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荒漠中的古老岩画,死一般沉寂的骷髅海岸,生机勃勃的海豹角
行程示意图(颓废方丹-骷髅海岸-海豹角-鲸湾港):506公里,行车约8小时。
时间:2024年6月6日
人数:9+1 形式:参团。
今天要去纳米比亚西部著名的红沙漠北门户-鲸湾港,从我们的住地过去,通常走D2612经乌伊斯上C35,再到海岸公路C34,这样大约370公里,但我们选择了一条绕远的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走骷髅海岸国家公园,并顺道看海豹十字角。
在颓废方丹住的这家酒店虽然身处荒野,周围都是石头居多的山体,几乎看不到植被,但还蛮有度假氛围的。
草皮式的斜顶屋,估计也是从当地民居演变而来。我们的房间就在这屋檐下,门前还种出了几株草,但地上仍然是灰溜溜的。
如果能在这里再住上一晚,到附近的山上走走,感受一下这里的荒野与宁静,恐怕也是值得的。
周围的山并不高,上面满是大块的岩石,能看到几只体型很大鸟在上面飞来飞去。
今天的行程依然漫长,吃完早餐,退房后把行李装上车,就直奔颓废方丹岩画而去,大约15分钟车程。这是纳米比亚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地。
在景区门口买完票,两个当地向导带着我们往里走,上面这张图片是当时一个德国农场主房子的废墟,也成了颓废方丹遗址的一部分。
这个人叫戴维·莱文,20世纪40年代来到这里,建了一个农场,他在尝试挖掘水井时,发现了这一地区水源匮乏且不稳定,导致生活极为艰难。
他因此将这个地方称为“Twyfelfontein”,意为“令人怀疑的泉水”,“颓废方丹”名字正是它的英译,可见这里生存环境的恶劣。
戴维·莱文在开发农场时,注意到周围的岩石上有许多雕刻。他并未意识到这些岩画的巨大历史价值。后来,随着研究者的到来,这些岩画才被正式记录并获得外界的关注。
向导在前面走着,保护比较原始,小径都是原来的人踩出来的。
颓废方丹岩画:是南部非洲最大的岩画遗址之一,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内超过2000幅岩画雕刻于砂岩表面,距今约2000至6000年,主要由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创作,描绘了狩猎场景、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
是由布须曼人的祖先所刻画的,这些祖先是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以与环境和谐共生而闻名。
可供参观的区域并不大,从景区门口往里走大约10分,看到前面那所破房子,再往里走约5分钟,出现了第一幅岩石画作。
路不是很好走,虽然有几处也修建了铁栏杆和小的观景平台,但路面并没有铺任何台阶。
郑老师带了一根拐杖,非常明智。
岩画并非都来自同一个年代,它们的创作时间跨度很大,主要集中在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约2000至6000年前。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早期岩画(距今约4000至6000年):主要描绘野生动物和狩猎场景,可能与狩猎仪式或精神信仰有关。
后期岩画(距今约2000年):出现了一些人类活动和牲畜的描绘,反映了从狩猎采集向牧业经济的过渡。
我们看到的并不多,也不知道哪些是早期的,哪些是晚期的。
用时大约50分钟,回到景区出口处,那里有一个小型游客中心,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还有一个小卖部。
开始正式长途跋涉了,去骷髅海岸国家公园,我们得沿着C39号公路,走一段昨天从奥普沃下来时的回头路(69公里);从Bergsig一路向西。
这一路上很少能看到其它车辆。地形以山地沙漠为主,都是土路,加之我们的车比较大,显得有些颠簸。
有几段开阔的路段,不远处是金字塔形的山体,沙丘成圈状弧线,除了少有的金合欢树和茅草垛子,别无其它,总体还是很让人很惊喜的。
偶尔能过来一辆越野车,我们这样的巴士是肯定不会再有的。沿途几乎没有看到村庄,极个别地方少有的破败房屋,早已没有人居住。
大约两个半小时后,来到了骷髅海岸国家公园的售票处;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村落,有几栋散落的茅草房,也不知道他们靠什么为生。
一个大大骷髅挂在公园门口,下面用英文写着:骷髅海岸国家公园,看上去和别的地方还真点不一样,明确的提示我们,这里曾经是死亡之地。
地上也摆放着当地的一些小石头,是向路人出售的。只有在这里,才看到几个人,有两个打扮很像辛巴族的红泥人,过来示意可以和她们拍照,但是一看就是要收费的,大家都婉拒了。
再开30分钟,终于来到了大西洋岸边。也就是骷髅海岸国家公园的核心区;这时已经是12:30,今天的午餐时间又得延后了。只好提示大家先用零食垫补垫补。
骷髅海岸绵延约500公里,因其荒凉的风景、极端的自然条件以及令人震撼的历史而闻名。
为什么这里要被命名为骷髅海岸?
