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7岁的北京导游老姚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游客解读故宫屋脊上的“骑凤仙人”时,他不仅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文明对话的摆渡者。在“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的背景下,中国入境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外语导游群体正悄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关键节点。
老姚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入境游市场的结构性变迁。2002年刚入行时,他更像是“行走的翻译器”,主要解决语言障碍问题。彼时的外国游客多聚焦于长城、故宫等标志性景点,需求停留在“知道这是什么”。而今,游客的提问已变成“为什么屋瓦是黄色的”“石狮子为什么左雄右雌”等。可见,外国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旅游”,而是渴望理解景物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对导游提出了新的要求——完成从语言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为了让外国游客理解故宫的建筑文化,老姚阅读了大量历史资料和书籍,积累了8万多字的讲解内容。这份努力获得了回报。老姚最近的收入几乎是之前的三倍。
然而,“老姚们”收入大涨的背后,是优秀外语导游人才短缺的现实。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6万名持证导游中外语导游仅占8.4%,小语种导游更是稀缺资源。这种结构性短缺造成了双重困境:一方面,大量外国游客因缺乏深度讲解而陷入“文化误读”;另一方面,优质导游在超负荷工作下难以保证服务质量。
外语导游人才短缺的深层原因在于人才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当前导游培训内容仍侧重于语言技能和景点知识,对跨文化传播理论、新媒体运营等知识和技能涉及有限。然而,市场已经证明,传统讲解模式难以满足外国游客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交媒介时代碎片化、即时化的传播特点。
破解外语导游人才短缺困局,培养出更多“文化摆渡人”,还需要系统发力。其一,完善外语导游人才培训体系,通过构建“知识更新+实践赋能+认证引导”的三维培养机制,推动外语导游向文化传播使者转型升级。比如,重构课程体系,增设跨文化传播学、新媒体营销、短视频创作等模块;推行“双师制”教学,引入文旅博主、海外文化使者等实战导师,建立案例库开展沉浸式教学;改革资格认证机制,将新媒体运营、跨文化沟通纳入考核指标,建立动态能力评估体系。其二,相关部门加强支持。比如,对俄语、阿拉伯语等紧缺语种导游实施“培训即认证”特殊通道;将导游纳入“文化出口重点人才”序列,给予跨境直播、知识付费等新业态税收优惠。其三,探索灵活的市场机制,增强外语导游行业的人才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比如,对于老姚这样的资深导游,可以考虑将其知识资产转化为付费课程或智库服务,在提升收入的同时实现经验传承。
唯有当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传播技能在导游身上实现“三位一体”,当政策红利、市场机制、教育体系形成共振,中国故事的讲述才能真正突破“他者凝视”,在世界的聚光灯下绽放文明的原生魅力。
来源:福建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