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我国的知名景点,“三山五岳”中的名山虽然存在诸多争议,但“东岳泰山”的地位一直都十分稳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在游人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巍峨且壮丽,充满了庄严的色彩。
但是,泰山当地的人却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登泰山时不能乱说话。
为何会有此禁忌?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泰山是地府的入口,汇聚着许多亡灵,乱说话容易“祸从口出”,招惹阴间的鬼魂。
泰山真的是地府入口吗?
泰山非凡的历史地位
泰山并非中国海拔最高的山,但稳居名山“五岳”之首,这与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古代对太阳的认识较为基础,认为“日出为东,日落为西”,从整个中国的版图来看,泰山正位于东方。
再加上,从古都洛阳往东,一路都是连绵不绝的平原,泰山突然拔地而起,那种压迫感让古往今来的旅人难以忘怀。
在泰山之巅,周围的平原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这种体验是其他的名山所没有的。
因此,孔子才会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
另一方面,古人出于对自然的畏惧,很早就诞生出大山崇拜的文化,他们认为山岳都具有神灵属性。
在泰山周边繁衍生息的古人,将泰山视为天地中心,对其加以尊崇与祭祀。
这种文化,一直持续到周朝。
在《周礼》中,泰山被尊为“岱宗”,意为大山之长,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
古代帝王为了彰显皇权的稳固与合法性,会在权力鼎盛时期,选择在泰山封禅。
封禅实际是一种封建帝王主持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实行封禅则是一种更为盛大与霸气的祭祀仪式。
历史上第一个选择在泰山“封禅”的帝王,是实现了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的秦始皇。
秦始皇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不言而喻,他的成功封禅,将泰山的地位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始皇之后,无数帝王都有一个泰山封禅的梦想。
能够成功封禅,代表着该皇帝治下的国家国泰民安、权力稳固,他本人的功绩足以流芳百世。
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等,都曾在泰山封禅,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治国之功,封禅过程也比较顺利。
然而,这一古代帝王都无比向往的活动,却在宋真宗强行封禅之后戛然而止。
公元1005年,宋真宗与辽国签下了“檀渊之盟”,这个盟约被后世认为是花钱买和平的耻辱条约。
宋真宗却自认为是大功一件,强行在泰山封禅,后来北宋被辽国一再蹂躏,终至灭亡。
宋真宗的“丰功伟绩”直接导致泰山封禅活动含金量急剧下滑。
此后,就连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乾隆祖孙俩,在多次游览泰山之后,也没有提过泰山封禅的事。
我国经历了数千年皇权至上的封建时期,连封建帝王都如此推崇的泰山,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自不必说。
对老百姓而言,泰山的存在意味着稳固和安全。
古代人崇拜祭祀泰山,现代人也不遑多让,很多人在建新居时,会特意在宅基地里放上一块泰山石,以期平安。
当然,现在的泰山石已经被禁止贩卖,否则,一些逐利的商人恐怕能将泰山搬空。
既然泰山有着这么多吉祥安泰的象征,又为什么会跟阴气森森的地府挂钩呢?