由来如下:
- 船只残骸:这里有散布在海岸线上的众多船只残骸。这片海域因
其频繁的大雾、强劲的洋流和暗礁,曾是海上航行的噩梦。许多船只在此触礁搁浅,而幸存的水手也难以在险恶的沙漠环境中生存。
- 动物骸骨:海岸线的内陆部分是纳米布沙漠,资源极度匮乏。许
多动物,包括鲸鱼、海豹和陆地生物的骸骨常见于沙漠和海滩上,进一步强化了“骷髅海岸”这个名字的象征意义。
- 土著传说:当地土著居民认为这里是一片“被诅咒的土地”,难以
生存的环境与残酷的自然条件使得它在历史上有着令人畏惧的名声。
当天天气晴朗,海水击起很高的浪花,但看不出格外有多凶险;期待中能看到被海水吞噬的船只残骸也迟迟不出现。但司机说前面一定会有的。
路上的车依然很少,接下来还有220公里的无人区,只有到了亨蒂斯拜小镇才能吃饭。
左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右边是波涛汹涌大西洋,沙漠里偶尔能看到矿井遗址和少许废弃的探矿设备,这和纳米比亚20世纪初的采金历史有关。
当时吸引了一些冒险家和欧洲殖民前来,他们对骷髅海岸地区以及更远的纳米布沙漠展开了矿产资源的勘探,其中包括金矿、钻石和其他矿物。
由于骷髅海岸的自然条件过于极端,采矿活动很快变得不具经济可行性。后来采矿活动中逐渐转向更有价值和更易开采南部地区。
在往南走大约100公里,导游说:由于这里海岸线从沙漠到海洋的过渡,海水较深,鱼类能在靠近岸边的地方觅食和栖息,使岸边钓鱼特别容易;这一带海钓体验非常发达,偶尔也却实能看到载着钓鱼装备的车辆开向海边。
再行50公里,终于在海边看到一处小商店,我赶紧进去给大家每人买了一份类似巧克力的糖果。
2:40,我们来到了克罗斯角海豹栖息地,本想着能不能先吃午餐再参观;但这一路根本就没有餐厅。
购票进入海豹栖息地,一路的沉寂被成千上万的海豹尖叫声打破,一下变得格外有生机起来。
这里俗称海豹角十字角(Cape Cross),是一个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历史地标。以其壮观的海豹聚居地而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南非毛皮海豹栖息地之一。是要在繁殖季节(每年的11至12月),这里聚集多达十万只以上的海豹。
我们行走在专门修建的木栈道上,近距离观察海豹:打斗以及在海浪中嬉戏、沙地上行走的憨厚可爱。
它们对人并没有特别的攻击性,但入口处有个提示牌:要和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安静,不能投喂和触摸它们的身体,如果发现海豹要攻击你,注视着它们向后退,但不能转身逃跑。
团友们在这里沸腾了起来,久久不肯离去。
海豹发出浓郁的身体气味,夹杂着海水的咸味,并不好闻,但丝毫不影响大家在这里逗留的兴致。
时间已经不早了,本来这个保护区有一家餐厅,但是没开。只好继续赶路。
海豹们似乎对我们的到来有点不舍,有的都快要爬到我们的车上去了。
下午4:00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一个还有些热闹的小镇(亨蒂斯拜)的餐厅,店里有些小清新,老板是德国裔。
这时想起来有点后怕,将近300多公里的无人区,要是我们的车抛锚了可就麻烦了,这一路下来,连手机信号都没有。
建议大家如果走这一段路,一定要提前检查车况,并备上充足的水和食物。
地接社找了好多司机,大家都不愿意跑,只有我们这个司机胆子还算大。
前台有冰淇淋,给大家每人额外要了一份。
透过餐厅四周的大玻璃,能看到外面有不少绿色,这都是海水淡化后进行的人工种植。
每人上来一碗白开水,里面放着一片柠檬,还以为是喝的,但感觉又有点不像,问服务员才得知是用来清洁手指的,俗称”手指碗“。
据说手指碗最早出现在阿拉伯和欧洲的贵族餐桌上,特别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进餐方式更常用手指,尤其在用餐后清理油腻的手。柠檬的使用是为了去除食物的异味(例如海鲜、油脂)并保持清新。
这座小城以钓鱼闻名,得益于大西洋沿岸丰富的鱼类资源。离小镇不远处有一座海水淡化处理工厂,沿途能看到水渠管道。
按原行程晚餐应该是在斯瓦科普蒙德的一家海边餐厅,离这里仅1小时车程,看来晚餐得调整了。但是导游说晚餐已经订好了,因为是一家百年老餐厅,位子紧,已经交了订金。
但我问了一下订金金额,还能承受,经过和旅行社商量,果断取消了斯瓦科普蒙德的晚餐,等回到鲸湾港入住酒店以后,再另行安排,大家都同意。
当我们到达斯瓦科普蒙德时,太阳已经快要落下海面,我们来到Jetty bridge(一座伸向海面的栈桥)拍了日落。导游说原订的餐厅就在这座桥的桥头上。
拍完照再往南40分钟。来到了鲸湾港:鲸湾港的名字来源于大量鲸鱼曾在这里聚集。
入住酒店时已是晚上8:00,酒店叫:鲸湾鹈鹕湾万豪普罗提亚酒店,中规中矩的四星酒店,但就在海边,离明天要去的码头也不算远。
今天大家真的累了,我跟前台交代,会给行李服务员满意的小费,让他们帮我们把每家的行李都及时送到房间。
入住时在前台打听了一下,旁边有一家海上餐厅,走路大约5分钟,大家放好行李,又休息了约20分钟才出发(有两位团友没有去)。
餐厅位置没得说,也要过一座桥,来到一座延伸到海面的甲板上,算是一家观光餐厅。名叫:The Raft Jetty。
环境也非常友好,我们坐在一个靠海边的长条桌上,菜略点多了一点,还打了包;加我9位,一共吃了1507(纳米比亚元)。
回来的时候,看到两只郊狼在桥底下游荡。
明天可以轻松一点了,就在这鲸湾港周边活动,还将在这家酒店再住1晚。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