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街是新都老县城西门城墙外向西延伸的一条小街,由于在明清朝代,西门是成都向川北方向的州、府、县传递文书的必经之路,所以当年杨升庵高中状元的消息就是从此传递进新都县城的,人们就将这条小街取名状元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状元街头的路牌。)
最早的状元街不长,距离西门城墙洞口不到400米,一进街口,就能望见西门城楼上“挹锦门”三个大字。尽管状元街不长,但那个时候从县城上成都都得由西门而出,走状元街经瓦店子,渡毗河到三河场,登红苕坡达成都驷马桥。从西门方向进新都县城也须得经过状元街,这就使得小小的状元街变得有些热闹了。
(市民从状元街走过。)
在状元街口,还有一条小河,常年清清的河水不断,许多从西门入城的人都会在这个小河边歇息逗留。抬轿的、抬滑竿的、推鸡公车的脚夫们会在这里用河水打湿帕子抹抹汗水,洗洗脚,把在外面舍不得穿的鞋子穿上,准备进城了;挑菜的菜农们也会在这里再整理一下蔬菜,也会洗洗脚,把别在腰间的草鞋穿上,准备进城了;要去县城做生意的客商,也会在这里歇息逗留,一来解解路途的疲乏,二来打整打整鞋上的灰尘,准备进城了。这么一来,大家就戏称这条小河为洗脚河了,名字虽然俗气,但也形象贴切。
(状元街口的状元坊。)
1956年,新都为了城区发展拆除了老城墙,状元街随着城市的建设逐渐开始向两头扩展,大家现在看到的状元街一头向接至西街,一头接至西环路。
(1983年修建的天元供销社。)
状元街是县城的街道,当年县城外西的天元乡政府驻地没有场镇,而且距离状元街不远,所以天元供销社、天元信用社都建在了状元街上,状元街上大的单位还有以前的税务局、自来水公司等。
(上世纪80年代的天元储蓄所。)
状元街曾经建有一座“明代状元杨升庵故里”的石牌坊,年久失修垮掉了。清光绪年间,孙培元任新都知县时重新修建了牌坊,上刻“状元杨升庵故里”。后来,这座牌坊也在不断的城市改造建设拆除了。现在立在西环路与状元街口交汇小广场的“状元坊”是近年改造状元街修建的,由四大立柱构成,正中上方石板两面以浮雕手法刻绘内容是杨状元的故事,石柱上分别撰有四副对联。不远处,杨升庵的金色铜塑座像栩栩如生,状元的目光透过状元坊望向远方。
(小广场上状元杨升庵的坐像。)
弥陀寺也是状元街上的老建筑,相传始建于明朝初年,该寺原名“灵官庙”,1984年更名为“阎光寺”,1986年起名为“弥陀寺”。但弥陀寺也历经变迁,建筑物多数毁损,新中国成立时仅存三圣殿和几间平房。2022年经过改造也焕然一新。
(整修后的弥陀寺。)
上世纪90年代,状元街的小火锅在新都餐饮界红极一时。当时许多铺面还是老瓦房,桌子都是小方桌、板凳也是矮板凳,火锅的汤底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基本上都是麻辣的老油锅。晚上一到饭点,“过把瘾”、“昌达”、“巴倒烫”几家一看名字就很有烟火味的小店都坐得满满当当的,迟来的还得在旁边等位子,整条街都弥漫着火锅香。那个时候就是自助取菜了,毛肚、鸭肠、黄喉等各类荤菜和土豆、贡菜、莴笋等各类素菜都按照价格用不同的盘、碗装好放在架子上,由顾客自行选取,吃完后老板数盘、碗收钱。也有的店是是以多少钱一客算账的,菜肴品种丰富、消费经济实惠,深得食客们追捧。这样火爆的场景一直延续到2000年左右状元街老旧瓦房的改造,许多商家都搬到其它地方营业了,或变换了经营项目了。
(状元街的美食。 摄影/白桂祥 )
说到以前状元街的美食还是比较多的,刁鸭子、魏蹄花、对又来餐馆、状元米线......但好些店因为各种原因现在都没有开了。状元街上美食还有两家老店一直开到现在。一家是“三姐妹串串”,老板是资格的三姐妹,从1988年的街边小摊摊儿开到现在的两间铺面,三姐妹从没有分开过,都是一起照料着小店,保证了老味道。她们家的麻辣牛肉、麻辣排骨让好多食客从少年吃到了中年,从青年吃到了老年。另外一家不说大家都晓得,就是老自来水公司对面的“曾锅盔”了,这家开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店,它的特色是锅盔夹蒸碗碗牛肉,还可以夹蒸碗碗肥肠、夹凉拌的素菜,只是锅盔的吃法就有20多种。
(锅盔是市民喜爱的一种方便美食。 摄影/白桂祥)
许多爱书人熟悉的勤为径书店也是上世纪90年代在状元街创立的,老板贺晓华很清楚记得书店开业时间是1996年9月11日,店名“勤为径书店”是她老公用毛笔在旧门板上书写的。2020年4月8日因为疫情书店关闭了,但贺晓华每个周末都会在西街万家福超市旁摆上书摊,为爱书的老朋友们,也为自己的一种情怀坚守着。
(勤为径书店最早的店址。晓华提供)
现在洗脚河早已消失了,这个名字也渐渐被人遗忘,从洗脚河进入的状元街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些变化中,老县城也在一点点长大,只给老街坊们留存下了街巷记忆。
(状元街的店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