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为声音宏大的歌,它是侗族多声部歌曲的一种,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整理、编辑,并以侗族大歌为媒,坚持文化引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黔合作,用文化演绎佛黔两地经济融合发展、人文交流互动的精彩篇章,推动了全县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研究员侗学专家邓敏文整翻阅《侗族大歌集成》,据了解,《侗族大歌集成》书籍是在东西部进一步深入协作下出资编创的,并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携手一批侗学专家实施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项目,通过多年的调研走访,录音录像、整理成册,如今,该书已整理出版了10卷。
据悉,侗族大歌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侗族同胞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编创而成的一种古老音乐,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近年来,我县以侗族大歌为媒,积极推动东西部协作纵深发展,进一步扩大侗族大歌的影响力。
2023年6月10日,黔东南州与佛山市文旅局签订了《“佛黔一家亲 携手幸福行”2023年文化旅游合作协议》,2024年2月7日,黎平与禅城签订了《“黎平·禅城”东西部协作文化振兴合作协议》,为两地文化协作指明了路径。
2023年禅城元宵佳节,黎平县知名网红“侗家七仙女”亮相岭南,靓丽的侗族服饰以及动人的侗族大歌,惊艳活动现场,在禅城区刮起一场民族文化“旋风”。2024年2月5日至9日,黎平受邀参加“2024年禅城区文华迎春花市嘉年华”活动,黎平派出演出团队80余人,禅黎两地共同举办龙年春晚,吸引到场观众近30万人,线上曝光量达1.2亿次。2024年2月24日,黎平县组织文化团队参加佛山市一年一度的“行通济”大型民俗文化活动,黎平非遗巡游成为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2023年4月20日,肇兴侗寨举办一年一度的“谷雨”节,禅城区派出醒狮表演队,跨越山海,将高桩舞狮带到节日现场,高超的技艺,欢快的鼓点,吸引了上万人围观,让侗乡人民感受到岭南文化魅力。2023年6月10日,贵州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在黎平县肇兴景区举办,佛山市佛山十番、八音锣鼓、粤剧等非遗项目与黔东南州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戏等非遗项目同台演出,现场叫好声不断,赢得当地群众阵阵喝彩。2024黎平·中国侗年期间,佛山市禅城区受邀派出了醒狮非遗团队参与演出,现场侗族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交融,进一步加深了两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通过民族文化展示进一步地提高黎平的美誉度,走出去也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近几年,我县和佛山的文化交流非常的频繁,比如侗年、谷雨节等等,佛山的醒狮、越剧也都到我县进行文化交流,两地的文化就更好地交融交合。”黎平县侗族文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钟声丽介绍道。
一场场活动,一次次交流,增进了禅黎两地的情谊。在互相分享文化成果的同时,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两地市民从游客变成了家人。在《佛山市民免门票游览黔东南旅游景点》等政策措施推动下,仅肇兴景区游客年接待量由原来的40万人次一跃突破100万人次。
通过两地文化的精彩碰撞和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创了文化振兴的新局面,探索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共同谱写了禅城与黎平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据统计,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6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1.44乙元。其中,肇兴景区国庆假日期间接待游客102.74万人次,同比增长63.36%,实现三位数增长,两地文化演绎,进一步推动禅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
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说道。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唱响侗族大歌文化品牌,发展侗族大歌演绎,打造艺游的国家级示范区,从而推动旅游高质量的发展。”
通讯员 姚强 林艳青
编辑 王文菊
审核 杨理显 吴思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