千年前的建桥工匠首创了先进的建桥技艺——“筏形基础”,即先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形成矮石堤,然后用长条石交错垒砌成两头尖船形桥基桥墩,有效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前行,桥两侧有石亭,内有宋代石将军立式圆雕像。
行至中亭岛,岛边有围栏。高大榕树下有一座挂“天下第一桥”匾额的祠堂,供游客入内参观,堂内有建桥历史介绍及有关珍贵文物。
祠堂左侧有碑亭,内竖立刻有求雨之意的“西川甘露”大字石碑。
祠堂右侧有摩崖石刻“万古安澜”、“万安桥”,十余方历代石刻碑林立其间,还有醒目的洛阳桥标识牌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洛阳桥标识牌右侧有一座古老的残缺的阿育王塔,塔刹没有了,塔身上的佛像和托塔力士石雕风化严重。
祠堂后空地处立有一尊观音菩萨雕像。菩萨手持净瓶口朝下,寓意向人间赐福和施恩。
菩萨雕像另一侧,还有一组三人雕像,居中者为上帝公,手持剑、脚踏龟蛇。上帝公 ,又名玄天上帝、真武大帝、荡魔天尊、北帝、黑帝等 ,闽南民间多称之为上帝公。在宋朝时,玄天上帝被人格化,成为披发跣足,手持北斗七星剑,足摄龟蛇的神灵形象。上帝公信仰既是道教信仰,也是一种民间信仰。在闽南地区,上帝公的信仰非常普遍,几乎每个社区都有上帝公庙。
上帝公两侧为印童和剑童,通常被称为“掌印童子”和“侍剑童子”。在道教中,这些侍童通常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和象征意义。掌印童子负责保管和使用法印,而侍剑童子则负责保管和使用宝剑。
中亭岛右侧立有明万历年间增建的4、5米高的镇风塔,以求平安无事。塔北面是宋代的陀罗尼经幢式石塔。
继续前行,在靠近洛阳桥北端位置,有一座月光菩萨塔。月光菩萨塔是一座宝箧印经式石塔(北宋),3.5米,双层须弥座,第二层每面四个佛龛,内刻佛像,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南北两侧刻有佛教偈语,东面为梵语,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塔顶。
接近洛阳桥的北端桥头了,两侧有两座石亭和两座五层八角楼阁石塔。桥头广场耸立一尊高大的蔡襄石雕像。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省仙游县人 。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并修建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它被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
原路返回。洛阳江两侧滩涂中停靠许多渔船。扶栏俯视,尖尖的桥墩石缀满白色蛎房痕迹。为了巩固基石,古代工匠首创了“养蛎固基”建桥技艺,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利用牡蛎附着石头的胶合作用将桥基石和桥墩石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
漫游洛阳桥,感受到古代建桥时展现的先进技艺,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漳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在建成洛阳桥这座跨海大桥之时,欧洲尚无跨海石桥,甚至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欧洲都没有出现过跨海石桥。现今欧洲现存最古老的跨河长石桥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维琪奥桥,又称老桥,建成于1345年,比洛阳桥整整晚了286年。洛阳桥,为你点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