道教、佛教、儒学对泰山文化的影响
古时候,人们对于泰山得到崇拜和信仰,源自最原始的山川崇拜。
三皇五帝祭祀泰山,也是因为他们认为泰山雄伟,寄居着山神。
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一些悄然兴起的宗教对泰山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道教。
汉代以前,人们就开始对生与死的概念进行思考,他们普遍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被称为“黄泉”。
在汉代就有“人死为鬼,魂归泰山”说法,那时候人们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的归宿,概念还比较模糊。
道教兴起后,对人死后的世界进行了规范化创造。
在道教文化中,泰山是阴阳两界界碑一般的存在,沟通着天、地、人三界。
泰山府君掌管阴间之事,对亡魂进行统一管理。
不论死者生前贫贱富贵,死后一律要回到泰山附近的蒿里山,即民间传说中的鬼都。
至于泰山府君,则是道教文化中的泰山管理者,只不过这个岗位人员并不固定,可以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进行轮换。
最早的泰山府君是西王母的小女儿,《搜神记》中记载,西王母幼女因为贪玩,被贬到泰山管理亡魂。
后来,信仰最为广泛的泰山府君是东岳大帝,它的名号,甚至可以跟天庭的管理者玉皇大帝一战。
这些都是道教对泰山神性的诠释。
在泰山之巅,有2座重要建筑,一个是供奉着碧霞元君的,一个是碧霞祠供奉着玉皇大帝的玉皇顶。
它们都由后世道教信徒所建,经过数代人的修整与扩建,如今已经成为泰山旅游观光的名片。
除了道教之外,佛教对泰山文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按理说,泰山之巅住着泰山府君,掌管阴间诸事,那么我们常听到的阎王,跟它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阎王是佛教中的形象。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了融合,产生出新的地府文化。
在佛教文化中,人死后会进入地府,地府的管理者被称为阎王。
而阎王的管理范围则更为广泛和细致,在地藏王菩萨的治下,一共有10位阎王,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府君(一作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
他们各司其职,治下又分别掌管着大小地狱和不同的司衙。
在民间传说中,地府机构职责划分十分细致,比现世朝廷官僚机构还要齐全。
人一旦死了,进入地府,地府管理者会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将他送到分管阎王处进行审判。
如果是无罪之人,会被迅速投入轮回道,转世投胎,重新做人。
如果是有罪之人,会根据其罪行的不同而被发配到不同的地狱受罚,什么刀剐油煎、寒冰炼狱,惩罚形式多种多样,光听名字就让人胆寒。
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十八层地狱的描述,就是源自此。
由于佛教文化的融入,泰山的神性更为具体化,不仅地府负责人职责变得清晰了,就连执法场所也被固定下来。
这个场地就是泰山脚下的蒿里山。
汉代以前,古代帝王在蒿里山举行封禅大典;道教兴起后,蒿里山被描述为鬼都;佛教融入后,蒿里山则作为十殿阎王的执法场所,修建起阎王殿。
就连佛教中的“奈何桥”,在泰山西麓山河段也有对应。
名胜古迹还是地府入口?
前文赘述那么多,其实就是为了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泰山会被称为地府入口?
一切都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对于在泰山脚下生活的原住民而言,敬畏泰山已经成了一种本能,无关信仰和迷信。
对外地游客来说,泰山是无数古诗文中描绘的名山,值得向往。
然而,泰山文化也经历过灰暗时刻,它那深厚的历史底蕴,不足以抵挡战火的侵蚀。
抗日战争时期,蒿里山曾作为中共泰安支部的阵地。
在这里,我们的抗日英雄与日军爆发过激烈的战斗,残酷的弹片与炸药严重毁坏了山上的古建筑。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盘踞在蒿里山上,将蒿里山上的建筑与大树拆毁殆尽,整个蒿里山好似被剃了头,变得光秃秃一片。
在这些至暗时刻,蒿里山身上的历史与文化,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现在的蒿里山外表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绿色的小土包,夹杂在鳞次栉比的楼房之中。
山上杂草丛生,沟壑纵横,全然不复传说中的森然模样。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在游记中窥见蒿里山曾经的样貌。
100多年前,有个法国人游览蒿里山,写下了详细的描述:
“殿内神龛中,端坐一巨大涂金神像,左右各侍二神,或执笔捧书,或持矛握斧,墙壁上绘有地狱图十景。在围墙壁上,排列着地狱七十五司主管神祇和惩罚恶人的场面……”
这样的景象,再也无法复刻。
与之相比,泰山则幸运得多。
如今,人们游览泰山,还可以看到千年前古人修建的道观庙宇,感受其中古意。
在泰山金顶观赏日出,成为游客们来到泰山的必游项目。
当大学生“特种兵”登顶之后,满心自豪地在社交网络发出:“小小泰山,拿捏!”的感叹时,泰山原住民依旧忍不住提醒一句:嘘,这里是地府入口,说话请小心!
参考文献
半月谈网《“魂归泰山”与“重于泰山”——泰山与中国传统生死观》
澎湃新闻《观生死 | 中国地狱的演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